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去芍加茯苓白术汤方:
桂枝42克甘草28克大枣12枚生姜、茯苓、白术各42克
上六味,以水1600毫升,煮取600毫升,去滓,温服200毫升,小便利则愈。”
按:桂枝汤去芍药仍不失为通阳化气之剂,茯苓甘平淡渗,利小便,主膈中痰水、水肿、悸气,心下结疼。白术甘温利小便,消痰水,理中健脾,主心下急疼,心下水痞。桂枝甘草姜枣以解太阳之表,加苓术利小便消痰水以行津液。小便利津液通行则汗出而病解。
34.“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主之。”
本条发汗后身疼脉沉迟是太阳病发汗,汗出过多,体液亏损,因而血管收缩,心搏变缓慢,所以出现沉迟脉象。体液丧失过多,肌组织失去濡养,因而发生挛疼。但表阳未衰,虽体液亏损脉现沉迟而未入少阴。所以仍以桂枝汤温通血脉,加芍药以解身疼,加生姜以散津走表,更加人参益胃气生津助脉气以起脉之沉迟。脉气充足则身疼才可得解。
本条.证与桂枝加附子汤证可相对照。桂枝加附子为太阳过汗伤阳,此条为太阳过汗伤阴。伤阳者桂枝加附子以助阳解表,伤阴的加人参以生津生脉而解表。
当然无绝对的伤阳而不伤阴,也无绝对的伤阴而不伤阳。不过,伤阳与伤阴须看其脉证以何为主要方面,若脉沉而恶寒者知表阳己虚,须用附子以助阳;若脉沉迟而身疼者知以伤阴为主,须用人参以滋脉气。
“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方:
桂枝42克芍药56克甘草28克人参42克
生姜56克大枣12枚
上六味,以水2400毫升,煮取600毫升,去滓,温服200毫升。”
按:人参(党参)功能补元气。所谓元气,概括元阳之气。此气为推动脏肺等一切组织器官的动力。在祖国医学中有“血脱者,益其气”的理论。盖血不自生,须得生阳气之药乃生。阳生则阴长,血乃旺。新加汤之用人参是助胃气生津液,津液生则脉气充而循环功能加强,因而各脏器组织的生理机能皆增进,这是人参之所以补元气的物质基础。用生姜亦温胃散津液而走表,芍药益阴缓疼,桂枝通阳化气,相辅相成以解汗后身疼脉沉迟之表证。
总之,药有药的个性,方剂有方剂的个性,一味药在方剂中的作用是局部的东西,方剂中所有的药物综合作用才是一个方剂的个性。新加汤的作用是补阴解表,正如桂枝加附子汤的作用为补阳解表是同样的。
35.“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伤寒三阳病的热型:太阳病的热型为发热恶寒,阳明病热型为发热恶热,少阳病热型为往来寒热。本条太阳病经过八九日,其热型己不典型:发热恶寒而热多寒少,一日二三度发,如疟状。从热型辨证,一日二三度发如疟亦似少阳,但少阳病必呕,今其人不呕,虽一日二三度发如疟并不是少阳。
从热多寒少似阳明,但阳明病有不大便,今清便欲自可知不是阳明。这种证状表现仍为太阳病,如果脉微缓,知邪气己衰,正气抗病消耗之后出现了虚疲之象,是欲愈的表现。如果脉微而恶寒,脉微是体液亏虚,恶寒为阳气虚衰,所以说这是阴阳俱虚,不是向愈的表现。因为阴阳俱虚,所以不可发汗,再发汗会亡阳伤阴;亦不可更吐更下,吐下则亡阴伤阳。
如果病人面色赤,知有热在表未解;若身发痒,是因不得小汗出。宜麻黄桂枝各半汤以小发汗,病便解。本方是取麻黄汤与桂枝汤各三分之一相合,而且每服三分之一,真可谓小发汗的方剂。
本条可见仲景辨证的精细,掌握材料、分析材料,俱以病理为依据。看其对脉微恶寒而判断为阴阳俱虚,要知仲景是以内因为根据的,微缓不是脉微而缓,是脉象微有缓象之意。若脉缓是病己平复胃气充实之象。此微缓为病欲愈,而欲愈亦非己愈。仲景这种细微处,愈见其精神。麻桂各半汤亦精细而准确到难无以复加!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
桂枝23克芍药、生姜、甘草、麻黄各14克
大枣4枚杏仁24枚去皮尖
上七味,以水1000毫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360毫升,去滓,温服120毫升,将息如上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