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此方每服桂枝9.6克,麻黄4.7克。麻黄汤中每服麻黄14克.各半汤麻黄服量是麻黄汤的三分之一。如上法指如桂枝汤法。
36.“服桂枝汤,大汗出,脉但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本条是太阳病服桂枝汤后,大汗出,仍发热恶风头项强疼。脉但洪大是说只有脉象由浮缓而变为洪大,其他表证仍旧。所以仍与桂枝汤如前。因洪大之脉象为阳明病白虎汤证之脉象。
说脉但洪大,言外之意即无烦渴发热恶热之证,勿以大汗出脉洪大而误认为阳明。因表证未解决不可用白虎汤清里。此证大汗出脉洪大仍发热恶寒,若一日两次发作,形似疟的,汗出必解,用桂枝二麻黄一汤取微似汗。这是仲景舍脉从证的一例。
“桂枝二麻黄一汤方:
桂枝24克芍药、生姜各17克麻黄9.4克
杏仁16克甘草17克大枣5枚璧
上七味,以水1000毫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400毫升,去滓,温服200毫升,日再服,将息如前法。”
按:本方每服麻黄4.7克,桂枝12克,与各半汤相差甚微,可见仲景审证用药虽毫厘之差亦必权衡。
37.“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脾一汤。”
本条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与35条同,35条一日二三度发,此条则热多寒少,竟日而发。可见本条证之热甚于35条。脉微弱表明阳虚。阳虚则不可发汗,发汗益虚其阳。条文中“此无阳也”一句是阳虚之意,不可作亡阳解。桂枝二越脾一汤亦小发汗而兼清热之剂。因热多寒少,所以用石膏微清,因其脉微弱阳虚所以小发其汗。这是本方的根据。
“桂枝二越脾一汤方:
桂枝、芍药、甘草、麻黄各10.4克大枣4枚
生姜15克石膏14克碎绵裹上七味,以水1000毫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400毫升,去滓,温服200毫升。”
以上二十六条为伤寒太阳有汗病势的全部过程,亦即桂枝汤证治系列。这些证候之间有伤寒阳性病的外趋有汗病势的共同性质,所以它们在证状表现上有着脉浮发热恶寒有汗的共同特征。
因而在治疗上俱用同一的解肌法,以同一的桂枝汤取汗祛邪,但对于这些证候中兼有不同的并发证的,俱以桂枝汤为中心,加减其他药物,以最切实际病情的方法治疗。这正是仲景教人以一般性认识为导向,去研究各具体证候的特殊性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