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趺蹶手指臂肿转筋狐疝蛔虫病脉证治第十九

曹颖甫Ctrl+D 收藏本站 Ctrl+F 查找本页内容

原文

师曰:病趺蹶,其人但能前不能却,刺腨入二寸,此太阳经伤也。

此湿从下受之证也。趺噘为足背经脉转戾,其人能前不能却,要为寒湿伤筋之证。昔大禹因治水久居湿地病湿,至于两足不相过,后世巫者效之,谓之禹步,可为明证。仲师所云刺腨二寸,断为太阳经伤者,盖太阳之经入腘中,贯腨内,出外踝之后,至小指外侧,寒湿伤其经脉,血瘀不通,故强直而不能却,刺腨二寸,正所以泻其瘀也。惟近世内科,能用针者少,予尝患右臂酸痛,自肩至于尺泽,长女昭华用毛姜四两、川乌三两、草乌五两、红花二两、良姜一两,每夜浓煎熏洗,月余竟愈,则寒湿伤经,似亦不妨用之也。

原文

病人当以手指臂肿动,此人身体润润者,藜芦甘草汤主之(方阙)。

《内经》云:风胜则动,湿胜则肿。仲师言手臂肿动,身体眠眶,此可知为风湿痰涎走窜指臂,延及周身之证,与风痫证略同,特风痫无此表证耳。按子和《儒门事亲》云,一妇病风痫,其始一二年发,后即日发,甚至一日数发,求死不得,值凶岁,采野草充粮,见草若葱状,采蒸饱食,胸膈间胀闷,顷之,涌吐胶痰,数日,约一二斗,甚昏困,后遂轻健如平人。以所食葱访人,即藜芦叶。盖风痰内壅,积久旁窜,积者为本,窜者为标,用藜芦者,涌吐而抉其壅也;所以用甘草者,恐藜芦苦寒败胃,甘味以调之也。近痫证有日服控涎丹一钱,久而自愈者,亦所以去痰涎也。

原文

转筋之为病,其人臂脚直,脉上下行,微弦,转筋入腹者,鸡矢白散主之。

鸡矢白散方

鸡矢白为末,取方寸匕,以水六合和温服。

转筋入腹之病,予未之见,原其病情,则与痉证之宜大承气汤者略同。痉证云: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与此证脉上下微弦何异。痉证云:脚挛急,与此证臂脚直又何异?痉证燥热,阴液垂绝,故急下以救之,所以除里热也;此证用下气破积通利大小便之鸡矢白散,亦所以除里热也。所以然者,里热不除,则筋脉受灼而不得柔和,故必通其大肠,使阳明燥气内熄,而筋脉乃和。考葛仙方中头足往后扯动,弯曲不伸,其形如弓,用鸡矢白三钱,酒五杯,用竹箸搅千遍,日服二次。予按:此即痉病之卧不着席证,痉病自中风传来,易于化燥,内脏躁而筋脉受灼,以致全身强急,故借《内经》治膨胀之鸡矢醴以下之,盖亦《金匮》用大承气汤之义也。然则转筋用鸡矢白散,亦何独不然乎。

原文

阴狐疝气者,偏有小大,时时上下,蜘蛛散主之。

蜘蛛散方

蜘蛛十四枚(熬),桂枝半两。

上二味,为散,取八分一匕,饮和服,日再服,蜜丸亦可。

此寒邪并少阳湿热并注睾丸之证也。湿热偏注,睾丸一胀一否,则偏有小大,发时胀而偏坠,不发则如平人,故时时上下,以其病在下体,与蚀下为狐同例,故谓之阴狐疝。蜘蛛破瘀消肿,昼隐夜出,为阴类之虫,取其下入阴部,桂枝通阳宣郁,能达肝胆沦陷之气,破瘀则寒湿不凝,通阳则郁热外散,而偏坠可愈矣。予昔在同仁辅元堂改散为煎,治愈二人,用桂枝三钱,蜘蛛一枚炙存性,一人二剂愈,一人一剂愈,章次公、王慎轩皆亲见之,今则相隔久远,并病者姓与居址而忘之矣。乙亥重九日,有倪姓来诊,其证时发时止,今以遇寒而发,偏坠微痛,夜有寒热,睡醒汗出,两脉迟滑,方用大蜘蛛一枚,炙过,川桂枝四钱,一剂即愈。此为前病肠痈之史惠甫介绍,并附记之。

原文

问曰:病腹痛有虫,其脉何以别之?师曰:腹中痛,其脉当沉,若弦,反洪大,故有蛔虫。

此从脉象之异,决其为有虫之痛也。凡腹痛,脉沉为寒湿下陷,直四逆汤证耳;脉弦为肝邪乘脾,直小建中汤证耳。若不沉、不弦而腹痛,则既非寒湿内停,又非肝胆郁陷,故可决为虫痛。然“洪大”二字,亦为仲师失词,脉不足据,当以病状参验之。不然,岂大实满之阳明证,其脉独不洪大耶?

原文

蛔虫之为病,令人吐涎,心痛,发作有时,毒药不止者,甘草粉蜜汤主之。

甘草粉蜜汤方

甘草二两,白粉二两(即铅粉),白蜜四两。

上三味,以水三升,先煮甘草,取二升,去滓,内粉蜜,搅令和,煮如薄粥,温服一升,差即止。

蛔虫之为病,常起于脾脏寒湿,由寒湿积为水痰,少阳之气不达于三焦,水痰感少阳生气,乃生蛔虫。蛔托生于痰涎,故其腹多涎,蛔饥吐涎,胃不能容,随即倾吐而出,此所以令人吐涎也。心痛者,心下窜痛,蛔上入膈故痛,非真心痛也;蛔安静则如平人,窜动则痛欲死,故发作有时,此蛔病之大概也。然竟有毒药不能奏效者,则以病者曾用杀虫猛药,剂量太少,蛔虫醉而不死,后遂狡避不食也,故不能猛攻,莫如诱劫,不得已而用甘草粉蜜,使虫贪蜜之甘而不知铅粉之毒,此亦陈人畏宋万多力,使妇人饮之酒醉而执之之计也;用甘草者,欲病人不受铅粉之毒也。先母侍婢曾患此,始病吐蛔,一二日后,暴厥若死,治以乌梅丸,入口即吐,予用甘草五钱,先煎去滓,以铅粉二钱、白蜜一两调饮之,半日许,下蛔虫如拇指大者九条,其病乃愈。然时医辄非笑之,夏虫不可语冰,亶其然乎。

原文

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脏寒。蛔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

乌梅丸方

乌梅三百个,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一斤,当归、川椒各四两,附子、桂枝、人参、黄柏各六两。

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上,饭热,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增至二十丸,禁生冷滑臭等食。

蛔厥非手足逆冷,乃心下暴痛,病者目珠上出,瞑然若死之谓,间亦有痛极而手足冷者,要其立名之义,正不在此也。按:此证丸药不效,不妨改丸为汤。曾记无锡强福全未病肠痈时,先病腹痛,痛无定时,忽作忽止,知为虫,已服丸半斤矣,痛如故,后即改丸为汤,二剂而差,说解详《伤寒论》,兹不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