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病有汗病势即太阳病脉浮发热恶寒自汗的证候。这类证候是以脉浮发热汗出恶风为同一性质,以桂枝汤为同一方剂,为解肌法。在有汗病势中有其他兼证的,皆以桂枝汤加减方治疗,形成一个桂枝汤证系列。由于这类证候的脉浮发热汗出恶风,与麻黄汤证系列的脉浮发热无汗恶寒,正是以有汗与无汗相区别,而且解肌与发汗之治法不同,所以用有汗病势与无汗病势分别论述。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涩涩恶寒,浙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本条太阳中风即指第二条之证。“阳浮”指寸脉浮,“阴弱”指尺脉弱。浮脉为阳,脉体浅出,血管扩张,体表组织供血增强,所以发热。又因时时排汗,体液外越,所以说阴弱。涩涩、淅淅皆摩状之辞。“翕翕”为开合之意,即汗腺时开时闭之意。“鼻鸣”为鼻黏膜充血,呼吸时而有不通利的声音。“干呕”为气血上冲之趋势所致,此证为伤寒在表的阳性病理过程,抗御趋势向外。虽发热而时时自汗,但病理物质不得祛除。因病势本自有汗出,所以用解肌法,用桂枝汤主治。
“桂枝汤方:
桂枝42克去皮芍药28克甘草28克生姜42克切大枣12枚壁上五味切三味,以水1400毫升。微火煮取600毫升,去滓,适寒温服200毫升。服己须臾,啜热稀粥200毫升余,以助药力。温复令一时许,遍身浆浆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按:桂枝辛甘发散温筋通脉,开腠解肌。李东垣说:“开腠理,致津液,通其气也。”圣惠方说:“桂入心引血化汗、化脓。”从前人经验中可以看出,桂枝作用于循环系统,能使肌腠组织血流增加,促进其代谢功能。
其开腠理、解肌表,温养筋肉、化脓、化汗等都是在这一物质基础上产生的。芍药酸平,除血痹,通血脉,散恶血。血痹为血脉凝滞不行,恶血是含有害物质的血液。桂枝佐以芍药,和以通九窍利百脉的甘草,更以生姜大枣助走表之药势,共成解肌发表之功。
所谓解肌,乃解除肌表之邪。桂枝汤服法中啜热稀粥是增津液以助药势。禁食生冷等物是排除不易消化或对机体有刺激性的东西,使生理机能专力抗病。
取遍身微似有汗不可令如水流漓,因病本自汗出,津液外越,若再大汗,必因伤津造成胃中干燥而转化阳明。故取微似有汗以排除病理物质即可。桂枝汤所以为解肌剂而不是发汗剂,是因为它只能在汗腺功能开闭正常的条件下取汗解除表证,达到治疗目的。若无汗病势,桂枝汤即不可用。
13.“太阳病,头疼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本条是桂枝汤证的典型症状。太阳病三字概括脉浮,与上条理法方药相同。
14.“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太阳病势外趋,应以汗法,若用下法,违反其病理规律则导致病情恶性转化。所以太阳病禁下。如果太阳病下之后,并未造成不良转化,其病理趋势仍为外趋,可仍与桂枝汤以解肌取汗。
若不见外趋病势则不得与桂枝汤。中医以机能为气。气上冲是指脉浮发热头疼,汗出恶风,鼻鸣干呕等外趋之气势。所谓上冲,亦谓上趋。在病理过程的抗御反应,气血外充于体表组织的同时也上充于头部,向外与向上为连属的抗御反应。也与向内与向下的连属关系一样。说上冲,实际即外趋之病势。脉浮发热头疼汗出恶风即外趋病势的证状表现。仲景治病是根据病势而立法用药的,因病势为病因、病性、病位的综合反应。
15.“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按: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是说桂枝汤证服桂枝汤,应热退神清;但反而发热心烦没有解除。这并不是用药不当,而是邪气太重。先刺风池风府,以减其邪势,再服桂枝汤则愈。风池为足少阳阳维之会穴,风府为督脉阳维之会穴。
16.“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用桂枝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