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经方首字母 医案|讲稿 条辩 本草首字母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第五章 太阳病理阶段的继发证(10)

郭生白Ctrl+D 收藏本站

、“脉浮而紧,而反下之,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本条“脉浮而紧”指太阳伤寒而言,即无汗病势。“而反下之”指违反其外趋病势规律而用下法,则作痞。痞在心下,按之软,但气痞。心下痞与小结胸证之鉴别:心下痞在心下部位,中为气体,按之软。小结胸亦在心下部,其中为痰饮热结,按之疼。
    2.“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按:“心下”即当剑突下部位。由于表邪因误下内陷,胃肠的运动、分泌及消化吸收机能紊乱,留滞于胃肠的食物在菌丛的作用下,发酵腐败,分解生成大量气体,充于胃与结肠,便为气痞的原因。因为气体,所以按之濡。其脉关上浮,山田正珍以为是后人所加,陆渊雷先生以为浮字是滑字之误。其实,皆可不必。心下痞常伴有身热,脉浮亦所常见。况且心下痞有阴性过程,如太阴之痞。所以举脉浮以示为阳性之痞。大黄黄连泻心汤治热痞之剂。
“大黄黄连泻心汤方:
    大黄28克 黄连14克 黄芩14克
   上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按:黄芩黄连俱有清胃肠之热的功能,据实验都有广谱制菌作用,大黄苦寒,破留饮宿食,荡涤胃肠,通利水谷,推陈致新,亦有较广泛的制菌作用。胃肠中发酵腐败的内容物,一经清除,痞结即消。
    3、“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本条是承上条而说。心下痞即指上条之证:心下剑突下部位痞满,按之软,脉浮身热。此证身热不恶寒。若汗出而恶寒,是因汗出而致阳虚。阳虚表不固又为汗出的原因。所以泻心汤消痞清热,加附子以助表阳。表固汗止,恶寒自解。
“附子泻心汤方:
    大黄28克 黄连14克 黄芩14克  附子一枚炮去皮,别煮汁
    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400毫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汁,分温再服。”
    按:麻沸汤即沸水。大黄因其树胶质经热分解则泻下之力大减,所以用沸水渍。附子分别煮汁并无别意,因附子浸渍其有效成份不能溶解于水,所以煮汁。
    4、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按:凡言伤寒汗出解之后,即是伤寒太阳表解之后。“胃中不和”指胃气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是滞留于胃中的宿食发酵分解,产生的气体充在胃中。胃被吸气时下降的膈与增强的腹压所压迫,气体通过食管从口腔排出,为一种消化不良的宿食臭气。此即所谓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是胁下结肠中由于发酵腐败的产物,如吲哚、粪臭素,酚类、氨、硫化氢、甲烷等,造成肠的蠕动加强,分泌增加,吸收减少,因而肠内容物被稀释。在增强的肠运动中会出现如水鸣走漉漉有声。雷鸣乃摩状之辞。随着结肠的运动增强和吸收障碍,则造成下利。
    此证较心下痞重—等。心下痞为胃与结肠之热,而此证则连及小肠俱病。此证常继发于太阳表解之后,或因误下而成,但其原发病亦不少见,并不必然因误下。生姜泻心汤实即泻心汤之变方。因胃肠机能的病理变化,以芩连清热消痞,因下利而去大黄,加干姜以止利。胃中结硬而用人参,生姜半夏降胃气止呕以平噫气,甘草大枣以缓急。
“生姜泻心汤方:
    生姜56克 黄连14克 黄芩42克 人参42克 半夏10毫升 干姜14克 甘草42克 大枣12枚
    上八味,以水2000毫升,煮取1200毫升,去滓;再煎取600毫升,温服200毫升,日三服。”
   
    5、“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热结,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