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经方首字母 医案|医话|讲稿 条辩 本草首字母 病类 典籍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6)

张仲景Ctrl+D 收藏本站

呕吐并且胸满的,用吴茱萸汤主治。

吴茱萸汤方(可治胃下垂,肝寒所致)

吴茱萸一升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干呕,吐涎沫,头痛的,是肝寒犯胃、浊阴上逆所致,用吴茱萸汤主治。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呕吐而见发热的,可用小柴胡汤主治。

小柴胡汤方(呕吐又发烧)

柴胡八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甘草三两(炙) 半夏半升(洗)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更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呕吐而见脉弱,小便通畅,体表有轻度发热,如果见到四肢厥冷的,是阴盛虚阳外越之候,治疗较为困难,可用四逆汤主治。

干呕,吐逆,吐涎沫,半夏干姜散主之。

病人干呕,呃逆,吐清涎,用半夏干姜散治疗

半夏干姜散方

半夏 干姜各等分

上二味,杵为散,取方寸匕,浆水一升半,煮取七合,顿服之。

伤寒,大吐大下之,极虚,复极汗者,以其人外气怫郁,复与之水,以发其汗,因得哕,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

伤寒病,用峻吐峻下法治疗,导致胃气极度虚弱,而又表气郁滞不畅,医生再与饮水以发汗,使汗出很多,胃气重虚,胃中寒冷,气机上逆,因而发生呃逆。

伤寒,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下利,利之则愈。

外感病,呃逆而腹部胀满,这是实邪内阻所致。应询问病人大小便是否通畅,以便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如果病人大便不通,是实邪阻结于肠,应用通利大便法,实邪去则病可愈;如果是小便不通畅,则是水饮内阻,当用渗利小便法,水饮去则病可除。(前后:前指小便,后指大便)

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生姜半夏汤主之。

病人自觉胸中难受,好像气喘却又不喘,想要呕吐但又不吐,像要呃逆又不呃逆,感觉胸中烦闷已极,又无可奈何的,用生姜半夏汤治疗。

生姜半夏汤方

生姜一斤 半夏半升

上二味,以水三升,先煮半夏,取二升,纳生姜汁,煮取一升,去滓,小冷,分四服,日三,夜一,呕止,停后服。

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

病人平素因寒邪客于脾胃,胃气上逆,因而出现干呕,呃逆;由于阳气被遏,不能布达于四肢,故手足逆冷的,应当服用橘皮汤(理气散寒,和胃降逆)治疗。

橘皮汤方

橘皮四两 生姜半斤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下咽即愈。

哕逆,其人虚者,橘皮竹茹汤主之。

病人平素因脾胃虚弱兼又夹杂邪热,导致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因而出现呃逆,应当服用橘皮竹茹汤(清热理气,和胃降逆)治疗。

橘皮竹茹汤方

橘皮二斤 竹茹二升 人参一两 甘草五两 生姜半斤 大枣三十枚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诸呕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

各种呕吐,谷不得下,不是胃寒不能消谷,也不是脾虚不能运化,而是由于水饮邪气停滞于心下,阻滞了脾胃气机,胃气不降反上逆而为呕吐。用小半夏汤主治。

小半夏汤方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便脓血,相传为病,此名疫利。其原因于夏,而发于秋,热燥相抟,遂伤气血,流于肠间,其后乃重,脉洪变数,黄连茯苓汤主之。

大便带有脓血,相互传染,这是秋季腹泻。原因是在夏天发生,于秋天热燥相抟,伤了气血,流于肠间,后来逐渐加重,脉洪变数,用黄连茯苓汤主治。

黄连茯苓汤方(南阳林山注:用于治疗细菌性肠炎痢疾;秋季腹泻)

黄连二两 茯苓三两 阿胶一两半 芍药三两 黄芩三两 半夏一升

上六味,以水一斗,先煮五味,取三升,去滓,纳胶烊消,分温三服。若胸中热甚者,加黄连一两,合前成三两;腹满者,加厚朴二两;人虚者,加甘草二两,渴者,去半夏,加栝蒌根二两。

病人呕,吐涎沫,心痛,若腹痛发作有时,其脉反洪大者,此虫之为病也,甘草粉蜜汤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