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不力是影响中医学术和事业发展的主因
数十年来,在党和政府对祖国医学高度重视、对中医事业大力投入和支持下,经过中医界同仁的不懈努力,中医学术和事业均有了长足的发展,伴随着我国将“发展现代医学和我国传统医学”的文辞写入宪法,则为中医学的有序发展确立了法律依据和政策保证。中医在国内外影响日渐扩大,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瞩目,然而,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这和改革开放以来知识信息日新月异、科学技术喜讯频传的现代社会,以及飞速发展的现代医学相比,中医的发展仍然显得滞后和不尽如人意。作为中医队伍中的一员,我们无不为之忧心与愧疚!那么,影响中医学术和事业发展的原因何在?我认为:这一般不外乎外界因素和自身因素。外部因素暂且不论,而自身因素中,对传统中医学术继承不力则是目前最突出的问题。
中医学是我国人民千年来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经验结晶,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从开始形成到发展壮大,一直根植于中国传统的文学、历史、哲学的沃土之中,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与促成,所以它以数、理、化等现代科学为依托的现代医学大相径庭。现代医学的发展是后人对前人成果的继承、深化、否定和修正,再借助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设备,以微观局部分析的方法解释人体与疾病,自然是越近代者越先进。中医学的理论特点是用宏观整体的观察方法和天人合以的理论解释人体与疾病,是对前人经验的全面继承和深入探究,再于临床实践中重复验证以求得进一步升华,对于任何一个临床和理论问题都须循流溯源、以求其本、前后相贯、一脉相承,较少有修正和否定,因此中医学研究首在扎实继承、博览群书。中医学的一些古典医著,也常因年代久远而不被埋没或淘汰,并久经历代医家验证的精华部分而渐被人们奉为“经典”。追溯数千年中医发展的历史,从近代名医到明清温病学家、孙思邈、张仲景……他们无不是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加以推广和发挥,从而进一步充实和发展了中医药学。
然而,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受商品经济和急功近利不良思潮的影响,有的人不正视中国传统医学的学科特点,常以现代医学的标准和眼光来衡量和审视中医学,这种先入为主的思维方式导致的结果就是觉得中医学这也落后,那也不科学,好像中医学一无是处。诚然,如果以现代科技标准来看,好像现代医学较为先进、较为规范,但怎能以两个理论体系、文化背景迥异的学科相互比较呢?这就明显犯了混淆概念、不尊重学科特点的原则性错误。有的中医工作者思想认识模糊,羡慕西医,认为中医唯心不科学,唯西是从,盲目跟风赶时髦。如经常见有宣传和介绍中医医院时,总是先说他们的现代化仪器设备,检查疾病的先进程度如何如何,而不是宣传他们有专长的中医师或有特色的科室及中医治疗疑难杂症的优势。作为国家正规且名正言顺的中医机构,也如此缺乏自信,其他机构的中医处境就可想而知了。话再说回来,如果只从仪器设备等方面相比,中医医院又怎能和他们同级别的西医医院相提并论呢?根本就无法比较,更是无法竞争,这实在是以己之短击人之长之怪现象!
再如国内的某些中医学文献刊物,内容分类上全部用的是西医学疾病分类,如内科条下就是以传染病、结核病、寄生虫病、造血及淋巴系统疾病、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呼吸系统及胸部疾病等等分类,还有些中医刊物上“某某方治某某病若干例”等满目皆是。中医刊物的读者对象自然是以中医为主,那么,中医临床上无论何病,具体到治疗上,自然是应以辨证为主。试想,这西医的病是否都等同于某某方所治的同样的证,让人那难以置信!即使让中医专业人员勉强阅读,也感到于临证用方助益不大,只能让人生搬硬套、存药废医。然而,作为中国传统医学则恰恰与之相反,通常于现代医学不屑的、理法方药一线贯穿、能够体现中医诊疗法度和特点的某些个案,如《临证指南医案》、《岳美中医案》中的大部分医案和高等教材《伤寒论选读》、《金匮要略选读》中的病案,以及有些中医刊物中好的个案,虽然零星片语,但读后令人受益,回味无穷。
此外,针对以现代医学理论解释中医学这一方法,我也不敢苟同。现代医学也不是万能的,针灸治病几千年来行之有效,历久不衰,但如果非要用现代方法去找出它的经络实质,找不出来,难道就此否定针灸的治病疗效不存在?如找出来于针灸治疗疾病又有多少裨益?中医学看重的是概念系统、整体观念,如肝气犯胃、湿热内滞,你能用什么灵敏的仪器去探测呢?当然,若作为专项科研也无可厚非,关键的是我们不能因为现有的科学技术或西医理论对中医的治疗原理、理论问题解释不了或难以揭示,就自我否定,缺乏信心。其实从科技发展史来看,任何学科都有它自己的学术体系或学术特色,作为一门科学,都必须坚持或保持自己的学科的本质特征,否则就会逐渐消亡。中医学也一样,如果我们不坚守自己独有的辨证论治体系和天人合一整体观的中医学内核,而跟着别人后面盲从仿效,崇饰其末、忽弃其本,丢掉了我们中医赖以生存的精华和特色,以至于看不好病,就会丧失自信,无所适从,愈加自惭形秽;对外而言,中医的社会公认度、信誉度降低,社会地位下降,就愈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如此恶性循环下去,中医学逐渐被现代社会所淘汰,这也绝非危言耸听。
中医学不但是一门概念极性强的学科,数千年来历经沧桑仍具活力,就在于它不光具有博大精深的理论,而且能够治愈疾病,有着确切的临床疗效,尤其是对现代医学疗效差或难以诊疗的疾病更具优势。当然,中医疗效的获得,无疑是在中医学完整的理法方药理论指导下完成的。要搞好中医,不能只浮光掠影,不入实际,应该扎实、全面继承,起码必须吃透中医学的精华——经典著作,再从源到流,博览群书。然而受前所述及的因素影响,许多人对中医经典置若罔闻、不屑一顾,最近还听说我国几家“老字号”有影响的中医药大学甚至将经典著作挤出必修课目,列为选修课,这在中医界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其实,能否振兴中医,关键还在我们中医自己,我们只要把中医学丰富而行之有效的临床经验继承好、掌握好,发扬特色,扬长避短,切实搞好临床工作,自然会水到渠成,其他各方面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众所周知,《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作为中医必读的经典著作,尤其是张仲景所述的辨病、辨证方法及治疗方剂,是临床治病的真实记录,还有古典医籍中好多名方,都是前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这些方剂的配伍,都有着高度的严谨性和科学性,简练精当,方证相对,用之立效,是经历代无数次临床试验证后的经验效方。一般来说,西医的不足,恰是中医的长处,尤其临床上的许多疑难顽症、久经医治不愈,运用古方常获意外之效。
再如针灸配穴,中医学传统的经验配方,遇一般常见病症,只取两三个穴位,甚至单取一穴,其效果颇好,如《针灸大成》中的“列缺头痛及偏正,重泻太渊无不应”,“谁知天突治候风、虚喘须寻三里中”,“肚痛须是公孙妙,内关相应必然廖”(席弘赋),“攒竹、头维治目痛头痛,风市、阴市驱足之乏力”(王龙赋),“半身不遂,曲池远达于阳凌。后溪、环跳,腿疼刺而即轻”(百症赋),都是脍炙人口的针灸配穴歌诀,也是久经临床取穴的针灸验方。然而这些明代以前的针灸配穴精华,还有其中的补泻手法,现在常被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随意取穴的针灸医生简单仿效所代替;抛开中医体系,不详加辨证,只知见证治证,或美其名曰“结合”,常依中药成分为组方依据,遇肝炎病就用板蓝根、虎杖、五味子,遇肿瘤就用半枝莲、白花蛇舌草,遇肺炎就用石膏、鱼腥草。如此废医存药组方治病,或放着现成公认的好方不用,或随意组方,治不好病也不反省,还心安理得地自诩是现代新型中医。这些脱离中医辨证论治体系和无视传统精华的肤浅治病方法,其收效不甚理想绝对是必然的。
中医学的遭遇如此,而与中医同属中国传统文化的武术,也和中医学一样博大精深、易学难精。它也讲究继承发扬、薪尽火传,入门初学者必先扎实修炼其基本功,这个阶段非常艰苦,强调“培基”,若干年后才开始教习套路,技击。传统武术因为特别重视“培基”,注重刻苦务实的基本功,因而它于实践中技击性强,而后来由传统武术改编成的统一规定套路,跟斗旋子,再加上一些高难度动作,如果只顾追求了外在美,而忽弃了武术的最重要功用——技击,与传统武术相较,便变成无实用价值的花架子。如果中医学也一味跟风盲从,舍本求末,丢掉了具有临床实用价值精华特色的话,也就会和武术的命运一样,沦落成好看不中用的花拳绣腿。对于早在 230 年前,就被袁牧老先生抨击为“甘舍神奇以就腐朽”的现象,如果再现于今,就真的会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悲哀。因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无论是“结合”也好,搞“现代化”也好,都是要以固守、保持中医自己的本质特征,正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为基础,而不能借“结合”、“现代化”等所谓的时兴口号来自己拆除中医的根基,替换自身的框架,这也是关乎中医学生死存亡的根本基石。
此外,我们必须明确的是:呼吁中医工作者应主要继承,以继承为本,并不是搞自我封闭、故步自封而不讲发扬。其实,继承与发扬是对立统一的,没有继承,就无所谓发扬;没有发扬,就会停滞不前,就仍会被时代的潮流淹没。强调继承,也就是要理清继承与发扬的主次问题;我们主张加大继承中医传统特色的力度,也不是搞复古倒退,更不是鼓励走独立发展的道路,而是强调:中医学术的事业要向前发展,就必须正视中医传统学科的特点,首先应扎实地把前人的宝贵经验与特色精华继承到位,在这个前提下,再吸取现代医学和现代科学先进的理论和技术来武装自己,发展自己,使中国传统医学这课古老参天大树更加婆娑多姿、绚丽多彩!
——此文曾发表于《陕西中医药研究》2004 年第 4 期第 3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