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张智杰 自序

张庆军Ctrl+D 收藏本站 Ctrl+F 查找本页内容


请点击图片到京东购买正版书籍认真学习


我的父亲是一位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中医,我从小就见证过父亲通过一个小小的药包帮助很多患者解决了病痛,深感中医之奇妙,这在我小小的心灵里埋下了一颗中医的种子,它慢慢发芽,最终在我读大学选了中医专业后茁壮成长。

小时候更多的是对中医的神奇感到震撼,尚不清楚中医的内涵,读大学后,才在父亲系统的教学下学习中医的诊断与用药。我父亲擅长经方,他深耕仲景《伤寒杂病论》,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总结创新出病脉证治辨证体系。我以前不知晓其中的精妙,因为我父亲已经把最好的中医诊断思路方法教给我了,直到我接触了更多的中医诊断思路,才知道病脉证治辨证体系是真的牛,让看病不再靠蒙,不再靠猜,不再靠灵光一闪。病脉证治让中医看病有了规矩,并且非常有效,这才是最厉害的。

考大学时,我报的是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九年制,本博连读),幸运地被录取了,大学本科上了五年中医临床专业后,博士研究生转段选择了针推专业。我目前还在广州中医药大学攻读针推专业博士学位,师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推康复中心郑谅教授。当时选择针推方向也是在和父亲充分沟通思考后下的决定。我父亲更擅长中药辨证,对针灸研究尚浅。作为中医治病最重要的法宝之一——针灸,如果我能在针灸上取得成就,再站在父亲的肩膀上学习中药方剂治病,相信能为更多的患者解决痛苦。

我的导师郑谅教授也是一名医术医德双馨的中医师,他擅长运用针刺治疗各种痹病、痛症。他对待学生和蔼可亲,对待患者一丝不苟。在他身上,我学会了如何缓解患者紧张情绪,学会了严格的无菌操作,学会了突发情况的处理,学会了详尽的痹病、痛症等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在导师身上我看到了一个优秀的针灸大师的形象,能师从郑谅教授学习针推我感到无比的幸运。我从导师身上不仅学到了高超的针推技术,还学到了很多中医人的优秀品质,这些都将使我终身受益。

大学本科期间,因为离家较远,只能趁着寒暑假在父亲身边跟诊,收获良多,感悟颇多。平常在学校,除了学习中医临床专业课外,经常与父亲积极探讨患者病情,我通常会在诊治患者时,先按照父亲教我的病脉证治进行辨病辨方,再与父亲联系,介绍完病人的情况,请父亲也帮忙辨证辨方,如果我们两人开的方子一样,我就会非常开心;如果开的方相差较大,我会与父亲探讨为何这样诊断,有机会的话我还会后续跟进患者的情况。父亲超高的有效率更加坚定了我学中医的信心,增加了学习热情。我个人认为这样的学习方式非常有助于培养我的中医思维,很像高中学习那样,考完试后对答案,正确的就记牢了,错误的,对照参考答案,看看自己错在哪里了,学习效果很好。

我也基本把父亲讲的课都听完了。大学的课程教会我中医基础,父亲的教学让我可以对临床有更深刻的认识,两者结合,收获满满!结合我目前尚浅的临床经验与中医认知,深感父亲的一句话说得太对了,“中医最重要的是诊断!”就这一句话,乍一听平平无奇,但如果你在临床上多实践几年,再幸运地见到中医的诊断神奇之处,就会对这句话深有同感。

举一个病案,一位中年女性患者,产后风十多年(十几年前生产后,被手术室空调吹着了),之后一直手脚冰凉,钻心的凉,怎么捂都捂不热,夏天都摸着手里凉凉的,患者非常痛苦,四处求医,西医中医都看了,怎么都看不好。西医检查啥问题没有,根本查不出病因;中医都认为是产后风寒邪盛,附子、肉桂、干姜、细辛,温里升阳,结果患者不仅没有好转,反而加重了,这让患者深感绝望。

这是我父亲看过的一个患者,一把脉,居然脉有力,是个实证啊,前面的医生都给当虚证治疗了,能治好吗?南辕北辙。根据患者手脚冰凉,脉有力,无其他不适,直接诊断为少阳病,用了四逆散,三剂明显见效,效不更方,又服几剂后,手脚不凉了,恢复正常了,患者和家属非常高兴。

由此病案可见中医诊断之重要,“南辕北辙”大家听着很可笑,但在中医临床,诊断方向与实际病况方向相反非常的常见。中医诊断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诊断对了,大方向对了,才能到达正确的目的地。中医重在诊断,方子老祖宗都替我们整理好了,你只要诊断正确了,方子都是现成的,这和西医有明显的区别。西医是你诊断很明确,但如果没有特效药,这病就很难治愈,甚至无法治疗。中医就不一样了,你只要诊断正确,开上对应的方,就能取得满意的疗效,这也是中医令人着迷之处。

父亲的患者很多,其中很多病案都很有学习的价值,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学习后整理与思考才能真正学会。于是,和父亲沟通后,在其帮助下,我将父亲的部分成功病案经过认真筛选,整理成册,便有了这本书。

本书将相同疾病的医案整理在一起,每个病案都详细记述了病脉证治诊断过程和依据,并附有父亲的病案解析,非常方便学习归纳。有些篇章还添加了父亲的讲课内容进行补充,有助于更好地学习病脉证治辨证体系。

父亲的病脉证治辨证体系,重点体现在疾病的诊断与处方之间的鉴别,整个病脉证治体系分为伤寒病病脉证治和金匮病病脉证治两大部分。

在本书里面,父亲将《伤寒杂病论》转换成更适合现代人理解的语言,对中医爱好者、中医初学者、中医医生均有很高的学习价值。

父亲认为,中医看病其实很像解数学题,《伤寒杂病论》是教给我们基础运算法则和基础公式,患者就是充满迷惑的数学题,需要我们抽丝剥茧,看其究竟是要考我们哪项运算法则或公式。病脉证治就是给出了数学解题的步骤顺序,先把脉确定病,再根据证得出答案。证是症状、证据,治是得出来的答案。

病脉证治帮助中医临床简化了治疗思路和治病顺序,这真是父亲了不起的发现!

希望这本书能成为广大中医爱好者和中医学者学习病脉证治辨证体系的实战指南。我自己也将紧紧追随父亲的脚步,高举病脉证治的大旗砥砺前行,在中医大道上奋勇向前。我希望自己能够针灸、中药两手抓,帮助更多的患者解决病痛!

张智杰

2025 年 2 月 1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