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曹颖甫Ctrl+D 收藏本站 Ctrl+F 查找本页内容

原文

寸口脉动而弱,动即为惊,弱则为悸。

此寸口,当以手太阴之第一部言,非以全部分言也。寸口之脉,世称左心而右肺,其实心寄肺脏之内,原不必强分左右也。寸口之脉,暴按则动,细按则弱,盖仓卒之间,暴受惊怖,则心为之跳荡不宁,而寸口之动应之,故动则为惊,既受惊怖,气馁而惕息,寸口之弱应之,故弱则为悸。此证不得卧寐,才合目则惊叫,又复多疑。予尝治赵姓妇人一证,颇类此,中夜比邻王姓失火,梦中惊觉,人声鼎沸,急从楼梯奔下,未及地而仆,虽未波及,而心中常震荡不宁。予用炙甘草汤加枣仁、辰砂,五剂而卧寐渐安,不复叫呼矣。

原文

师曰:尺脉浮,目睛晕黄,衄未止,晕黄去,目睛慧了,知衄今止。

大凡人体中浊阴下坠,则动急之脉,上出鱼际;妇人临产,脉出指端;妇人经来,脉浮鱼际,此血下出而脉形变于上也。浮阳上冲,则尺部浮动而数急;虚劳吐血,则尺脉浮大;阳热上冒,鼻中衄血,则尺部亦浮大,此血上逆而脉形见于下也。本条以尺部脉浮而知衄血,然必合目睛晕黄,始可定为衄血。所以然者,衄为浮阳上冲脑部之症。盖目系内接脑部,无论阳明实热、太阳标热,一犯脑部,则颅骨缝开,血从额上下走鼻孔,衄血多日,则溢入目睛而见黄色,此与太阳温病津液素亏,误发汗而微见黄色者同例,皆为血色发黄之明证。故医考试诊脉辨色,既于尺部得浮脉,更据目睛之黄与不黄,便可决衄之止与不止也。

原文

又曰:从冬至春,衄者太阳;从夏至秋,衄者阳明(原本误,今校正)。

太阳表实无汗之证,血热内抗,外不得泄,则上冲于脑而为衄;阳明里热,不得大便,则亦上冲于脑而为衄,此太阳阳明之脉因于证、不因于时也。然则仲师何以言从春至夏衄者太阳,从秋至冬衄者阳明?曰:此传写之误也。太阳伤寒见于冬令为多;太阳中风见于春令为多,则原文当云:从冬至春,衄者太阳;自夏徂秋,天气炎热,肠胃易于化燥,阳明内实为多,则原文当云,从夏至秋衄者阳明。陈修园亦知其说不可据,不敢订正其,失,而谓四时当活看,犹未达一间。

原文

衄家不可汗,汗出必颧上陷,脉紧急,直视不能眴,不得眠。

此条见伤寒“下篇”,前释额上陷,既订正为额旁陷矣,然犹未甚精确也。人之头颅,惟两太阳穴最为空虚,液少则瘦而下陷,部位在颧以上,则本条当云颧上陷。所以然者,衄家阳热冲脑,更复发汗,则阳热益张,阴液枯燥,颧上太阳穴因瘦而陷;脉紧急,目直视,不能眴,不得眠,皆阳热外张、阴液内竭之象也。余详《伤寒发微》,不赘。

原文

病人面无色,无寒热,脉沉弦者,衄;脉浮弱,手按之绝者,下血;烦咳者,必吐血。

文曰病人面无色,初未明言何病?然面无色,则气弱血虚之象也(“虚劳篇”,男子面色薄为亡血)。加以外无寒热,则病不在表而在里;脉见沉弦者,水胜血负,阴寒内踞而阳上亢也;阳气冲脑,则颅骨缝开,血从脑出而为衄。此证既无寒热,即为里虚,与上脉浮之衄不同,脉浮而弱,弱为血虚,浮即为阴不抱阳,若手按之而不能应指,则阳上浮而气下脱矣,在男子为便血,在妇人为崩漏。至于浮弱之脉,加之以烦咳,则血被冲激而上出于口。三证不同,而血分之热度皆低,若误浮阳为实热,投以寒凉,必致上冒之浮阳益急,而见发热,病乃不可治矣。

原文

夫吐血,咳逆上气,其脉数而间有热,不得卧者死。

吐血、咳逆上气,此即上烦咳吐血之证,但脉本浮弱,何以反数?本无寒热,何以间有表热,则凉药误之也。尝见丹徒赵朴庵在四明医院吐血,表有微热,既返丹徒,医家投以凉药数十剂,表热日甚一日,至于累夜失眠,以至于死,可哀也已(此证误于凉药,与西医用冰略同。压之不平,发之益炽,至于血热消之,而其人已死矣)。

原文

夫酒客咳者,必致吐血,此因极欲过度所致也。

酒标热而本寒,标热伤肺,因病咳嗽,本寒伤脾,因病多痰,痰不尽则咳不止,肺络激破,因病吐血,此非外感,皆贪杯者所自取。仲师虽不出方治,当清湿热,要无可疑。陈修园谓五苓去桂加知母、石膏、竹茹多效,盖近之矣。

原文

寸口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抟,此名为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

此节互见“虚劳篇”,说解已详,兹不赘。

原文

亡血不可发其表,汗出,即寒栗而振。

亡血一证,血分之热度本低,发其表则热度益低。血热损于前,表阳虚于后,有不病寒栗而振乎?亡友丁甘仁尝言:予治失血证,验其血热亏耗者,每以附子理中取效,真至言也(说解详《伤寒》“太阳篇”,并补方治)。

原文

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

病人胸满,为气滞不通,其为有湿痰与否尚未可定。血之色见于唇,亡血者唇白,血热重则唇黑,至于唇干黑而痿,其为瘀血无疑。舌青者,死血之色见于上也,血干则口燥,然燥而渴饮,犹恐为阳明之热。若但欲漱水不欲咽,则燥气不在肠胃可知;无寒热,则决非表病,脉微大来迟,血停于下而脉不应也;腹不满,无宿食也,病者自言满,其为蓄血无疑,轻则桃核承气,重则抵当汤丸,视病之轻重而酌剂可也。

原文

病者如有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伏,是瘀血也,当下之。

病者如有热状,于何见之?一见于心烦胸满,一见于口干燥而渴。盖蓄血一证,原自有合阳明燥实者,《内经》二阳之病发心脾,女子不月是也。然按其脉,有时与证情不同,此又何说?盖阴血内伏则脉不奋兴,是当以桃核承气合抵当汤下之,瘀血行则烦满燥渴止矣。

原文

火邪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龙骨四两,牡蛎五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蜀漆三两(洗去腥)。

上为末,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此条大旨,与火劫发汗同。火劫发汗,或为惊狂,或圊血、吐血,要以惊狂为最剧,故伤寒“太阳篇”于火劫亡阳一证,出救逆汤方治,方用龙、牡以收上浮之阳,加蜀漆以去痰。按:火邪之为病,因火熏灼毛孔汗液外泄,卫气太强,肌肉之营气不与卫和,故用桂枝、姜、枣扶脾阳外达,使与在表之卫气融洽一片,外浮之阳气乃与里气相接,所以去芍药者,不欲过泄其营气故也。

原文

心下悸者,半夏麻黄丸主之。

半夏麻黄丸方

半夏、麻黄各等分。

上二味,末之,炼蜜和丸,小豆大,饮服三丸,日三服。

太阳寒水内陷,水气凌心则心下悸,此非可漫以镇心之治治也。皮毛不开,则水气之在表者不去;浊阴失降,则水气之在里者不除。半夏麻黄丸用生半夏以去水,生麻黄以发汗,不治悸而悸当自定,所以用丸者,欲其缓以攻之。盖因水气日久化为黏滞之湿痰,非如暴感之证,水气尚清,易于达毛孔而为汗也。

原文

吐血不止者,柏叶汤主之。

柏叶汤方

柏叶、干姜各三两,艾三把。

上三味,以水五升,取马通汁一升,合煮取一升,分温再服,《千金》加阿胶三两,亦佳。

吐血无止法,强止之则积为瘀血,而病变不测。尝见四明某患吐血,西医用止血针止之,遂至瘀结大肠、大便不通,后用猪胆汁导下其燥粪,投之水中,化为血色。又有用鲜生地、地骨皮止之者,其人腹中常痛,故虽吐而不止,断无强止之理。柏叶汤方治,用苦涩微寒清血分之侧柏叶,以除肺脏之热,又恐其血之凝滞也,用温脾之干姜以和之,更用逐寒湿理气血之艾叶以调之,惟马通汁不易制,陈修园谓无马通汁,可用童便代之,引上逆之血而导之下行,则不止血而血自止矣。

原文

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

黄土汤方

亦主吐衄。

甘草、干地黄、白术、附子各三两(炮),阿胶三两,黄芩三两,灶中黄土半斤。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脾寒不能统血,则下陷而便血,尤在泾谓脾去肛门远,故曰远血是也。黄土汤方治,温凉并进,以血之下泄,久久必生燥热也,故用地黄、黄芩、阿胶以润而清之;以脾脏之虚寒下陷也,故用甘草、白术以补虚,炮附子以散寒,更用灶中黄土以去湿而其血当止。辛未八月,曾治强姓饭作同事下利证,所下之血如水,昼夜不食,几死矣,方用灶中黄土四两、炮附子五钱、干姜四钱、五剂后,利止能食,盖即黄土汤之意也。

原文

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赤豆当归散主之(方见“狐惑篇”)。

先血后便,此即西医所谓肠出血之证也。按:本书“百合狐惑篇”病者脉数节,实为肠痈证欲知有脓节脱文,而赤小豆当归散,要为肠痈正治,语详本条下,兹不赘述。赤小豆以去湿,当归以和血,欲使脓去而新血不伤也。由此观之,本条之近血,证情必与肠痈为近,故方治同也。

原文

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泻心汤方

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

太阳标阳下陷,则心气以下不足而虚,气结成痞,与阳明燥气相合,则大便不行;燥气上迫于心,是心气愈形不足,燥热上冲于脑,则病衄血;大肠燥热挟血海之血上出于口,则病吐血。方用芩、连、大黄引热下泄,则心脏以不受熏灼而自舒矣。尝见同乡韩筠谷治红木作吐血证用此方,一下而吐血立止,盖亦釜底抽薪之旨也。

《金匮发微》卷之三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