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经方首字母 医案|医话|讲稿 条辩 本草首字母 病类 典籍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4)

张仲景Ctrl+D 收藏本站

外感病,四肢厥冷,心胸部悸动不宁,这是水饮内停所致,必须先治水饮,当用茯苓甘草汤,然后再治四肢厥冷。不然的话,水饮浸渍入肠,势必引起腹泻。(注:治水时,中焦的水用茯苓,下焦的水用猪苓,上焦的水用半夏,胸腔的水用十枣汤。)

茯苓甘草汤方

茯苓二两 甘草一两(炙) 生姜三两切 桂枝二两(去皮)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人参附子汤主之;不差,复以人参干姜汤与之。

外感病六七天,峻下以后,出现寸部脉沉而迟,尺部脉不现,手足厥冷,咽喉疼痛,吞咽困难,唾吐脓血,腹泻不停的,是难治之证,用人参附子汤主治。

人参附子汤方

人参二两 附子一枚 干姜二两(炮) 半夏半升 阿胶二两 柏叶三两

上六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纳胶烊消,温服一升,日再服。

人参干姜汤方

人参二两 附子一枚 干姜三两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上五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温顿服之。

伤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转气下趋少腹者,此欲自利也。

外感病四五天,腹中疼痛,如果腹内有气转动下行趋向小腹的,这是将要腹泻的先兆。

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麻黄升麻汤主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

外感病,本属虚寒腹泻,医生却用涌吐、泻下法治疗,致使上热与下寒相格拒,如果再次误用吐下,用麻黄升麻汤主治;如果出现饮食进口就吐的,用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治。

麻黄升麻汤方(肝病引起的吐血用宋版+当归玉竹干姜茯苓天门冬;宋版多7味)

麻黄二两半(去节) 升麻一两 知母一两 黄芩一两半 桂枝二两 白术一两 甘草一两(炙)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方(倪海厦用此方治疗胰脏癌)

干姜三两 黄芩三两 黄连三两 人参三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令自愈。

虚寒腹泻,出现轻微发热,口渴,脉象弱的,是邪气已衰,阳气来复,不需用药让疾病自愈。

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者,为欲愈,脉紧者,为未解。

虚寒腹泻,如果脉象由紧转数,微微发热汗出的,是阴去阳复,其病即将痊愈。如果脉又现紧象的,为阴寒邪盛,其病没有缓解。

下利,手足厥逆,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

腹泻,手足厥冷,无脉搏跳动的(心脏衰竭),急用灸法以回阳复脉。如果灸后手足仍不转温,脉搏跳动仍不恢复,反而微微喘息的,属于死候。如果足部的太溪脉和趺阳脉仍有搏动,而趺阳脉大于太溪脉的,为胃气尚旺,属可治的顺证。

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圊(qīng)脓血,柏叶阿胶汤主之。

腹泻,寸部脉反见浮数,尺部脉现涩的,是阳热盛而阴血亏,热伤阴络,可能会产生大便泻下脓血的症候。

柏叶阿胶汤方(痢疾带血用此方)

柏叶三两 阿胶二两 干姜二两 (炮) 牡丹三两

上四味,以水三升,先煮三味,取二升,去滓,纳胶烊消,温服一升,日再服。

下利清谷,不可攻表;汗出,必胀满。

腹泻完谷不化,多属阴盛阳衰,此时,即使兼有表证,也不能发汗解表,如果误发其汗,就会引起腹部胀满的变证。

下利清谷:大便中有没有消化的食物,大便水冲即散,俗话说的吃啥拉啥,里寒太盛造成的。

下利,脉沉弦者,下重也;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

腹泻或下痢,如果脉沉弦的,是肝经湿热壅滞,多会出现里急后重;脉大的,为病势进展,腹泻不会停止;脉微弱数的,是邪退正复,腹泻将要停止,此时,虽有发热,也没有危险。

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

腹泻不消化食物,脉象沉而迟,病人面部微发潮红,体表轻度发热,这是下焦阳虚阴盛,虚阳上浮。如果病人四肢厥冷轻的,则阳虽虚而不甚,阳与阴争,就一定会出现眩晕昏冒、随之汗出而病解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