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温疟

Ctrl+D 收藏本站 Ctrl+F 查找本页内容

  五十、骨节疼烦,时呕,其脉如平,但热不寒,名曰温疟,白虎加桂枝汤主之。

  阴气先伤,阳气独发,故但热不寒,令人消烁肌肉,与伏暑相似,亦温病之类也。彼此实足以相混,故附于此,可以参观而并见。治以白虎加桂枝汤者,以白虎保肺清金,峻泻阳明独胜之热,使不消烁肌肉;单以桂枝一味,领邪外出,作向导之官,得热因热用之妙。《经》云:“奇治之不治,则偶治之,偶治之不治,则求其属以衰之”,是也,又谓之复方。

  白虎加桂枝汤方辛凉苦甘复辛温法

  知母六钱 生石膏一两六钱 粳米一合 桂枝木三钱 炙甘草二钱

  水八碗,煮取三碗。先服一碗,得汗为度,不知再服,知后仍服一剂,中病即已。

  【点评】论述温疟的证治。文中强调本病的发生是由于患者体质属阴虚阳亢,所以在感受暑邪(可理解为疟邪)后,发病时只发热而不恶寒。

  五一、但热不寒,或微寒多热,舌干口渴,此乃阴气先伤,阳气独发,名曰瘅疟,五汁饮主之。

  仲景于瘅疟条下,谓以饮食消息之,并未出方。调如是重病而不用药,特出饮食二字,重胃气可知。阳明于脏象为阳土,于气运为燥金,病系阴伤阳独,法当救阴何疑。重胃气,法当救胃阴何疑。制阳土燥金之偏胜,配孤阳之独亢,非甘寒柔润而何!此喻氏甘寒之论,其超卓无比伦也。叶氏宗之,后世学者,咸当宗之矣。

  五汁饮方见前

  [加减法]此甘寒救胃阴之方也。欲清表热,则加竹叶、连翘;欲泻阳明独胜之热,而保肺之化源,则加知母;欲救阴血,则加生地、元参;欲宣肺气,则加杏仁;欲行三焦开邪出路,则加滑石。

  【点评】论述瘅疟的证治。但对本证的治疗只用五汁饮养阴,在临床上能否取效尚不得而知。

  五二、舌白渴饮,咳嗽频仍,寒从背起,伏暑所致,名曰肺疟,杏仁汤主之。

  肺疟,疟之至浅者。肺疟虽云易解,稍缓则深,最忌用治疟印板[92] 俗例之小柴胡汤。盖肺去少阳半表半里之界尚远,不得引邪深入也,故以杏仁汤轻宣肺气,无使邪聚则愈。

  杏仁汤方苦辛寒法

  杏仁三钱 黄芩一钱五分 连翘一钱五分 滑石三钱 桑叶一钱五分 茯苓块三钱 白蔻皮八分 梨皮二钱

  水三杯,煮取二杯,日再服。

  【点评】论述肺疟的证治。肺疟之病名首见于《素问·刺疟》篇,但《素问》中所述的症状是:令人心寒,寒甚热,热间善惊,如有所见。本节所说的肺疟则见咳嗽频仍,寒从背起,强调了与肺的病变有关。

  五三、热多昏狂,谵语烦渴,舌赤中黄,脉弱而数,名曰心疟,加减银翘散主之;兼秽,舌浊口气重者,安宫牛黄丸主之。

  心疟者,心不受邪,受邪则死,疟邪始受在肺,逆传心包络。其受之浅者,以加减银翘散清肺与膈中之热,领邪出卫;其受之重者,邪闭心包之窍,则有闭脱之危,故以牛黄丸,清宫城而安君主也。

  加减银翘散方辛凉兼芳香法

  连翘十分 银花八分 元参五分 麦冬五分;不去心 犀角五分 竹叶三分

  共为粗末,每服五钱,煎成去渣,点荷叶汁二三茶匙。日三服。

  安宫牛黄丸方见前

  【点评】论述心疟的证治。心疟之名首见于《素问·刺疟》篇,其症状为“令人烦心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热”,本节又补充了神志和脉象症状,使心疟的症状突出了心包见症。所用的加减银翘散主在清热解毒、养阴生津,对心疟重症用安宫牛黄丸清心开窍。其方虽名与银翘散相似,但不能混为一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