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药方的命名与中药排列的研究
费维光Ctrl+D 收藏本站 Ctrl+F 查找本页内容
第四章 药方的命名与中药排列的研究
维光按:据《黄帝内经·至真要大论》曾论及方剂中的君臣佐使。一般君臣药应排在前面,但缺乏书面论定,在一般医生书写药方时,实际上就不分哪味药在前、哪味药在后了。可是通过远田先生对《康治本伤寒论》的方剂深入细致地研究,发现方名与中药排列的顺序,有极大的关系,这是早已失传的中药排列上的学问。时至今日,越发可贵了。《康治本伤寒论》是《伤寒论》的原始型本,只此一项,足以令人信服。
远田先生认为,《康治本伤寒论》越研究越会发现书中的许多优越之处。越发不同意该书是摘录自《宋版伤寒论》或《注解伤寒论》(该书以前简称《伤寒论》),本篇自此皆不作此简称了。
(一)药方命名的原则
本篇论文对药方的命名,试作了研究。以《康治本伤寒论》来说,给药方起名字时,有一项在排列上是属于大原则的;在大原则下在中药排列顺序上是又有一项小原则的。此外,远田先生还发现了对两味或两味以上的中药特殊的结合,被称作“基”的,也与名字有密切的关系。
1、命名法的大原则
方名中的中药排列顺序,即认为是中药的制作顺序。方名开头的中药名,即药方上排列在最前头的中药名;方名最后的中药名,即药方上排列在末位的中药名;方名中间的中药名,自然也是药方上排列在中间的中药名。作为加味方,一是原方中没有的中药,加味后,放在药方的最后;一是原方中已有的中药需要增量时,该中药仍在原药方上的位置不变。
2、药方上药名排列顺序的小原则
实际上,单味中药通过各种组合,在形成多味药方的过程中,中药配合时,本身发生的排列现象,根据这种排列,便可率直地写出药方名,是一种单纯朴素的命名法。在《康治本伤寒论》中极易见到,而且容易理解。下面,再单纯的就中药排列顺序有关联的小原则进行叙述。这里说的小原则,是在至今研究过的大原则基础上的小原则。在《康治本伤寒论》中以下的中药排列,占优先地位。
麻黄>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干姜>附子>
大枣3、中药排列中的“结合基”的发现
药方名与中药排列、形成过程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某两味中药的组合的存在。在化学上,也有与此类似之处。由特殊原子的结合,所形成的具有特殊性质的“基”。如硫酸基或硝酸基,与这里有些相似之处。如把一味一味的中药看作是原子,它们的特殊结合,会产生特殊作用。如果把这些中药的结合,叫做结合基的话,在《康治本伤寒论》中很容易找到如下的结合基。
[桂枝、甘草]、[甘草、干姜]、[甘草、干姜、附子]、[芍药、甘草]、[麻黄、甘草]、[甘草、
大枣]、[生姜、
大枣]、[半夏、生姜]、[人参、生姜]、[干姜、附子]、[黄连、黄芩]、[柴胡、黄芩]、[白术、茯苓]、[大黄、甘草、芒硝]。
《康治本伤寒论》中 50 首药方,都是按上述三条原则排列的,药方名前面的括孤内的数字为该药方目录中的顺序号。
药方名与中药排列完全相同者:
(6)甘草干姜汤、(7)芍药甘草汤、(12)干姜附子汤、(19)栀子豉汤、(17)芍药甘草附子汤、(20)栀子甘草豉汤、(21)栀子生姜豉汤、(13)麻黄甘草杏仁石膏汤、(14)茯苓桂枝甘草
大枣汤、(15)茯苓桂枝甘草白术汤,以上共 10 首。
只用一味中药名作为药方名,当然使用中药方中排列在最前头的中药用作方名(包括单味药方甘草汤)。如果用葱白表示白通,用麻黄表示青龙,用石膏表示白虎(青龙、白虎都是四方守护神),用
大枣十枚表示十枣的话,白通汤、青龙汤、白虎汤、十枣汤等亦应归于这一范畴。本篇以下药方仍是符合大原则的:
(1)桂枝汤、(8)葛根汤、(10)麻黄汤、(11)青龙汤、(29)十枣汤、(32)黄连汤、(33)黄芩汤、(35)白虎汤、(38)茵陈蒿汤、(42)附子汤、(44)吴茱萸汤、(45)甘草汤、(46)白通汤、(49)猪苓汤、(43)桃花汤(赤石脂又名桃花石),以上共 15 首。
作为加味方在大原则下有两种,一是原方中没有的中药,一是原方中已有的中药。前者加味后,放在药方的最后,后者加大某药的剂量后,其原来位置不变。有以下药方(包括减味在内)。
(2)桂枝加葛根汤、(3)桂枝加附子汤、(4)桂枝去芍药汤、(5)桂枝去桂枝加白术茯苓汤、(9)葛根加半夏汤、(34)黄芩加半夏生姜汤、(36)白虎加人参汤、(39)桂枝加芍药汤、(40)桂枝加芍药大黄汤,以上共9首。
还有两种药方也是符合大原则的:
(27)柴胡桂枝干姜汤、(41)黄连阿胶汤,以上共2首。
以上总计36首,《康治本伤寒论》中共有药方50首,还有药方14首。分别讨论如下:
(二)14首药方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