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漏是妇女经血非时暴下或淋漓不断的一种疾病,病因多端,病机复杂,是临床上的疑难病和常见病。崩漏病机虽然繁杂,但于临证上总以脾、肾、肝亏虚,冲任损伤,不能固摄经血为之本,虚热、瘀血、气滞为其标。急性期宜按其证固血止崩以治其标,缓解期培补肝肾、补益脾气以固其本。我把握此病规律,明辨标本辨证施治,大多收到预期疗效,今将崩漏常见证型略述如下,以与同道交流引玉。
1.肝肾血虚、冲任损伤
肾为先天之本,与胞宫、胞脉相连,主藏精气;肝主疏泄,主藏血。女子以血为本,冲、任二脉隶于肝肾,因而女子生理活动以肾为基础,与肝相密切,若肝肾经血亏虚,冲任二脉失养受损,经血失调而病崩漏。可见骤然下血或经血逾期不止,血量过多,血色黏稠有块,腰腹痛,头晕心悸,舌红苔少,脉虚数。治以滋肾补血,固摄冲任,方用胶艾汤加味:阿胶、艾叶、生熟地、当归、白芍、川芎、炙甘草、乌贼骨、茜草、山萸肉、血余炭。
病案举例:梁某:女,42 岁。2005 年 4 月 6 日诊:患者顺产一女,已 10 余岁,人流两次。平素月经超前五六日,经行量多,六七日净。3 月 20 日经水来潮,迄今旬余血量不减反增,腰酸腹痛。诊见:面色暗黄无华,头晕倦怠,舌淡红苔少,脉沉细数,辨为崩漏。病由肝肾阴血素亏,崩漏日久,失血过多损伤冲任。《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有“崩血、漏血、去血过多者,宜用胶艾四物汤补之”的记载,因而处以:阿胶 12 克(烊化)、杜仲、乌贼汤、艾叶、茜草、当归、川芎、炙甘草各 10 克,生、熟地各 20 克,白芍 30 克,山萸肉 15 克,乌贼骨 12 克,血余炭 3 克(冲服)。3 剂。
4 月 9 日复诊:前药服后腹不再痛,经血渐少而止,腰痛亦轻,诊脉沉细而弱。仍以前方去血余炭,5 剂,巩固疗效以固本。
服 20 剂后停药,观察年余,病不再犯。
2.气虚虚热,冲任不固
脾为后天之本,有生血、统血、摄血之功。劳倦过度或饮食不节伤脾,以致脾气受损不摄;气虚生热,灼伤血脉而病崩漏。可见崩漏过多或月经逾期不止,淋漓不断 10 余日,经色淡红。伴有倦怠乏力,头晕烦热,面色萎黄,舌淡苔薄,脉虚数。治以补气安冲,滋阴清热。主以安冲汤加炮姜炭:黄芪、白术、续断、白芍、生地、生龙骨、生牡蛎、乌贼骨、茜草、炮姜炭。
曹某某,女,36 岁。2006 年 9 月 14 日诊:患者平素经期尚准,约五六日即净,近来因家中事务繁忙,加之娘家父住院需要照顾,两头奔波颇觉劳累,调摄不周致经来 20 余日仍淋漓不净,经色淡红,点滴不断,时有时无。诊见:面色苍黄,舌淡红边有齿很,头昏耳鸣,形瘦微热,倦怠懒言,腹腰不痛,脉象虚数。主治以补气健脾以匿血,滋阴凉血以收敛。处以:黄芪、生龙骨、生牡蛎、仙鹤草各 30 克,白芍 20 克,生地、白术 15 克,茜草、乌贼骨各 12 克,焦芥穗、续断各 10 克,炮姜炭、炙甘草各 6 克。5 剂。服完血止症轻,又处以归脾汤加白芍 5 剂以善后调本而愈。
3.肝失疏泄,郁火动血
肝为将军之官,性喜条达而畅通,又为藏血之脏。若情志内伤,五志过极可使肝气受损,疏泄失常,藏血失司而病崩漏。可有月经愆期,崩漏时作,或多或少,血黯有块。胸腹胀痛时作时止,心烦急躁,脉弦细数。主治以付氏平肝开郁止血汤:白芍、当归、白术、生地、丹皮、柴胡、炙甘草、荊芥穗、广三七。
病案举例:孙某某,女,35 岁。2008 年 10 月 15 日诊:月经不调、经来腹痛,或先或后已半年多。此次因家庭不睦,常生闷气致经来 20 余日仍淋漓不净,于 13 日下午突然下血量多,经色紫暗有块,时时胸腹胀痛,性情急躁,形体消瘦,面黄不华,按诊腹部,痛处无定。舌苔薄白、脉弦数而长。辨为肝郁气滞,藏血失司。处以平肝开郁止血汤加味:白芍 30 克,生地 20 克,当归、白术各 15 克,丹皮、乌贼骨、醋柴胡各 12 克,焦山栀、茜草各 10 克,炙甘草、荆芥穗各 6 克,广三七粉 3 克(冲服)。3 剂。
二诊:患者眉色舒展,精神爽朗,谓服药一剂后血崩减少,腹痛减轻,现血崩已愈,诸证消失。诊脉弦细,处以滋水清肝饮 5 剂以调肝固本,并嘱调心志,戒恼怒,其病渐愈。
4.胞宫血瘀,血不归经
女子以血为本,血脉宜流通不宜瘀滞,若经期受寒,或因气滞,阳气不足运血无力,血行缓慢流而不畅,日久成瘀;或因久崩久漏,致血离经外溢、聚集不散;或塞流过急,血瘀胞宫,瘀血不去,新血不得归经而成崩漏。临床可见:崩漏淋漓不断或突然下血量多,挟有瘀块,腹有压痛,瘀块排出痛减,脉沉弦涩,舌质暗红或有瘀斑。主治以桂枝茯苓汤、四物汤加味:桂枝、茯苓、桃仁、丹皮、赤芍、当归、川芎、生地、炮姜炭、广三七纷,乌贼骨等。
病案举例:杨某某,女,44 岁。平素月经延后,经来腹痛,量多,此次经来已逾月余,经量不减反增多,挟有紫黑血块,腹痛,曾在西安某医院中西医治疗一周无效。近 2 日经量特多,不敢下床活动,严重时腹内痛剧,感觉扑通一声(患者语),即有大量瘀血块、血絮随之而下,病人心内恐惧来中医处就诊:面色晦暗不华,全身疲惫乏力,头晕目眩,舌淡红紫暗,脉沉弦细涩。先按血虚挟瘀施治,处以胶艾汤加三七粉、乌贼骨 2 剂。服后腹痛疲惫稍轻,经血仍多有块,余症依旧,因思此病可能瘀血作祟,以久崩久漏,多兼瘀滞。前人譬之如江河泛滥,泥沙俱下。久崩久漏不愈,岂能不无瘀塞之患!瘀血阻滞,新血不得归经而崩漏下血,难怪前用固肾补血塞流不效。此病治当重在祛瘀,瘀血消散,经络畅通,血行归经,其病可愈。因处:当归 15 克,川芎、赤芍、丹皮、桃仁、乌贼骨、五灵脂各 12 克,炮姜炭、蒲黄各 10 克,桂枝 6 克,广三七粉 3 克(冲服)。3 剂服完,腹不再痛,经血渐止,精神亦爽。再处上方 3 剂以巩固疗效,其病即愈。
崩漏病的治疗,前人总结的“塞流、澄源、复旧”三法,其实也就是崩漏病的标本治疗原则。我所举崩漏四证,其治疗方法也是“急则治标”或“标本同治”的固崩止漏治标之法,至于崩漏的调正固本还是不外补肾固冲,健脾益气,疏肝养血之法。对于临床常见的崩漏,我化繁为简,认为一般以前两型最为常见,辨为肝肾血虚,崩血量多的,常用胶艾汤加味;气虚血热、崩漏量少,淋漓不净的选用安冲汤加味以治其标,崩漏止后,常以胶艾汤加龟板,山萸肉、杜仲等补益肝肾之品,或以归脾汤加阿胶、沙苑子、杜仲等善后调理以治本,多能得心应手。而于肝郁气滞及胞宫血瘀之证,相对较为常见,诊治较少。从我治愈的数例来看,肝郁气滞与胞宫瘀血所致崩漏,临诊时大多崩漏日久,常无明显的临床体征可循,属久治不愈之例,我开始亦未敢施用反治之法,先用常法不效,才转用通因通用法取效的。
——此文曾在 2009 年 9 月陕西省中医、中西医结合妇科学术会议上交流,并收入会议论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