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经方首字母 医案|医话|讲稿 条辩 本草首字母 病类 典籍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5)

张仲景Ctrl+D 收藏本站

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鞕尔,宜大承气汤下之。

阳明病,谵语,发潮热,反而不能进食的,是肠中燥屎已成,宜用大承气汤攻下燥屎;如果尚能进食的,只是大便硬结,宜用小承气汤和畅胃气。

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濈然汗出则愈。

阳明病,经行下血而谵语的,这是热入血室,如果只见头部出汗,可以针刺期门,以泻血室的实邪,使血热得以宣泄,则周身畅汗而痊愈。

阳明病,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实也,须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宜大承气汤。

阳明病,汗出谵语,发潮热,是肠中燥屎已成,需要等邪气由阳明经进入阳明之腑才可以攻下,宜用大承气汤攻下燥屎;如攻下太早,表邪未解于表而尽入于里,言语更乱。

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满,沉为在里,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表虚里实,久则谵语。

太阳伤寒已经四五天,脉见沉象而又有喘息满闷证。脉沉是为病邪在里之征,今反而发其汗,是为误治,因此津液越出于体外,胃中干燥,因而发生大便难证。这是由于表虚里实,误汗所致,日久则必发生谵语。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若发汗则谵语,遗尿,下之,则手足逆冷,额上出汗,若自汗者,宜白虎汤。自利者,宜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

太阳、阳明、少阳三经合病,腹部胀满,身体沉重,转侧困难,口中麻木不仁,面部垢浊,谵语,小便失禁,如果妄行攻下,就会造成额上出汗,四肢冰冷的变证。如见身热、自汗出的,是邪热偏重于阳明,用白虎汤主治。如果用发汗法治疗,就会使谵语更甚。如果自下利的,可以用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来治。

白虎汤方( 登革热的高烧可用此方)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绵裹)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方

葛根半斤 甘草二两(炙) 黄连三两 黄芩三两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絷絷(zhízhi)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太阳阳明两经并病,太阳表证已解,仅只见发潮热,手足微微出汗,大便解出困难而谵语的,是属阳明里实,攻下里实就可痊愈,适宜用大承气汤。(絷絷汗出:细微的,时断时续的汗出)

阳明病,脉浮而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kuìkui)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𢙐,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

阳明病,脉象浮而大,咽部干燥,口中感觉苦,腹部胀满,喘息,发热,汗出,不怕冷,反而怕热,身体沉重,是属阳明里热证(这里可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法)。如果误发其汗,就会出现心中烦乱不安、甚或神昏谵语的变证;如果误用温针,就会导致恐惧不安、烦躁失眠的变证;如果误行攻下,就会损伤胃气,致邪热扰于胸膈,出现心中烦躁厉害,舌上生薄黄苔,用栀子豉汤主治。(愦愦:糊涂、昏乱)

栀子豉汤方(热在中焦,大病初愈、虚烦失眠)

栀子十四枚(擘) 香豉四合(绵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取二升半,去滓,纳香豉,更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快吐者止后服。

阳明病,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阳明病,口渴很甚,想喝水数升,口干舌燥,用白虎加人参汤主治

白虎加人参汤方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绵裹)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人参三两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阳明病,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如果误下后出现脉浮、发热、口渴想喝水、小便不通畅的,属阴伤有热、水热互结于下焦,用猪苓汤主治。

【倪海厦】上焦热:口干舌燥白虎加人参汤;中焦热:虚烦不得眠栀子豉汤;下焦热:湿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猪苓汤。

肾结石诊断要点:1.小便不利,刺痛;2. 复溜穴附近有压痛点(可以此处下针以加速排石);3.腰部疼痛(刺痛,疼不可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