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第三章 中药分布的研究

费维光Ctrl+D 收藏本站 Ctrl+F 查找本页内容

第三章 中药分布的研究
远田先生现在对三书使用的中药种数量进行分析,开列于下:
《康治本伤寒论》共用42种中药。
《伤寒论》共用88种中药。包括《康治本伤寒论》的42种。比《金匮要略》少122种。
《金匮要略》共用199种中药。比《伤寒论》少11种。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重复的中药77种,共同使用的210种。
《伤寒论》所使用的中药,几乎全部包含在《金匮要略》之中。于是对未被采入《金匮要略》中的11种中药,必须予以注意、考察、研究、弄清其存在的意义。
《伤寒论》的88种中药中,在《金匮要略》中没有的为11种,这并不是希奇的事。这11种中药,如果说平均分布在其他药物之间的话,由于《康治本伤寒论》的药方数(50首)约占《伤寒论》的药方数(113首)的一半。所以,如果《康治本伤寒论》的成书是来自《伤寒论》的话,这11种中药,应有约一半即5种,混杂在《康治本伤寒论》中。可是,不仅一半,连一种也没有。作为摘录来讲,竞有如此讲不通的道理。这一事实,对《康治本伤寒论》的成书是来自《伤寒论》的主张,是一种新强有力的反证。
维光按:远田先生从《伤寒论》使用的而《金匮要略》中没有的11种中药,开始研究问题。这本来是无法研究的些许细事,可是远田先生不然,由《康治本伤寒论》中50首药方来研究,得知在《金匮要略》中没有的中药11种,在这50首药方中,竟一种也没有,这又说明《康治本伤寒论》不是从《伤寒论》中摘录的。反之,纵然有四、五种,也一定不能是摘录的证明。这是远田先生智慧过人之处。
为了便于参考,远田先生现将《伤寒论》中含有这11种中药的药方列举于下(方后括孤内为该方中药):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连翘、梓白皮)、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铅丹)、当归四逆汤(木通)、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木通)、赤石脂禹余粮汤(禹余粮)、牡蛎泽泻散(海藻)、麻黄升麻汤(天门冬、萎蕤)、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猪胆汁)、大猪胆汁汤(猪胆汁)、猪肤汤(猪肤)、烧袴散(灰)等,共12首。
从禹余粮丸知道必有禹余粮,但由于对其他中药的组成弄不清楚,因而将其排除在外。对太一禹余粮与禹余粮,以后作为另外的问题去考虑。
我们在《伤寒论》成书时,是根据《康治本伤寒论》、并参考《金匮要略》的观点来研究其药方组成的。在《康治本伤寒论》中没有,而在《伤寒论》中的 63 首药方中分为甲类和乙类。
甲类:只按照《康治本伤寒论》中的中药,就能组成药方的共 29 首,我们称之为甲类。在甲类 29 首药方中,有 6 首在《伤寒论》成书之前,早已载入《金匮要略》中,成书时《伤寒论》可以照样引用。我们称此类为甲类 A 群。与此相对应的没有载入《金匮要略》中的,在《伤寒论》成书时,吸收了新组成的药方,此类药方共 23 首,称此类为甲类 B 群。
甲类 A 群的药方有:桂枝加桂汤、小承气汤、五苓散、柴胡桂枝汤、桂枝附子去桂加术汤、甘草附子汤等 6 首。这群药方中除五苓散、甘草附子汤外,都是由《康治本伤寒论》的原有药方经过简单地加减其原有中药而成的。因而,可能是在《金匮要略》成书时参考了《康治本伤寒论》,将新的经验形成的药方。
甲类B群的药方有: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越婢一汤,显然都是合方,即作为《伤寒论》成书后才出现的药方。又有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柴胡加芒硝汤、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四逆人参汤等,都是《康治本伤寒论》中的中药方。再加上共有的中药,凭经验形成的新药方。又如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葛根黄连黄芩汤、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泻心汤(三黄)、四逆散、半夏散及汤、理中丸、桂枝甘草汤、茯苓甘草汤、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栀子厚朴汤、栀子干姜汤、桂枝人参汤、麻黄附子甘草汤,前后共23首药方。
远田先生是怎样给乙类中药方定义的呢?
乙类:仅由《康治本伤寒论》中所有的中药,怎么也不能组成的,而必须有《金匮要略》中的中药才能组成的药方,共22首,我们称之为乙类。其中载于《金匮要略》中的,我们称这类药方为乙类C群,共10首。没有载入《金匮要略》的,我们称这类药方为乙类D群共12首。当《伤寒论》成书时,将《金匮要略》中的C群,原样抄入《伤寒论》中,属于《金匮要略》成书以后的新方即D群,也抄入《伤寒论》中。以下括号内为《金匮要略》中的中药。
乙类C群的药方:小青龙汤(细辛、五味子)、白头翁汤(白头翁、秦皮、黄柏)、麻子仁丸(麻子仁)、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汤(蜀漆、龙骨)、桔梗汤(桔梗)、白散(巴豆、贝母、桔梗)、瓜蒂散(瓜蒂、赤小豆)、文蛤散(文蛤)、乌梅丸(细辛、当归、乌梅、黄柏、蜀椒、苦酒)、抵当汤(水蛭、虻虫)等10首。
乙类D群的药方有:栀子柏皮汤(黄柏)、枳实栀子豉汤(清浆水)、麻黄附子细辛汤(细辛)、竹叶石膏汤(竹叶、麦门冬)、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龙骨)、旋复花代赭石汤(旋复花、代赭石)、小陷胸汤(栝蒌实)、苦酒汤(酢)、大陷胸汤(葶苈)、抵当丸(水蛭、虻虫)、蜜煎导方(蜜)、灸甘草汤(地黄、麦门冬、麻子仁)等12首。
我们将已经述明的、《伤寒论》中有、而《金匮要略》中没有的11种中药和其他中药,所组成的12首药方,在这里称为E群。
总之,按照《康治本伤寒论》→《金匮要略》→《伤寒论》成书年代的顺序整理各书中所采入的药方,便极容易地看出一条自然规律。在《伤寒论》成书后,共得113首药方。由《金匮要略》抄入的有A群6首、C群10首,共计药方16首,抄入新组成的药方B群23首、D群12首,共计药方35首。再加上由外来新药引入的E群12首药方和《康治本伤寒论》的50首药方,共组成《伤寒论》的113首药方。如果以相反的成书年代顺序来考虑,这个问题是无法解决的。
这可能是经过新的时代,出了优秀的医学人物(也许就是张仲景),进行了对《康治本伤寒论》增加药方的尝试。全部新药方的加入,形成了古代的《伤寒论》。到了这个阶段,《金匮要略》与《伤寒论》之间,有许多共同之处,因此,我们认为二书合成一本书的说法,并无不妥之处。这可能就是《伤寒杂病论》的原始型本。远田先生是从中药分布与其研究,作出这样推断的。
维光按:远田先生从《伤寒论》成书最晚出发,只使用中药88种,但其中有11种中药,是《金匮要略》中没有的。这一点引起了远田先生的注意:一是《康治本伤寒论》中这11种中药,连一种也没有,这足以证明《康治本伤寒论》,不是摘录自《伤寒论》的。一是《金匮要略》的成书年代早于《伤寒论》,使用中药199种,几乎全部包括了《伤寒论》中使用的中药(88种),为什么单缺这11种呢?如果不以成书的年代顺序,来研究这个问题,是不会得出结论的。这又是成书年代顺序正确性的一种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