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长安儒医黄竹斋

Ctrl+D 收藏本站 Ctrl+F 查找本页内容

  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初、中叶,在长安这个古都京畿、人文荟萃的大地上曾涌现过一位杰出的医学家——黄竹斋。

  黄竹斋(1886-1960),名维翰,字竹斋,晚号中南山人,故居于长安韦曲双竹村,为近现代著名的中医学家。他夙性聪颖,勤奋好学,广读经、史诸家,深研岐黄、仲景,不懈自修,终成一代医界名宿。更令人钦佩的是他多才多艺,涉猎面广,不但精于中医学知识,治病经验丰富,而且于经史、哲学、释、道、兵法、地理、数学等人文社科领域和自然科学诸方面也具有相当深厚的造诣。新中国成立以后,黄竹斋先生热爱中国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响应党的号召,积极参加祖国的社会主义卫生工作,做出了优异成绩,他本人被选为长安县人民代表、陕西省政协委员、中苏友好协会理事,还被征聘为陕西省文史馆馆员。1954 年,黄竹斋先生应聘入西北医学院组建中医科室。翌年奉调入京,参加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于 1960 年 5 月 16 日在北京逝世,安葬于八宝山公墓,享年 75 岁。

  黄竹斋先生出身农民家庭,幼时家中贫困无力供其入塾就读,迫于生计,一度学过铁匠。至 18 岁时,始发奋识字攻读,学习文化知识,经常利用工余暇时刻苦读书,遇有字句不识时,常问学于朋侪塾童。由于他意志坚毅,加以苦读不辍,不数载,即通经史数理之学,同时又从学于才子王敬如先生有年,使所学益精。黄竹斋先生早年刻苦治学所积累的古汉语包括文、史、哲知识,为他以后从医、研究医学和在医学领域做出的辉煌业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尝谓:庶士以利人济物之志者,唯医为然。为遂此愿,他于 1910 年 24 岁时,毅然舍弃了当时文人学士众望所及的举子业,立志专以习医济世为己任,全身心地投入于中医学的研究之中。他研究中医学是从经典著作入手,致力于古典医籍特别是医圣张仲景伤寒学说的研究,再广阅诸子百家,由源及流地系统学习。黄竹斋先生最突出的学术特色就是认为中医学不仅属于自然科学,更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社科相结合的一门综合学科,并身心力行,在研习医学的同时,也非常重视经史人文社科知识的研修,因而他国医、国学知识齐肩并进,相得益彰,成为陕西乃至全国中医界学富艺精、久负盛名的一代知名医学家。

  黄竹斋先生性情豪爽,不畏权贵,早年时供职于国民党中央国医馆任常务理事、编审委员、卫生部中医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职。1929 年当国民政府通过了汉奸华云岫的所谓“议案”,妄图取消中医时,出于维护民族尊严、保护民族遗产的爱国思想,他与各地中医界同仁联合起来,向国民政府请愿,呼吁海内外爱国的医界同仁团结起来以礼抗争,使国民政府迫于民心向背的压力而取消了“议案”,保存了祖国的传统中医药学,使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又鉴于当时国医国药发展不力的现状,他忧国忧民,很有远见性地向国民党政府行政院提案,拟筹建中医药大学、中医专科学院,以广为培植国医人才,憾未得到国民党政府重视。他目睹当时国民政府的黑暗统治,愤而引退,在长安樊川少陵原畔,即今之长安区方竹村筑土窑居住,闭门谢客,潜心研经著书,并广为长安家乡群众治病。

  黄竹斋先生医学造诣精深,在医学界属于典型的伤寒派,但他思想革新,从不拘泥守旧,认为医学是科学,当无国界之限、门户之见,论医技病理不分中医、西医,治病却疾无论经方、时方,针灸、导引,唯效是行,因而使得许多难治棘手病患,经他医治后转危为安。尤其对公认难治的中风瘫痪病论治有素,药物、针灸并施,疗效卓著。建国后他在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期间,他主动请缨院领导,设置专科病床 50 张,专门用于中风偏瘫病的治疗。后来由该院统计总结而成的“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病 150 例总结报告”,结果有效率为 91.3%之高,博得了国内外医学界的瞩目。如德国友人东布罗斯基突发舌謇语塞,口眼歪斜、半身不遂之中风病,通过组织安排由黄老先生接诊,以针灸、中药治疗了 10 余日就痊愈了。这一消息曾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报刊报道,引起轰动。苏联驻华大使尤金患瘫痪病,也是经他治疗,病愈后行走如常,非常高兴,连连称赞中国医学神奇无比,回国时特地宴请黄老先生及院领导,以表谢意。黄竹斋先生的精湛医术和突出业绩得到了我党和政府的重视,提拔他为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室主任、卫生部针灸学术委员,还被评为卫技一等一级和全国文教卫生先进工作者代表,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的接见。

  陆游有过“诗为六艺一,岂容资狡狯,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的佳句,黄竹斋先生精通医理,旁通经史哲理等学,是一位“功夫在医外”的医界奇才。他不仅躬身实践,勤究医理,而且于工作之外仍手不停披地辛勤总结,孜孜不倦地著书立说。据黄竹斋先生的嫡传弟子、原陕西省中医研究院名誉院长米伯让研究员提供的资料和八宝山公墓碑阴记载:其著作已出版和未出版的总计有 50 多种。其中医学方面有《伤寒杂病论集注》、《伤寒杂病论会通》、《内经类编》等 30 余种,哲学方面有《周易会通》、《道德经注家考》等 6 种,兵法、释、道等方面如《武侯奇门遁甲》、《兵略辑要》、《佛学考辨》、《道家书目》等 8 种,天文、历法、算学方面有《经天星座歌》、《中西星名合谱》、《五纪衍义》、《修订国历刍言》、《求圆周率十术》、《微分积提要》等 10 余种,还搜集了人生寿命在百岁以上者资料,撰成《寿考》一书,系统地研究探讨长寿和养生医学。这些浩繁的医学专著和涉及多学科的著作,无不是黄竹斋先生具备坚实的医学基础和文、史、哲科学知识以及汉儒注经的精神,才得以完成的。结合现实,由此不难理解,尽管现代社会昌明、科技提速发展,中医院校扩招,中医医院扩建,但是真正造就的能看病、有学识的国术大医明显太少了,仅有的国医大师也如同凤毛麟角,屈指可数。国医后继乏人、乏术现象日趋严重,多年来未有大的改善,这其中主要因素是现代中医大多忽视了古文史哲知识的修养,文是基础医是楼,基础不坚实,楼宇何以能见高!

  米伯让研究员曾评价黄竹斋先生说:以陕西地方言之,其著作之丰富,学识之渊博,治学之殷勤,为唐代孙思邈之后所罕见者。黄竹斋先生注重兴学兴国和学术交流,早在建国前,他就联合陕西诸多名家创办日新学社和国医讲习馆,讲习国学培养人才,以图学术兴国。他与当时的国学大师章太炎、张果斋以及国内著名医学家张赞臣、叶橘泉、周岐隐等过往从密,或函电交驰以探讨学问或学术交流。曾为浙江名医曹炳章的《中国医学大成》、《曹氏医藏类目》作序,还应中国针灸学校校长、针灸学家承淡安先生邀请前往该校讲学。清代医学家陈修园的后裔、近现代著名医学家陈逊斋盛赞黄竹斋先生曰:予酷嗜医术,寝馈《伤寒》、《金匮》凡 30 年,南北遨游未尝遇一知己……予识黄君,不敢谓秦无人也,予读黄君之书,益感从前所见之不广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