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秋感燥气,右脉数大,伤手太阴气分者,桑杏汤主之。
前人有云:六气之中,惟燥不为病,似不尽然。盖以《内经》少秋感于燥一条,故有此议耳。如阳明司天之年,岂无燥金之病乎?大抵春秋二令,气候较夏冬之偏寒偏热为平和,其由于冬夏之伏气为病者多,其由于本气自病者少,其由于伏气而病者重,本气自病者轻耳。其由于本气自病之燥证,初起必在肺卫,故以桑杏汤清气分之燥也。
桑杏汤方辛凉法
桑叶一钱 杏仁一钱五分 沙参二钱 象贝一钱 香豉一钱 栀皮一钱 梨皮一钱
水二杯,煮取一杯,顿服之,重者再作服轻药不得重用,重用必过病所。再一次煮成三杯,其二三次之气味必变,药之气味俱轻故也。
【点评】论述秋燥邪在肺卫的证治。文中虽说属伤手太阴气分,实际病位不在气分而是在肺卫。而所谓的“清气分之燥”也是清肺卫之燥邪。
五五、感燥而咳者,桑菊饮主之。
亦救肺卫之轻剂也。
桑菊饮方见前
【点评】论述秋燥邪在肺卫轻证的证治。桑菊饮也是治疗风温邪在肺卫的代表方,可见风温与秋燥初起的证治有相似之处。
五六、燥伤肺胃阴分,或热或咳者,沙参麦冬汤主之。
此条较上二条,则病深一层矣,故以甘寒救其津液。
沙参麦冬汤甘寒法
沙参三钱 玉竹二钱 生甘草一钱 冬桑叶一钱五分 麦冬三钱 生扁豆一钱五分 花粉一钱五分
水五杯,煮取二杯,日再服,久热久咳者,加地骨皮三钱。
【点评】论述燥伤肺胃阴液的证治。本条虽列于上焦篇,但这一病证的发生却是在病之后期。沙参麦冬汤是肺胃阴伤证的代表方,不仅可用于秋燥,也可用于各种温病引起的肺胃阴伤证。
五七、燥气化火,清窍不利者,翘荷汤主之。
清窍不利,如耳鸣目赤,龈胀咽痛之类。翘荷汤者,亦清上焦气分之燥热也。
翘荷汤辛凉法
薄荷一钱五分 连翘一钱五分 生甘草一钱 黑栀皮一钱五分 桔梗二钱 绿豆皮二钱
水二杯,煮取一杯,顿服之。日服二剂,甚者日三。
[加减法]耳鸣者,加羚羊角、苦丁茶;目赤者,加鲜菊叶、苦丁茶、夏枯草;咽痛者,加牛蒡子、黄芩。
【点评】燥气化火而引起清窍不利的证治。燥气化火,是指上焦燥热盛而化火,上炎头面诸窍,引起耳鸣、目赤、龈胀咽痛等症状。
五八、诸气膹[93] 郁,诸痿[94] 喘呕之因于燥者,喻氏清燥救肺汤主之。
喻氏云:诸气膹郁之属于肺者,属于肺之燥也,而古今治气郁之方,用辛香行气,绝无一方治肺之燥者。诸痿喘呕之属于上者,亦属于肺之燥也,而古今治法以痿呕属阳明,以喘属肺,是则呕与痿属之中下,而惟喘属之上矣,所以千百方中亦无一方及于肺之燥也。即喘之属于肺者,非表即下,非行气即泻气,间有一二用润剂者,又不得其肯綮[95]。总之,《内经》六气,脱误秋伤于燥一气,指长夏之湿为秋之燥。后人不敢更端其说,置此一气于不理,即或明知理燥,而用药夹杂,如弋获飞虫[96],茫无定法示人也。今拟此方,命名清燥救肺汤,大约以胃气为主,胃土为肺金之母也。其天门冬虽能保肺,然味苦而气滞,恐反伤胃阻痰,故不用也;其知母能滋肾水、清肺金,亦以苦而不用。至如苦寒降火正治之药,尤在所忌,盖肺金自至于燥,所存阴气不过一钱耳,倘更以苦寒下其气,伤其胃,其人尚有生理乎?诚仿此增损,以救肺燥变生诸证,如沃焦救焚,不厌其频,庶克有济耳。
清燥救肺汤方辛凉甘润法
石膏二钱五分 甘草一钱 霜桑叶三钱 人参七分 杏仁七分;泥 胡麻仁一钱;炒研 阿胶八分 麦冬二钱;不去心 枇杷叶六分;去净毛,炙
水一碗,煮六分,频频二三次温服。痰多加贝母、瓜蒌;血枯加生地黄;热甚加犀角、羚羊角,或加牛黄。
【点评】论述燥热在肺,诸气膹郁的证治。所用清燥救肺汤取自喻嘉言,不仅可用于热性病肺胃有燥热者,而且对内伤杂病中各种肺胃燥热而引起的痿、喘、呕等病证都可使用。该方清而不燥、润而不腻、兼能宣肺。吴氏又提出了一些加减之法,更切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