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经方首字母 医案|医话|讲稿 条辩 本草首字母 病类 典籍

辨咳嗽水饮黄汗历节病脉证并治(5)

张仲景Ctrl+D 收藏本站

泽泻汤方(倪师治疗贫血的基础方)

泽泻五两  白术二两

上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支饮,胸满者,厚朴大黄汤主之。

支饮病而见腹部胀满的,用厚朴大黄汤治疗。

厚朴大黄汤方(舌苔黄小便黄小腹痛屁多便秘+枳实)

厚朴八两 大黄四两

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差再服。

支饮,不得息,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支饮病人,喘息、呼吸困难的,用葶苈大枣泻肺汤治疗。

支饮,口不渴,作呕者,或吐水者,小半夏汤主之。

经常呕吐的病人,因津液受伤,本来应该有口渴症,口渴是饮邪随呕吐而去、病欲痊愈的象征;现在反而口不渴,这是心下胃脘有支饮的缘故。用小半夏汤治疗。《千金》云:小半夏加茯苓汤。

【倪海厦】四饮区别

1.痰饮:水饮在肠子外边,腹膜里边,如慢性胃炎,苓桂术甘汤;

2.悬饮:水在胁下肋膜里边,胸腔中悬空状态,如浆液性肋膜炎,十枣汤;

3.溢饮:中医叫皮肤性水肿,西医叫水肿,轻的用麻黄加术汤,重的用大青龙或小青龙;

4.支饮:水在肺里面,西医叫肺积水、胸积水,十枣汤证,肺积水的水并不真的是在肺里边,而是在肺外肋膜里边兜着;

5.伏饮:水在中膈膜,横膈膜上有积水,甘遂半夏汤。

饮病,多是大下后里虚造成的,里虚状态之下又大量喝水,也容易造成饮病。因为阳虚,不能把水气化,所以治法要温阳利水。饮和水是不一样的,是黏答答的像痰一样,是变质的营养精华物质。

小半夏汤方(水在胃里边,吐后不渴,支饮)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腹满,口舌干燥,肠间有水气者,防己椒目葶苈大黄丸主之。

腹部胀满,口舌干燥,这是肠间有水饮停留所引起,用己椒苈黄丸治疗。

防己椒目葶苈大黄丸方(水在肠外三焦网膜间)

防己 椒目 葶苈 大黄各一两

上四味,捣筛,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一丸,日三服,不知稍增。

膈间有水气,呕、吐、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病人突然呕吐,心下胃脘痞满,这是膈间有停水,头眩心悸的,用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

小半夏加茯苓汤方(水在胃的外边,呕吐厉害,晕眩,水在膈间)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茯苓四两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病人脐下悸,吐涎沫而头眩者,此有水也,五苓散主之。

假如身体消瘦的人,脐下有悸动感,口吐涎沫而头晕目眩,这是水饮之证,用五苓散治疗。

五苓散方(看见水就发作的癫痫)

猪苓十八铢(去皮) 泽泻一两六铢 白术十八铢 茯苓十八铢 桂枝半两

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

老师说:水气病有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等五种。

风水其脉自浮,其证骨节疼痛,恶风。皮水其脉亦浮,其证肤肿,按之没指,不恶风,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正水其脉沉迟,其证为喘。石水其脉自沉,其证腹满不喘,当利其小便。黄汗其脉沉迟,其证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

风水病的脉象浮,其症状是周身骨节疼痛而怕风;皮水病的脉象亦浮,同时可见身体浮肿,用手按压皮肤凹陷不起,不怕风,腹部胀大如鼓,口不渴,应当用发汗的方法治疗;正水的脉象沉迟,外证表现为气喘;石水的脉象沉,外证为腹部胀满而不喘;黄汗病的脉象沉而迟,全身发热,胸部胀满,四肢皮肤及头面浮肿,日久不愈,一定会导致痈脓。(按下没指不会弹起来是风水,用汗法;按下去很快弹起来的是气肿,不能发汗)

脉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风气相抟,风强则为瘾疹,身体为痒,痒者为泄风,久为痂癞。

脉象浮而洪,浮脉为有风,洪脉为水气盛,风与水气相抟击,风邪强于水气,就会发生瘾疹,而且身体发痒,痒是风邪外透的表现,称为泄风,日久不愈,成为痂癞。

气强则为水,难以俯仰,身体洪肿,汗出乃愈。恶风则虚,此为风水,不恶风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为黄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