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它以简便易行、应手可效的古朴实用特色,作为中医治病的有力武器广泛应用于临床。针灸治病的神奇疗效虽然与辩证是否正确、配穴是否精当、取穴是否准确,以及针刺手法运用是否恰当等环节密不可分,但其中配穴处方的选用却是尤为重要的。我数十年来,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首选传统配穴方法施治,常能成竹在胸,收到预期的疗效。反之,如果病症不属传统配穴方法主治范畴,或无法应用传统配穴方法而自行另选配穴治疗,其收效往往不如传统配穴法快捷和理想。临床上传统配穴法的治疗之所以远高于自选配穴,其道理也很简单,因为传统配穴是古今医家的经验所在,是历经千百年临床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临证精华。因此,对于传统配穴法,实有进一步加强发掘应用和深入研究的必要。
传统配穴,也即经验配穴,如古时的“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四总穴歌,后世医家根据临床体会又加入“心胸内关谋,胁肋刺支沟”的六总穴歌。还有如唐代孙思邈的《十三鬼穴歌》,宋代马丹阳的《十二神穴》,元代窦汉卿的《标幽赋》、王国瑞的《玉龙歌》,明代杨继州的《胜玉歌》、《席弘赋》、高武的《百症赋》和《肘后歌》等,都是传统配穴的文献纪实。传统配穴的特点是在临床上注重解决主要矛盾,选穴虽少,力专而精,选取的穴位大多都是对某些病症有着特殊治疗效果的原、络、郄、会、合、俞、募等特定穴,以之配伍组方施治,一穴多用,效力集中,直击病邪所在,自然收效甚速。如高武的“攒竹、头维,治目痛头痛”。在临床上,我们常用以治疗鼻窦炎、上感、眼疾、神经性及其他原因而引起的诸多头痛证,只要辨证头痛位于前额,或头痛及双目眼眶,或头痛连及面部、额顶,均可以攒竹、头维二穴相配成方,针之即愈。因攒竹可宣泄太阳经之热,治目中赤痛、面痛;头维为足少阳、阳明二脉之会,能治“头痛如破,目痛如脱,目风泪出”等症。故二穴相伍,用于三阳邪热上壅所致的目痛、面痛,即刻收效。再如杨继州的“列缺头痛及偏正,重泻太渊无不应”,我们在临床上常以太渊、列缺二穴相伍,治疗多种原因所致的头痛、久治不愈的咳嗽,以及气滞或咳嗽所致的胸痛效果极佳。这是因为太渊为手太阴肺经原穴,原穴与三焦关系密切,可通达三焦元气,调整内脏功能;列缺为手太阴之络穴,别走阳明,在表里经之间有网络表里的作用,可治疗表里两经之病变。因而太渊与列缺相配,用治偏正头痛、疾嗽寒痰及胸膺疼痛无有不效就不足为怪了。
传统配穴法在治病上,注重解决主要矛盾,针对主证,配穴虽少而精专,一般只配二三穴,有时只配一穴,针对性强,有出奇制胜之效。如杨继州的“虚喘须寻三里中”,高武的“耳内蝉噪有声,听会堪攻”、“肩井乳痈而极效”,王国瑞的“膝盖红肿鹤膝风,阳陵二穴亦堪攻,阴陵针透尤收效,红肿全消见异功”,都是一针祛疾、单刀直取而获效的。再从临床实践来说,并非取穴多就效果显著,实际上,针刺穴位的多少与疗效的关系并不成正比,而恰恰相反的是:针灸临床上收效快捷,常常应针而效的病例多只是取一二穴即可,而一针见效的病例也屡见不鲜。古往今来,这方面的报道非常多,不再复述。我在临床时,对于常见的胸痛证,证属气滞胸痛或咳嗽胸痛者,常单刺双侧太渊穴;背心痛者针刺双侧中诸穴,往往应针痛减,二三次即愈。再如曾治愈过五六例大腿(髀)根部或大腿部位疼痛的病患,接诊前大都经过中、西药物、针灸等治疗,曾针刺过环跳、风市、髀关、太冲等穴,每次取穴多达七八处,经久不愈。我遵照杨继州“髀痛宜针肩井穴”之诀,每次只取肩井穴(双),日针 1 次,每次 30 分钟,间隔 10 分钟行针 1 次,大多一次即轻,二三次即愈。这是因为肩井穴为手少阳经、足少阳经、足阳明经、阳维经之会,刺肩井一穴可治四经之病并可通五脏之气。一穴多治,穴简力专,因而能收到显著疗效。
针灸临证配穴,和药物治病的处方一样,是根据病人的体质状况和实际病情,按证选取周身俞穴中一些针对疾病有效的穴位,或数穴相配以加强治疗作用,这是一般的配穴原则。而传统配穴也不是某个人或某个时期的发明,而是数千年来,最早从事医事活动的先民(包括草泽医及巫觋)和历代医家在针灸实践中将荒谬不实的成分剔除,而把行之有效、疗效确切的精华部分吸收保存,验证积累,经过长期的实践传承下来,因其确实有效,屡试屡验,因而被逐渐编入或收集到针灸歌赋中广为流传。比如风市与阴市相伍配方,在高武的《玉龙赋》中有“风市、阴市,驱腿脚之乏力”,《卧岩凌得效应穴针法赋》的“股膝痛阴市能医,应在风市”,王国瑞《玉龙歌》“腿膝无力身立难,原因风湿致伤残,倘知二市穴能灸,步履悠然渐自安”,杨继州《胜玉歌》“股膝转酸难移步,妙穴说与后人知,环跳风市及阴市,泻却金针病自除”均有记载,此外,杨继州还以二市穴“治大理李义和翁,患两腿痛十余载,诸药不能奏效,相公推予治之,诊得脉浮,风湿入于筋骨,岂药力能愈,针之可痊。即取风市、阴市等穴针之,官至工部尚书,病不再发”(见《针灸大成》)。以上诸家之言,足以证明阴市、风市相伍治疗腿膝酸困、疼痛或腿膝乏力难以步履等症有较好疗效。同时也说明传统配穴是在临证实践中产生,久经临床验证、历经世代传承的实践经验结晶,自然有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我于 10 年前曾治以程姓患者,男,60 岁,初因经常腿脚酸痛、麻木,时重时轻,断断续续地服药治疗,一直没有予以足够重视,数月后突患脑梗,住院 20 余天,经静滴、肌注及口服多种中、西药物,脑梗治愈,但仍感腿脚麻木、乏力,几至不能行走,昼轻夜重,严重时难以入眠,遂出院求中医诊治。得知患者因住院已耗资甚巨,并对药物失去信心,我怜悯其苦,义务为其针灸治疗。症见腿脚麻木无力,难以行走,脉浮滑而弦,舌苔白。证属风痰瘀阻经络,即取阴市、风市、太冲(双则)三穴针之。每日一次,每次 30 分钟。一周后下肢酸困麻木迅速减轻,腿脚渐感有力。以后仍如前法,以二市为主,有时加太冲,或中封,或足三里,前后治疗 20 余日,逐渐感觉腿脚有力,麻木消失。治疗一月余即能行走、骑车,恢复如初。
再诸如攒竹、丝竹治疗偏正头痛,后溪、环跳治腿痛、腰腿痛,曲池、阳凌泉治中风瘫痪、半身不遂,太冲、中封治腿足无力、步履艰难,公孙、内关治脾胃虚冷所致胸腹满闷、胃肠疾患等,这些优秀的传统针灸临床配方,我既往应用治验颇多,此不一一赘述。
针灸传统配穴也和经方、验方一样,有着很高的临床实验价值。然而这些古代医家的临证精华大多散在于浩如烟海的各种医籍当中,这就要求我们要多读书,起码必须扎扎实实地把中医学的传统经典和精华部分继承下来,再博览各家,勤于实践,才能在临床上识证治病。记得我初学医时曾亲睹一老大夫针灸治疗一名风湿患者的一侧大腿根部疼痛不能行走,局部不红不肿之症,老大夫隔者患者衣服扎取肩井(双)穴,下针后约 5 分钟,针还未启,老大夫即嘱患者试走几步,患者试走后高兴地连声说:“咦,不痛了”。待针启后,即行走自如,疼痛如失。余在惊叹老大夫的神奇医术之余,怎么也想不通肩井穴为什么能治愈腿痛?后来学习到《针灸大成》胜玉歌“髀痛宜针肩井穴”,才明白了其中的原委,只不过是使用了四百年前医家的科研成果而已。所以说,中医重经验,西医重实验,而临证就是中医的实验,经验也就是中医的科研成果,前人宝贵的实践经验我们为何不去发掘利用,反而舍本求末地盲目“发扬”、“结合”,或盲从跟风呢?这也是我们每一个中医工作者值得反思的问题!
——本文曾在 2006 年 10 月的陕西省第五届针灸临床学术会议交流,后刊登于《陕西中医药研究》2006 年第 4 期第 2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