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六味,蜜为丸,如梧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
太阳病二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阳明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太阳病,经过二天,用发汗法治疗而病不解除,高热炽盛的,是转属阳明,用调胃承气汤主治。
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伤寒表证,使用吐法后,出现腹部胀满硬痛的,用调胃承气汤主治。
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鞕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
太阳表证,用催吐、攻下或发汗后,出现轻微心烦,小便频数,大便硬结的,用小承气汤和畅胃气、攻下里实,就可痊愈。
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鞕,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小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大便,但初头鞕,后必溏,未定成鞕,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鞕,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
患病二、三天,脉象弱,无太阳、少阳见证,烦躁不安,胃脘部痞胀硬结,到了四五天,虽见能够饮食,也应先给予少量小承气汤,以微微调畅胃气,使病情稍挫,到了第六天,再给予小承气汤一升。如果大便不解六七天,而小便短少的,则津液当还于肠中,虽然不能饮食,也不是燥屎内结,而是大便初出干硬,后出稀溏,如果攻下必成溏泄。必须小便通利,大便始会坚硬,才可攻下,宜用大承气汤。
【倪海厦】初头鞕,后必溏:里边一定有湿。湿盛的表现有1.舌头水津津的;2.大便溏;3.皮肤黄是湿热;4.皮肤苍白是寒湿。
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外感病六七天,出现视物模糊不清,眼球转动不灵活,目光呆滞,既无头痛畏寒等表证,又无谵语、腹满痛等里证,大便难以解出,体表有轻微发热的,这是燥热内结成实,而又真阴欲涸,应急下存阴,适宜用大承气汤。(睛不和:目光呆滞,脑膜炎前征兆)
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阳明腑实证,又见发热、汗出多的,应急下存阴,宜用大承气汤。
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发汗以后,不仅病未解除,反而出现腹部胀满疼痛,是发汗伤津,燥热迅速内结成实,应急下存阴,宜用大承气汤。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腹部胀满持续不减轻,即使减轻,也微不足道的,是实邪内阻的征象,应当攻下,可用大承气汤。
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为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克责,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阳明少阳两经合病,邪热下迫大肠,势必发生腹泻。如果木不克土,而见实大滑数之脉,与阳明实热相符的,是顺证;如果木邪克土,纯见少阳弦脉的,是逆证。现脉象滑而数,是阳明有宿食内停、宿滞内阻,应当攻下宿滞,可用大承气汤。
病人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善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也,宜抵当汤;若脉数不解,而下利不止,必协热便脓血也。
病人发热七、八天,既无头痛、畏寒等太阳表证,又无腹满谵语等阳明里证,虽然脉象浮数,也可用泻下法泄热。假如已经攻下,脉浮已除,而脉数不解,是气分之热已解而血分之热未除,邪热与瘀血相合,所以出现容易饥饿,能够饮食,六七天不解大便。这是瘀血停蓄,宜用抵当汤攻下瘀血。如果攻下后脉数不除,而又腹泻不止的,是热邪下迫,势必会出现协热下利、解脓血便的变证。(此时为白头翁汤证)
【倪海厦】痔疮的判断依据:1.孔最穴有压痛点;2.承山穴有压痛点;3.先便后血是外痔;4.先血后便是内痔。
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不可汗也,当于寒湿中求之。
伤寒病,发汗以后,出现全身及两目发黄,这是因为发汗太过,损伤中阳,寒湿郁滞在里不解的缘故,治疗应当温化寒湿,不可用攻下法。(这个黄是阴黄,寒湿可用术附汤和五苓散)
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外感病七八天,皮肤发黄如橘子色,小便不通畅,腹部稍感胀满的,用茵陈蒿汤主治。(阳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