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妇人妊娠病脉证治第二十

曹颖甫Ctrl+D 收藏本站 Ctrl+F 查找本页内容

原文

师曰: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于法六十日当有此证。设有医治逆者,却一月加吐下,则绝之。

妊娠之脉,关后有余,尺部跳动,右甚为女,左甚为男,此历试不爽者也。今师云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何乃适得其反?盖妊娠停经之初,本无他病,故脉如平人,血凝子宫,胎气尚微,故阴脉小弱,非如四五月后胎气壮盛之比。月事既停,统血之脾脏顿滞,脾精之上输者少,故渴;脾阳失运,消谷之力微,故不能食;更有湿痰停阻胸中时欲呕者,俗称恶阻,仲师不言者,盖已统于不能食中,非脱漏也。凡见此证,脉平而表无寒热,即可断为妊娠;主以桂枝汤者,所以助脾阳而疏胸中水气也(方解详《伤寒发微》“太阳篇”)。所以六十日方见此证者,为始停经时中气尚疏,上中二焦未有所觉也。此证不当治渴及呕,治之为逆,设治渴而误用清燥滋阴之品,胃中必寒;设治不能食而误投下药,脾湿又将下陷。治不得法,后一月必加吐下,中气败也。绝其药并斥其医,庶几勿药有喜乎?

原文

妇人宿有癥病,经水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此为癥痼害。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下血者后断三月,衃也。所以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当下其癥,桂枝茯苓丸主之。

桂枝茯苓丸方

桂枝、茯苓、丹皮、桃仁(去皮尖,熬),芍药各等分。

上五味,末之,炼蜜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丸。不知,加至三丸。

欲安良民,必除盗贼;欲养良苗,必除荑稗,此尽人之所知也。然则欲孕妇之安胎,不去其宿疾可乎?设宿癥不去,或经断未及三月,即有漏下之变,所以然者,养胎之血,不能凝聚子宫,反为宿癥所阻,从旁溢出,胎失所养,则动在脐上,其实胎元损,癥痼害之也。然亦有三月后而胎动下血者,其证亦为癥。仲师言六月动者,赅四月至六月言之耳。前三月经水通调,忽然中止,当可决其为胎,若经断三月之后,忽然下血,其为衃血横梗,不能融洽何疑。新血与衄血不和,因有渗漏之隙,不下其癥,胎必因失养而不安。仲师设立桂枝茯苓丸,以缓而下之,盖癥之所由成,起于寒湿,故用桂枝以通阳,茯苓以泄湿,丹皮、桃仁、赤芍,则攻瘀而疏达之,固未可以虚寒漏下之治治也。间亦有寒湿固瘕之证阻隔腹中,不下血而胎元不足者。曾记丁卯新秋,无锡华宗海之母,经停十月,而腹不甚大,始由丁医用疏气行血药,即不觉胀满,饮食如常人,经西医考验,则谓腹中有胎,为腐败之物压住,不得长大,欲攻而去之,势必伤胎。宗海邀予赴锡诊之,脉涩不滑,不类妊娠,当晚,与丁医商进桃核承气汤,晨起下白物如胶痰,更进抵当汤,下白物更多,胀满悉除,而腹忽大,月余,生一女,母子俱安。孙子云:置之死地而后生,亶其然乎。

原文

妇人怀妊六七月,脉弦,发热,其胎愈胀,腹痛恶寒,少腹如扇(平声)。所以然者,子脏开故也,当以附子汤温其脏(方见伤寒)。

怀妊六七月,胎已长成,血凝于下,热度不高,太阳寒水化气者少,脾脏乃气虚生湿,寒湿内壅,故胎胀;流入足太阴部分,故腹痛;脾阳不能外达,故发热而恶寒。弦脉为寒,水湿凝固,此《伤寒》《金匮》之通例,以为肝病者谬也。间有肝邪乘脾脉弦腹痛者,要由脾虚湿胜,肝胆郁陷之气暴乘其虚,故先用小建中汤以实脾。凡脉见弦急,俱为水胜血寒。胎气张于内,少腹膨急而子脏开,风寒袭之,故少腹如扇。如扇云者,谓逐阵冷气相逼也。附子汤方,用附子以温肾,肾下水道接膀胱,故温肾而少腹自暖;茯苓、白术、人参以泄水而扶脾,湿邪去则寒热止而胎胀平;芍药能调阴络阻滞,故治腹痛,《伤寒论》所谓腹痛加芍药也。

原文

师曰:妇人有漏下者,有半产后因续下血不绝者,有妊娠下血者,假令妊娠腹中痛,为胞阻,胶艾汤主之。

胶艾汤方

干地黄六两,川芎、阿胶、甘草各二两,艾叶、当归各三两,芍药四两。

上七味,以水五升,清酒三升,合煎,取三升,去滓,内胶令消尽,温服三升,日三服,不差更作。

妇人妊娠,有宿癥不去,致经血妄行者,前既出桂枝茯苓丸方治矣,但经血妄行,不能一致,有下少数之血相续不绝者,有因半产气虚不能摄血续下不止者,有冲激大下者。设妊娠见此证,但腹中痛,脐上不见跳动者,即为内无宿癥。宿癥利用攻,无癥则利用补,胞中之血不得上行冲任二脉,阻塞下陷,故名胞阻。胶艾汤方,地黄、阿胶以养血,川芎、艾叶以升陷而温寒,炙草以扶统血之脾,归、芍以行瘀而止痛,而下血腹痛愈矣。尝记丁已年治潘姓漏下证,用仲师方治,改两为钱,服后腹中胀甚,二日而漏下止,二十日后生一男,今十七岁矣。

原文

妇人怀孕,腹中疠痛,当归芍药散主之。

当归芍药散方

当归、川芎各三两,芍药一斤,茯苓、白术各四两,泽泻半斤。

上六味,杵为散,取方寸匕,酒和日二服。

妇人怀孕,全恃养胎之血。因怀孕之故,周身气血环转较迟,水湿不能随之运化,乃停阻下焦而延及腹部,此即腹中疠痛所由来。方用芎、归、芍以和血,并用茯苓、泽泻、白术以泄水而去湿,但令水湿去而血分调,疠痛自止。盖治病必伏其所主,宿食腹痛,则治以承气,得下即痛止;寒利腹痛,则治以四逆理中,寒去则痛止;肝乘脾腹痛,则治以小建中,脾安则痛止;蛔虫腹痛,则治以乌梅丸,虫下则痛止,皆不泛用止痛之药。当归芍药散之治孕妇疠痛,亦犹是耳。自世多不识病原之医士,乃有通治之套方,而古法浸荒矣。

原文

妊娠,呕吐不止,干姜人参半夏丸主之。

干姜人参半夏丸方

干姜、人参各一两,半夏二两。

上三味,末之,以生姜汁糊为丸,梧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

妊娠之妇,经血下停,上膈当然湿阻,故六十日后,当见干呕不能食之证,惟湿困脾阳,不妨竟用桂枝汤,但得脾阳略振,胃气自和。若夫湿积成水,停蓄心下,渗入于胃,胃中虚寒,遂有呕吐不止之变,法当去水温中。仲师因立干姜人参半夏丸方,但令心下之水与胃中之寒并去,呕吐自定。但半夏一味,决宜生用,并不可浸去麻性,以半数之干姜搀杂,又加姜汁为丸,入口必然不麻,否则药精华而用渣滓,以之泄水,恐无济也。

原文

妊娠,小便难,当归贝母苦参丸主之。

当归贝母苦参丸方

当归、贝母、苦参各四两。

上三味,末之,炼蜜丸,如小豆大,饮服三丸,加至十丸。

小便难而上焦无热,则下焦水道不利,不由浮阳吸引可知;饮食如故,则心下又无水气。尝见妇人淋带多者,湿痰必少;一见湿痰上泛,淋带即少。则此证要由血虚生热,湿痰下注成淋,阻塞水道所致,贝母本去痰之品,亦主淋沥,此即湿痰与淋带,随发异名之确证。方用当归贝母苦参丸,当归补血,苦参泄热,此为妊娠大法,而主要则全在贝母一味,为其去淋沥之瘀塞而小便始通也。所以用丸不用汤者,则以湿浊黏滞,非一过之水所能排决也。

原文

妊娠,有水气,身重,小便不利,洒淅恶寒,起即头眩,葵子茯苓散主之。

葵子茯苓散方

葵子一升,茯苓三两。

上二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二服,小便利则愈。

妊娠之妇,血凝气弱,入胃水饮,运化较难,故有气留积心下,上泛而呕吐者;亦有阻于膀胱,淋沥不清而小便难者。若夫水不化气,湿留肌肉,则病身重;三焦气阻,则小便不利;由肌及表,阳气不通,则洒淅恶寒;水气上乘,不凌心而犯头目,则心下不悸而起即头眩。葵子茯苓散专以滑窍利水为主,其病当愈,葵子滑胎而不忌者,所谓“有故无陨,亦无陨也”。

原文

妇人妊娠,宜常服当归散。

当归散方

当归、黄芩、芍药、川芎各一斤,白术半斤。

上五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日再服,妊娠常服即易产,胎无所苦,产后百病悉主之。

妊娠之妇,血凝而气聚,血凝则易生热,气聚则易生湿,湿热相抟则病腹痛。当归散所以为常服之品也,归、芍、川芎以和血,黄芩以清热,白术以燥湿,但令湿热清而血脉和,其胎即安。后世医家有胎前宜凉之说,由此方用黄芩始也。

原文

妊娠,养胎,白术散主之。

白术散方

白术、川芎、蜀椒去汗,牡蛎各三分。

上四味,杵为散,酒服一钱匕,日三服,夜一服。但苦痛加芍药,心下毒痛倍加川芎,心烦吐痛不能食饮,加细辛一两,半夏大者二十枚。服之后,更以醋浆水服之;若呕,以醋浆水服之,复不解者,小麦汁服之,已后渴者,大麦粥服之。病虽愈,服之勿置。

人体有强弱,强者血分多于水分,而热度当高;弱者水分多于血分,而寒湿为胜,观当归散与白术散之异,知胎前宜凉之说,不可为训也。寒水太胜,则血热被压,下陷而不能升。白术散方,白术以燥湿,牡蛎以泄水,川芎以升陷,蜀椒以散寒,但令寒水下泄,血温上升,其胎即安。况水盛血虚之人,养胎尤为不易。故仲师于当归散后,别无增益之药,独于本方之后,辨证加药,并出善后方治,何其郑重分明乎!此无他,水微而血盛,不过热郁生燥,不似水胜血寒者,必有坠胎之变也。血瘀则腹痛,故加芍药以通络,水停心下,心脏血郁,故加升陷之川芎;水泛凌心,寒渍入胃,以至心烦吐痛(此痛与悬饮内痛同),不能食饮,故加细辛、半夏,以去水而蠲饮,服以醋浆者,所以平胆胃而止呕也。不解,以小麦汁服之者,以小麦养心除烦,兼能利水故也;若夫病已而渴,常服大麦粥者,以病原起于血虚,胃为生血之原,和胃降逆,俾能食饮,正所以补虚也。

原文

妇人伤胎,怀身腹满,不得小便,从腰以下重,如有水状。怀身七月,太阴当养不养,此心气实,当刺泻劳宫及关元,小便微利则愈。

此承上养胎,旁及失养之证也。盖胎得养则安,失养则伤,但胎气营养不惟外借药力,抑更视其本体。初受胎二月,肝液养之,胎气安静;三四月胆火养之,胎至是而始动;五六月脾精养之,脾脏多湿,腹至是而始大;七八月肺阳养之,肺主气,故气充而液下济;九十月肾阴养之,肾主水,故腹以多水而益大。设令肺阴养胎之期,为湿邪凝阻,不能下济,湿之所聚,太阴气化不宣,因病腹满;气闭于上,水吸于下,故不得小便。第观其腰以下重,如有水气状,便可知病在下焦矣。“水气篇”云:肿在腰以下,当利小便。非其明证欤?但膈上气疏,利用从治,膈上气闭,便当曲治。所以然者,不宣上气,无论五苓散、猪苓汤,百无一效,正恐愈利而愈塞也。湿停于中,心气不得下交,则郁而上逆。心气实者,非心气自实,以有所阻隔而然也。脉中营气不动,脉外之卫气不得独行,心气闭于上,则肾气窒于下,故泻掌心之劳宫、脐下之关元,上下两泄,令小便微利即愈。譬之今人开煤油铁箱,上下各开一钉眼,以器下承之,油自从钉眼出,若但有下眼,便涓滴不出矣。

附:难产方治妇人临产,有先下水一日而小儿不下者;有气血两虚,小儿欲出不出者。长女昭华制方,活人甚多。壬申冬十一月,长子湘人之室,亦以下水一日用之附录之,以告存心济世者,盖一举而救人二命也。

方用生潞党二两,当归三两,牛膝四两。

上三味,浓煎顿服,食顷即产。盖取其气血两补,并利用牛膝之坠胎也。气分充满者,去党参加牛膝一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