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4.崩漏下血

Ctrl+D 收藏本站 Ctrl+F 查找本页内容

  (1)白某某,女,34 岁,比亚迪职工。2012 年 6 月 4 日诊:月经来 20 余日仍不干净,即到南郊某职工医院妇科就诊,经检查后诊断为盆腔积液。经用西药及中成药治疗一周,经血依然淋漓不净,而来中医门诊治疗。

  诊见:体格一般,面色淡黄不华,精神疲困。询知既往每次经来,都在一周时间经血方净。此次经来已达一月,腹不胀痛,经色暗淡,无血块,血量不多,时有时无,淋漓难净。诊得舌淡苔薄白,脉沉弦,处以张锡纯安冲汤加味治之。

  【处方】黄芪 24 克,白术 15 克,川断 10 克,白芍 15 克,生地 12 克,生龙骨 24 克,生牡蛎 24 克,茜草 10 克,海螵蛸 12 克,炮姜 10 克,荆芥穗 6 克,炙甘草 6 克。6 剂。

  再诊:经血已止,完全干净已 3 天,余症亦减,但白带多。虽精神好转,但仍有头昏、腹胀。脉象弦细,舌淡苔薄白,改处以调和肝脾,利湿畅血的当归芍药汤加味。

  【处方】当归 12 克,白芍 18 克,川芎 10 克,茯苓 15 克,白术 12 克,泽泻 10 克,肉桂 6 克,炮姜 6 克。6 剂。

  服后白带即少,头昏、腹胀消失,崩漏之病未犯而愈。

  【按语】崩漏之病,临床最为常见。其病因复杂,大多由于气虚,肾虚血热,或血虚兼热,肝失疏泄所致,无论何因,病情大多兼有血瘀。安衡汤用治气虚兼有血热,血瘀之证。而现崩漏血色暗淡,血量不多,时有时无,但淋漓难净者,有着可靠的疗效;若崩漏症见经血量多,色红有块,腹痛腰痛者,治用胶艾汤或付青主加减四物汤。

  (2)张某某,女,39 岁,长里村。2013 年 8 月 26 日,月经来已持续两周,血仍不止,淋漓不断,血量不多,时有时无,血色暗淡,也无血块。诊见:面色淡黄,神情倦怠。得知其腹无硬痛,饮食如故,余无他证。诊得舌淡苔薄白,脉象沉弱,即按气虚不摄、虚热扰血施治,处以安冲汤加味。

  【处方】黄芪 24 克,白术 12 克,川断 10 克,白芍 15 克,生地 12 克,熟地 15 克,生龙骨 20 克,生牡蛎 24 克,茜草 10 克,乌贼骨 12 克,焦芥穗 6 克,炮姜 10 克。6 剂。

  服后经血即止,困倦消除,崩漏病愈。

  【按语】安冲汤是《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张锡纯用治“妇女经水行时,多而且久,过期不止,或不时漏下”的方剂。方以黄芪、白术益气补脾,生地、白芍滋阴止血,川断、龙骨、牡犡收敛止血;乌贼骨、茜草二味,为《内经》中治血枯“时时前后血”的四乌贼骨一芦茹丸,有很好的止血化瘀之功,可治疗妇女崩中漏下、经血淋漓不断之证。

  安冲汤治疗妇女崩中漏下,月经过期不止,淋漓不止之证,有着药到病除的可靠疗效,因而十几年前就有医院将此方更名血净饮,作为治疗崩中漏下的医院内部协定处方,而应用于临床中。

  30 多年来,我治疗妇科崩中漏下之证,应用安冲汤治案颇多,皆能收到药到经净的效果。此方的应用指证特点是崩中漏下,经血已完但未净,血量不多,时有时无,淋漓不净为主证。若经血大下、血量多的,则属《金匮》胶艾汤所主。

  (3)姜某某,女,38 岁。平素经常腰痛,近数月来月经不调,有时提前,有时错后,经来时腹痛。此次月经来已 20 余日,血仍不净,血量不多,经色淡红,或挟白带样黏液。腰痛,困乏无力。饮食减少,腹无胀痛。诊得舌淡润苔白少,脉弦无力。病属阳气阴液俱为不足,气虚不摄为病,处以桂枝汤加味治之。

  【处方】桂枝 10 克,白芍 15 克,炙甘草 10 克,炮姜 12 克,大枣 4 个,荊芥穗 6 克。6 剂。

  再诊:经血已净,余证减轻。腰痛,舌淡苔白润,脉沉尺弱。病为肾虚阳气不足,改处以肾气汤加味:制附子 15 克,肉桂 10 克,干地黄 24 克,山萸肉 12 克,丹皮,泽泻 10 克,茯苓 12 克,狗脊 15 克,山药 12 克,杜仲 12 克。6 剂。

  三诊:腰痛已经消失,只稍觉腰部酸困,病已基本治愈。脉舌同前。再予上方 6 剂。肾气丸 3 瓶。嘱中药服完后,再用肾气丸巩固调理,以固根本。

  数月后得知,腰痛已愈,月经以复正常,五六日即净,再未出现经来不断之病。

  【按语】此案病人经来过期不净,兼以困乏食减,当为脾虚气不足,因而治以补脾胃、和阴阳的桂枝汤,方虽清淡却面面俱到,以生姜易炮姜,合芥穗以温经止血。服后脾虚得治,经血得摄。经血净后,病以腰痛、脉沉尺弱为主,为肾阳虚弱。金匮气肾丸是仲景治疗“虚劳腰痛”的名方,因以肾气汤加狗脊、续断予服,腰痛亦愈,以肾位下焦,腰痛病久根深,故须再以肾气丸温阳补肾再服,以丸药轻剂缓图以固本。

  (4)王某,女,25 岁,未婚,比亚迪公司。2015 年 7 月 12 日以近五六年以来,经常月经紊乱,困乏身倦,食少呃逆而来诊。

  患者形体颇丰,面色淡白。询知身高 1.62 米,体重已达 90 公斤。平素乏困倦怠,睡眠不好,多梦。饮食不佳,时有呃逆。腹胀便秘,大便五六日一次,干结难解。患者谓其自上小学时就经常使用开塞露,经常月经来潮后淋漓不止,常持续 10 多日或 20 多日,有时长达月余不净,没有规律。

  今月经来潮已 20 余日不止,腹胀不痛,经色暗淡,血量不多,周身困乏欲卧。舌淡白苔薄润,边有齿痕,脉沉细。病属气虚不摄、阳气不足之证,处以安冲汤加味。

  【处方】黄芪 24 克,白术 15 克,川断 10 克,白芍 12 克,熟地 15 克,生龙、牡各 24 克,茜草 10 克,乌鱼骨 15 克,制附子 20 克,炮姜 12 克,芥穗 10 克。6 剂。

  9 月 5 日再诊:得知上药服后,经血渐净而愈。今又经来已愈半月,仍淋漓不尽一如上次,兼有饮食不佳,时时呃逆,困倦乏力。诊得舌淡色青,苔薄润,边有齿痕,脉仍沉细。应当温补脾肾阳气以摄血,处以四逆汤加味。

  【处方】制附子 30 克,炮姜 15 克,炙甘草 15 克,芥穗 6 克,干姜 10 克,丁香 4.5 克。7 剂。

  并嘱患者服完以后,按时复诊。此妇科之疾,当和体质阳气不足阳虚不摄有关,如欲彻底治愈,还当假以时日,从本调治。患者称是。

  9 月 13 日三诊:服后经血即净,饮食精神皆为转好,仍腹胀便秘,舌淡齿痕,苔薄白而润,脉沉弦。标病暂愈,宜调其本,治以温补脾肾阳气,温阳以化阴邪,仍以四逆汤加味。

  【处方】制附子 30 克,干姜 12 克,炙甘草 15 克,枳壳 12 克,桂枝 6 克,丁香 3 克。14 剂。

  10 月 3 日四诊:腹胀,呃逆消失,饮食增加,精神改善,困倦欲卧消失。数十年之便秘也大为改善,现每二三日一次,已无所苦。脉舌同前,再以四逆汤加味。

  【处方】制附子 30 克,干姜 12 克,炙甘草 15 克,枳壳 12 克,桂枝 6 克,丁香 3 克,茯苓 15 克。14 剂。

  五诊:仍与上方。(略)

  10 月 26 日六诊:患者高兴地说:过去常是经来不净,淋漓不断,几乎整天都有。现在崩漏下血之病已愈,未再出现,自小就有的便秘腹胀也基本上好了。前天在药店门前称重,体重也减少了 7 斤;这次来是欲继续治疗,想再调治她的肥胖。脉沉弦,舌淡胖苔薄。仍予前方 14 剂。

  【按语】《内经》曰:“阴在内,阳之守也。”又曰:“凡阴阳之要,阳秘乃固。”患者病见形盛虚胖,困乏欲卧,腹胀食少,脉沉弦,舌淡胖等一派气不足之象,气不足便为寒。是因阳虚不守,气不摄血,故病经常崩漏下血,淋漓不止难愈。初诊处以安冲汤,虽加制附子、炮姜、但只治其标,难治其本,故而再次经来,其病又作。

  再诊时,处以温补脾肾阳气的四逆汤以调治其本,加炮姜、芥穗以调血止血。中焦脾胃为“后天之本”,为调和上下、阴阳之枢机也,同居重要地位,故加丁香降逆和胃,兼以温肾。

  患者因自小就患便秘,腹胀食少,是属阳虚,阳气不运、阴邪内聚不化之象,故于三诊时,在温补脾胃的基础上加以宽肠下气、利痰化阴的枳壳,通阳行气的桂枝。服至月余时,腹胀、呃逆、困倦欲卧等症消失,数十年之便秘难解改善,恢复正常。体质大为改善,久病崩漏下血之疾彻底治愈。

  及整理此案时。患者还在断断续续的服药治疗当中,因为她服药治疗后,不但诸证消除,体质改善恢复正常,而且肥胖也渐行消减,还想再把体重减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