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经方首字母 医案|医话|讲稿 条辩 本草首字母 病类 典籍

辨咳嗽水饮黄汗历节病脉证并治(6)

张仲景Ctrl+D 收藏本站

水气强于风邪,就会发生水气病,出现身体俯仰困难。风邪与水气互相抟击,就会出现全身浮肿,用发汗的方法治疗则愈,怕风是卫气虚,这是风水病;不怕风的,小便通利,这是上焦有寒,病人口中涎沫多,这是黄汗病。

寸口脉沉滑者,中有水气,面目肿大有热,名曰风水。其人之目窠上微肿,如蚕新卧起状,其颈脉动,时时咳,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亦曰风水。

寸口部的脉象沉滑,为体内有水气,面目浮肿,发热,名叫风水;望诊可见病人两眼胞微肿,象睡眠后刚醒的一样,颈部的脉管跳动,时常咳嗽,用手按压病人的手脚皮肤凹陷不起的,这是风水病(可用汗法)。[水肿先从头上(面目肿眼皮如卧蚕)开始向下扩展的,是肾脏功能有问题,用汗法,如越婢汤]

太阳病,脉浮而紧,法当骨节疼痛,今反不痛,体重而酸,其人不渴,此为风水,汗出即愈,恶寒者此为极虚,发汗得之。渴而不恶寒者,此为皮水。身肿而冷,状如周痹,胸中窒,不能食,反聚痛,躁不得眠,此为黄汗。痛在骨节,咳而喘,不渴者,此为正水,其状如肿,发汗则愈。然诸病此者,若渴而下利,小便数者,皆不可发汗,但当利其小便。

患太阳病,脉象浮而兼紧,理应有骨节疼痛的症状,今反不疼,身体反而感到沉重而酸,病人口不渴,出汗以后病可以好,这是风水病。怕冷的,这是身体极度虚弱而又发汗损伤卫阳所引起的。口渴而不怕冷的,这是皮水病。全身浮肿而又怕冷的,症状象周痹病。胸中憋闷,不能进食,反觉骨节疼痛,傍晚时烦躁不安,不能入眠,这是黄汗病。咳嗽而又气喘,口不渴的,这是肺胀病。其症状象水肿病,用发汗的方法治疗病可以痊愈。然而这些患水气病的人,口渴而腹泻,小便次数较多的,都不可以用发汗的方法治疗,可以用利小便的方法。(水肿从脚肿起来向上漫延,是心阳不足,用利尿法)

心水为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躁,阴肿。

心水病患者,可出现身体沉重而呼吸短促不畅,不能平卧,心烦而躁动不安,前阴部肿胀等症状。

肝水为病,其腹大,不能自转侧,胁下痛,津液微生,小便续通。

肝水病患者,可出现肚子肿大,身体不能自由转动,胁下、腹部疼痛,口中常常产生少许的津液,小便时通时不通等症状。(肝腹水)

肺水为病,其身肿,小便难,时时鸭溏。

肺水病人,可出现身体浮肿,小便困难,大便时常水粪混杂如鸭粪样等症状。

脾水为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气,小便难。

脾水病人,可出现腹部胀大,四肢很沉重,口中没有津液,少气,小便困难等症状。

肾水为病,其腹大,脐肿,腰痛,不得溺,阴下湿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

肾水病人,可出现腹部肿大,肚脐肿,腰痛,小便不通畅,阴囊部潮湿如牛鼻上汗一样,两脚冷,面部反而消瘦等症状。(肾积水脐肿如鸡蛋大,可用真武汤+硫磺)

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治疗水肿病的原则是:腰以下浮肿的,应当用利小便的方法治疗;腰以上浮肿的,应当用发汗的方法治疗,病就会好。

寸口脉沉而迟,沉则为水,迟则为寒,寒水相抟,脾气衰则骛溏,胃气衰则身肿,名曰水分。

寸口的脉象沉而迟,沉脉为有水,迟脉是有寒,寒与水相互搏结为害。脾气虚衰大便就水粪杂下,如鸭溏。胃气虚衰出现身体浮肿;这是水分病。

少阳脉卑,少阴脉细,男子则小便不利;妇人则经水不利;名曰血分。

少阳脉卑(少阳脉指耳门微前上方部位之脉,脉卑指按之沉而弱,表示营血不足),少阴脉细,在男子就会有小便不通利,在妇人就会出现经水不通,月经来源是血,经血不通就形成为水气病,叫血分。

妇人经水,前断后病水者,名曰血分,此病难治;先病水,后经水断,名曰水分,此病易治,水去则经自下也。

妇女月经,在月经停后得水气病的,叫血分,这类病难治;先得水气病,后停月经的,叫水分,这类病容易治疗,水去则月经就正常了。

寸口脉沉而数,数则为出,沉则为入,出为阳实,入为阴结,趺阳脉微而弦,微则无胃气,弦则不得息;少阴脉沉而滑,沉为在里,滑则为实,沉滑相抟,血结胞门,其瘕不泻,经络不通,名曰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