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卷四 杂说 汗论

Ctrl+D 收藏本站 Ctrl+F 查找本页内容

  汗也者,合阳气阴精蒸化而出者也。《内经》云:人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盖汗之为物,以阳气为运用,以阴精为材料。阴精有余,阳气不足,则汗不能自出,不出则死;阳气有余,阴精不足,多能自出,再发则痉,痉亦死;或熏灼而不出,不出亦死也。其有阴精有余,阳气不足,又为寒邪肃杀之气所搏,不能自出者,必用辛温味薄急走之药,以运用其阳气,仲景之治伤寒是也。《伤寒》一书,始终以救阳气为主。其有阳气有余,阴精不足,又为温热升发之气所铄,而汗自出,或不出者,必用辛凉以止其自出之汗,用甘凉甘润培养其阴精为材料,以为正汗之地,本论之治温热是也。本论始终以救阴精为主。此伤寒所以不可不发汗,温热病断不可发汗之大较也。唐宋以来,多昧于此,是以人各著一伤寒书,而病温热者之祸亟矣。呜呼!天道欤?抑人事欤?

  【点评】从汗论述伤寒与温病的不同。

  1.温病汗自出与不出的治法:温病初起邪在表汗自出可用辛凉之剂以止之,但也有不属表证者,如阳明热盛之用白虎汤,肺热壅阻之用麻杏石甘汤等,也符合阳气有余,阴精不足的病理特点,同样可用辛凉、辛寒之剂。温病汗源不足而无汗者,也不限于邪在表,还有因营阴不足而无汗者,在补充营阴后得汗而解,甚至肾阴不足而无汗者,补充肾阴后得汗而解者。这些治法属于补充汗源而自能得汗。

  2.阳气和阴精之有余与不足:这里所说的有余和不足,仅是相对而言的。如伤寒阴精有余并不意味阴精充裕,只能理解为阴精未受大伤;温病阳气有余,是指阳热之气亢盛。同时,伤寒在寒邪化热传里后,也可表现为“阳气有余,阴精不足”。而温病后期也有表现为阳气不足者。

  3.对“温热病断不可发汗”的理解:此处所说的“发汗”应理解为辛温发汗,即用麻、桂、羌、防之类药物。“温热病断不可发汗”,并不意味温热病无发汗之法,对于表气郁闭较甚而无汗者,在辛凉解表剂中每可配合辛温之品以增加疏散之力。另外,对内感暑湿,外兼表寒之暑病,在治疗时也当用辛温发汗之品,如香薷之类,自不在禁忌之例。至于湿温初起,湿郁肌表,又当用辛温芳化之品,服后亦有汗出而解之效,当然也不在禁用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