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第一章  一、认识针灸

高树中Ctrl+D 收藏本站 Ctrl+F 查找本页内容

  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灵枢·经脉第十》

  凡此十五络者,实则必见,虚则必下,视之不见,求之上下。人经不同,络脉异所别也。  《灵枢·经脉第十》

  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  《灵枢·经别第十一》

  九针之玄,要在终始,故能知终始,一言而毕,不知终始,针道咸绝。  《灵枢·根结第五》

  能知六经标本者,可以无惑于天下。  《灵枢·卫气第五十二》

  不明十二经络,开口动手便错。  《扁鹊心书》

  第一章 经络病症的一针疗法

  一、认识针灸

  1、针灸与针灸疗法

  一提起“针灸”,许多人可能都会想到针灸就是在穴位上扎针,许多地方的老百姓把针灸叫做“扎干针”。这是因为现在治病常用的肌肉注射和静脉点滴(俗称“打吊针”或“打吊瓶”),扎针的时候都是要把药液注射到体内,而针灸的时候只是把细细的金属针扎在穴位上,针是实心的,针上没有任何药,所以就叫“扎干针”。

  但实际上,“针灸”并不只是“扎干针”,两者是不能划等号的,更确切地说,“扎干针”只是“针灸”的一部分。顾名思义,“针灸”包含“针”和“灸”。“针”就是针刺、扎干针(随着针灸疗法的发展,也有人把穴位注射等疗法归属于“针”的范畴);“灸”是灸疗。“灸”这个字上面是天长地久的“久”,下面是一个“火”字,说明“灸”肯定与“火”有关。那么什么是“灸”呢?“灸”一般是用艾绒制成艾炷或艾条,用火点燃后,在人体的穴位或一定部位熏烤热灼。因为“灸”一般是用艾作灸疗材料,所以灸通常多称为“艾灸”。许多地方,每到农历的五月初五,都有在家中的门上插上一些艾草以避邪防病的风俗,艾灸用的材料就是这种艾草制成的。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不少人往往把“灸”误写或者误读成“炙”,甚至个别医疗机构也把“针灸科”写成“针炙科”,是非常不应该的。

  从以上的介绍我们可以知道,“针灸疗法”是运用针刺和灸疗这两大类方法预防和治疗疾病。因为针法和灸法都是作用在穴位上的,并且常常配合应用,相互补充,所以合称“针灸”。令每位中国人感到自豪的是,针灸疗法是我们勤劳聪明的祖先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发现、创造和总结出来的。现在,这一疗法已经登上了医学的大雅之堂,并已经形成了一门专门的学科——“针灸学”。“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针刺和灸疗防治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它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内容包括经络、穴位(专业术语叫“腧穴”)、针灸方法和临床治疗四大部分。

  凡是学过针灸的人都知道这样一句话——“针灸易学而难精”。也就是说,要学会针灸很容易,只要知道几个有用的穴位如合谷、足三里、人中等,然后将针扎入穴位就可以了。但是针灸要精通很难,针灸学是个“无底洞”。针灸看起来好像是一个很简单的疗法,但实际上它又很不简单。

  应用针灸治病有很多的优点,因为针灸疗法通常不用任何药物,避免了内服和注射药物所带来的毒副作用,所以在当代,针灸被称为“绿色疗法”。针灸疗法的适应症十分广泛,据现在的资料统计,针灸可以治疗 300 多种疾病,其中对一些疾病的疗效是其他中西医疗法所无可比拟的。也就是说,对某些病症,针灸应该是首选的。也正是因为如此,针灸疗法历经千年而不衰,并引发了全球性针灸研究热潮。

  针灸是扎在穴位上的,用的穴位有多有少,少则只扎一个穴,多则要扎数十穴,我的这本小书,专门讲的就是只针一个穴位的疗法。

  2、针灸疗法的起源与发展

  针灸疗法起源于中国,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起源的确切年代已难以考证,但从文献记载、出土文物和社会发展规律等方面来看,早在创造文字之前针灸就已经萌芽了。

  现在用的针灸针一般是用不锈钢制成的,但针的前身却是一种特殊的石头,叫“砭石”。早在原始社会的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要赤脚露体、奋力奔跑以捕获食物和逃避野兽,在身体不慎被石头等物磕打、刺伤后,会发现身体某些不适或疼痛感也随之缓解。到了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和生活,常常在患病后用锐利的石块或石片刺激疼痛处,或发溃决脓以缓解疼痛和治疗疾病,这样从无意识的发现到有意识的运用,通过反复实践、认识的过程,久而形成了以石治病的方法。这种用来治病的石块或石片,就叫做“砭石”。

  古代的地理学专著《山海经》有这样的记载:“高氏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砭石。”又说:“有石如玉,可以为针。”《说文解字》说:“砭,以石刺病也。”关于针术的发源地,据《素问·异法方宜论篇》记载:“砭石者,亦从东方来。”针灸学术界绝大多数专家认为:东方主要指中国山东一带。现在看来,这是有根据的。山东微山县两城山出土的东汉画像石上的人头鸟身“扁鹊针灸行医图”,为针术起源于我国东部提供了历史证据。更具说服力的是,近年来在山东省又发现了其形色皆如玉的一种特殊石头,经著名中医文献专家中国中医科学院马继兴先生等的考证,这种石头正是《山海经》中所记载的“有石如玉,可以为针”的砭石,现在中国针灸学会已成立了砭石分会,专门对古老的砭石及砭石疗法进行多学科全方位的研究。

  对于针术的起源,还有“伏羲制九针”的说法(如《帝王世纪》),但已经是关于金属针的事了。砭石的使用,主要是在冶炼术发明之前,随着人类智慧和社会生产工艺技术的不断发展,针具也得到了不断改进,由石针、骨针、竹针而渐变为铜针、铁针、不锈钢针。1968 年在河北满城发掘的西汉刘胜墓,内有金针、银针 9 根,这一发现,证明了早在 2000 年前已不单是采用铜针、铁针,而且已采用金针、银针作为针刺的工具了。

  灸法的起源是在火的发现和应用之后,这里不再赘述。

  下面再简要说一下历代针灸的发展和应用一针疗法的情况。

  春秋战国到秦汉,最著名的针灸医家有三个:扁鹊、华佗、张仲景,三人也都是一针疗法的大师。如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扁鹊针灸百会穴治好了虢太子的尸厥证,使其起死回生。华佗一针解除了曹操的头风之苦;此外,据《三国志》记载:华佗“其疗疾……若当针,亦不过一二处,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人。病者言:已到。应便拔针,病亦行差。”张仲景写有《伤寒杂病论》一书,内有不少针灸或针药并用的内容,提出了“阳证用针,阴证用灸”的原则,其用刺期门治热入血室,针足三里预防传经等疗效确实,历代广为应用,张仲景被后人尊为医圣。

  另据《史记》记载,西汉名医仓公淳于意,针刺涌泉穴治疗济北王阿母之热厥足热症,立愈。此时与针灸有关的书籍主要是《黄帝内经》和《难经》。《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大部分,其中的《灵枢》又称为《针经》,主要内容就是针灸。要想真正成为一名高水平的针灸医师,如果不研究《内经》,特别是不研究《灵枢》,那是肯定不行的。如果下功夫真正把《灵枢》读懂了,就可以一通百通,左右逢源。我的这本小书,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可以说是对《灵枢》部分内容的现代解读。

  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除《灵枢》外,当首推晋代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据说皇甫谧自小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终在别人的教育下“浪子回头”,在文史方面做出了很大成就。他到了中年得了“风痹”证,几至于卧床不起,于是,便发愤学医,最后不仅自己的病好了,撰写的《针灸甲乙经》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我在临床上常用针手三里治疗急性腰扭伤,针腕骨治疗中风手指拘挛,常常一针即有佳效,就是源于此书。

  自隋唐开始,针灸独立设科。这个时期出了两位年过百岁的针灸名家,一位是活了 103 岁的甄权(约 540~643),另一位便是活了 101 岁的药王孙思邈(581~682)。甄权是位一针疗法的高手,据记载,隋鲁州刺史库狄嵚苦风患,手不得引弓,诸医不能治,甄权只针肩髃一穴,迅即治愈能射。撰有《针经钞》、《针方》、《明堂人形图》等著作。643 年,唐太宗曾亲临其家访视长寿的饮食药性,并赐寿杖衣服。孙思邈是我最为佩服的医家之一,著有传世名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其渊博的学识、高尚的医德、高超的医术和潜心治学、淡薄名利的思想堪为我辈楷模。在针灸方面,他发明了阿是穴,提出了针、灸、药各有所长,“针灸而不药,药不针灸,皆非良医”的观点,并创立了灸法的一些原则,1991 年我曾专门撰文《论孙思邈对灸法的贡献》,发表于《山东中医杂志》。

  宋朝,王唯一设计铸造了两座针灸铜人,是最早的针灸教学模型。宋金元时期,是针灸发展的争鸣时期。最有成就的针灸医家当数窦杰(字汉卿,后改名窦默),所撰《针经指南》、《流注指要赋》(又名《六十六穴流注秘诀》)、《标幽赋》等,都是针灸名著,很值得一读。窦氏尤其擅用八脉交会穴治疗各种病症,如列缺穴主治 31 症、照海穴主治 29 症、公孙穴主治 27 症、内关穴主治 25 症等。记得我 20 多年前刚毕业因讲授《针灸医籍选》向恩师张殿民教授请教时,他说:“《标幽赋》可不是一般的人就能讲得了的。”我当时还颇不以为意,近年才知恩师所言不虚,只可惜恩师已因操劳过度卒发心脏病而驾鹤西去(写到这里,我的眼泪又不禁脱眶而出,恩师为祖传四代名医,学富五车,经验丰富,尤其擅治疑难杂症,针灸亦其所长。我与恩师是同乡,自学医之初就倍受关爱,获益颇多)。此外,王执中《针灸资生经》记有不少单穴治病的针灸案例,如“有一男子咳嗽,忽气出不绝声,病数日矣。以手按其膻中穴而应,微以冷针频频刺之而愈”。王执中还是善用火针的高手,如“舍弟腰痛出入甚艰,予用火针微微频刺肾俞,行履如故”。“舍弟登山,为雨所搏,一夕气闷几不救,见昆季必泣,有欲别之意。予疑其心悲,为刺百会穴不效,按其肺俞,云其疼如锥刺,以火针微刺之即愈。因此与人治哮喘,只缪肺俞,不缪他穴。唯按肺俞不痛酸者,然后点其他穴”。窦材以当世扁鹊自称而著有《扁鹊心书》,重灸法擅长分别应用关元、命关等穴而救治大病;庄绰《膏肓俞穴灸法》是第一部单穴成书的著作;金元四大家中的刘完素、李东垣和张子和,也都是针灸的行家高手。如张子和《儒门事亲》载:“项关一男子,病卒疝,暴痛不住,倒于街衢,人莫能助,呼予救之。予引经证之,邪气客于足厥阴之络,令人卒疝,故病阴丸痛也。予泻大敦二穴,大痛立已。夫大敦穴者,乃足厥阴之二穴也。”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针灸的兴盛时期。最著名的医家和著作是杨继洲《针灸大成》。此书是杨氏以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为基础,汇集历代诸家学说,并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而写成的,内容非常丰富,是继《灵枢》、《针灸甲乙经》之后对针灸的又一次总结。直到今天,要学好针灸学,如果选最重要的三本书的话,那就是《灵枢》、《针灸甲乙经》和《针灸大成》。杨继洲也是一针疗法的大家,许多病症,一针下去,常收奇效,如“辛酉,夏中贵患瘫痪,不能动履,有医何鹤松,久治未愈。召予视,曰:此疾一针可愈。鹤松惭去。予遂针环跳穴,果即能履。”此外,杨氏还是指针疗法和针药并用的高手,如“壬戌岁,吏部许敬庵公,寓灵济宫,患腰痛之甚……诊其脉,尺部沉数有力……是湿热所致,有余之疾也。医作不足治之,则非矣。性畏针,遂以手指于肾俞穴行补泻之法,痛稍减,空心再与除湿行气之剂,一服而安”。2005 年全国针灸界还专门在杨继洲的家乡浙江衢州召开了《针灸大成》的专题学术研讨会,我有幸被邀请参加。此外,明代的主要针灸医家和专著还有徐凤的《针灸大全》、高武的《针灸聚英》、汪机的《针灸问对》、李时珍的《奇经八脉考》等,蔚为大观,诸家各有所长,形成了不同的流派,促进了针灸的发展。

  到了清代,虽然也有清政府组织编写的《医宗金鉴·刺灸心法》等书的问世,但由于清朝腐败政府拘泥于封建礼教,于 1822 年竟以“针刺火灸究非奉君所宜”为理由,下令停止太医院使用针灸,自此一般的“儒医”也注重汤药而轻视针灸。特别是鸦片战争后,针灸更是趋于衰落。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国家的重视,针灸也获得了新生。我国各地先后成立了中医学院、中医药大学、中医院、针灸医院、针灸研究所,大学中设立了针灸学院(或针灸系),如我所在的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就有三年制专科、五年制本科、六年制预科、七年制本硕连读、硕士、博士、博士后等针灸专业学员 1000 余人。虽然现在针灸研究和针灸教育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但我们有理由相信,针灸不论是向下(面向基层)、向上(面向高层保健)和向外(面向国外)都有强大的优势和发展空间,其前景是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