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病人不解大便五六天,脐腹部疼痛(倪海厦:绕脐痛是大便堵在大肠,脐下痛是大便堵在小肠),烦躁不安,定时发作,这是肠中有燥屎阻结,所以导致大便秘结。
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大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病人心烦、发热,经过发汗,病已解除。现又出现午后发潮热,好象发疟疾一样的,这是邪传阳明。如果脉象实的,宜用攻下法治疗;如果脉象浮虚的,宜用发汗法治疗。攻下用大承气汤,发汗用桂枝汤。
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
用峻泻药攻下后,病人又出现六七天不解大便,烦躁不解,腹部胀满疼痛的,这是肠中有燥屎的缘故,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下后余热未尽,与肠内宿食相结合而成燥屎,适宜用大承气汤治疗。(倪海厦:大承气汤一直服用到小便由深黄变浅黄才可以停药。)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息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病人小便不通畅(小便短赤),大便忽而困难,忽而容易,时而有轻度发热,气喘,头昏目眩,不能平卧的,这是肠中有燥屎,宜用大承气汤攻下燥屎。(这种情况是津液亏虚)
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小半夏汤主之。
进食后想呕吐的,属阳明胃寒证,可用吴茱萸汤主治。如果服吴茱萸汤后呕吐反而增剧的,则不属胃中虚寒,而是上焦有水饮。用小半夏汤主治。
吴茱萸汤方
吴茱萸一升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小半夏汤方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如其未下,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鞕,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以法救之。渴而饮水多,小便不利者,宜五苓散。
太阳病,寸部脉缓,关部脉浮,尺部脉弱,病人发热,汗出,怕冷,不呕吐,心下痞满不适的,这是医生误用攻下所致。假如没有误下,病人出现不怕冷而口渴的,这是邪传阳明。如果小便次数多的,大便一定干硬,其人虽然十余天不解大便,也没有什么痛苦(这是寒实便秘,用大黄附子细辛汤)。如果是胃中津液不足所致的口渴想要喝水的,可以给予少量汤水,以补充津液,津液恢复,则病可愈。如果是水饮内蓄、气不化津所致的口渴的,宜用五苓散通阳化气行水。
【倪海厦】三个去水的方剂区别:1.五苓散,四肢肿或头面肿,表水;2.猪苓汤,下焦肿,小便不利,石淋证;3.越婢加术汤,全身水肿,无汗,喘满。
五苓散方(茵陈五苓散)
猪苓十八铢 白术十八铢 茯苓十八铢 泽泻一两六铢 桂枝半两(去皮)
上五味为散,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发黄者,加茵陈蒿十分。
脉阳微而汗出少者,为自和;汗出多者,为太过;阳脉实,因发其汗,出多者,亦为太过,太过者,为阳绝于里,亡津液,大便因鞕也。
脉象浮取微弱和缓、汗出少时,是正气驱邪,津液未伤,邪去正安,病得痊愈。如果汗出多的,则是汗出太过,津液势必损伤。脉象浮而充实有力,主表有实邪,当用发汗解表法治疗,如果汗出多的,也是汗出太过。汗出太过,就会导致津液损伤,阳热盛于里,大便因而硬结。
脉浮而芤,浮为阳,芤为阴,浮芤相抟,胃气生热,其阳则绝。
脉浮而芤,浮主阳气盛,芤主阴血虚,浮脉与芤脉象合,胃气偏亢则生热,阳热亢盛至极,阴液亏虚,因而形成大便硬结之证。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数相抟,大便则鞕,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趺阳脉浮而涩,浮主胃热亢盛,涩是小便频数,阴液不足。胃热津亏,肠中干燥,大便因而硬结。这是脾不能为胃转输津液所致,用麻子仁丸主治。
麻子仁丸方(老年便秘; 大便呈羊屎蛋状便秘;痔疮)
麻子仁二升 芍药半斤 枳实半斤(炙) 大黄一斤(去皮) 厚朴一尺(炙) 杏仁一升(去皮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