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条言伤寒中风是指太阳病无论无汗病势之伤寒或有汗病势之中风,皆可因误下而继发此证。因一误再误而致下利日数十行且谷不化,痞益甚。此条证较上条证又重一等。因下利日数十行而谷不化,所以增干姜至两倍。又因病情急迫而增甘草。因心烦不得安而去生姜。论病机与方药与上条略同,唯以下利与心烦较上条为甚,胃中虚客气上逆是说痞硬之病理。胃中虚不是空虚之虚,而是因误下伤害胃肠机能,致胃之功能减低,客气即邪气。上逆即胃气失降之意,胃气不降则宿食留滞而为痞硬。此方君以甘草意在缓急。据报导,甘草有缓解胃肠平滑肌的作用。
“甘草泻心汤方: 甘草56克 黄芩42克 干姜42克 人参42克 半夏100毫升 黄连14克 大枣12枚 上七味,以水2000毫升,煮取1200毫升,去滓,再煮取600毫升,温服200毫升,日三服。” 按:本方赵刻本无人参,金匮、狐惑门此方有人参三两。渊雷先生说:“若无人参,无以振起胃机能之衰弱,无以止心下之痞硬也。”此见甚是。生姜泻心汤尚且有人参三两,此条证因一再误下而胃气所伤较生姜泻心汤证为甚,如何可以不用人参。
6、“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以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疼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疼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此条是误下少阳,或结胸,或成痞;痞与结胸的鉴别法。
伤寒呕而发热为少阳病,以小柴胡汤主治,若误下而少阳证不变的仍以小柴胡汤治疗。虽然误下,并未造成病情逆转。但误下毕竟因逆治而伤正气。服小柴胡汤后,必作战汗而病解。所谓战汗,是少阳病位的功能特性所独有的一种抗御形式。(战汗的表现参看少阳病篇第二章六条)。误下之后,若心下满疼者为结胸,用大陷胸汤治疗。若满而不疼,痞硬呕利,是误下之变证,不可与柴胡汤,宜半夏泻心汤治疗。因少阳病本有呕证,误下伤害胃气而致痞硬,所以更呕,而且下利。半夏泻心汤君半夏而减甘草,其他药同甘草泻心汤。以是而知证状当如甘草泻心汤证,呕较甚,利较缓。
“半夏泻心汤方: 半夏100毫升 黄芩、干姜、人参各42克 甘草42克 黄连14克 大枣12枚 上七味,以水2000毫升,煮取1200毫升,去滓,再煮,取600毫升,温服200毫升,日三服。” 泻心汤证共五个,以心下痞脉浮为同一性质。心下痞满脉浮发热为大黄黄连黄芩泻心汤证;心下痞而汗出恶寒为附子泻心汤证;心下痞硬干噫腹中雷鸣下利为生姜泻心汤证;心下痞硬,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干呕心烦为甘草泻心汤证;心下痞,呕而下利为半夏泻心汤证。五个泻心汤证各有其特殊性质。于此等处,可见仲景辨证用药之一斑。
十、噫气 1、“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汤主之。”
未条证“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是泛指伤寒太阳或阳明过程,经发汗,或吐或下法治疗而病解之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是伤寒病解后的继发证。此证由于胃功能衰弱,食物滞留分解而产生的气体蓄积,因而痞硬。胃中气体在吸气时膈肌下降,腹压增强时,并伴有幽门部痉挛,排出气体,即所谓噫气。本条心下痞硬、噫气不除与生姜泻心汤证之心下痞硬干噫食臭略有不同。生姜泻心汤证因胃功能虚弱而有热,脉象浮或滑。此证无里热,脉象不见浮滑,小便清白,全因胃气虚弱与幽门痉挛所致。
“旋复代赭汤方: 旋复花42克 代赭石14克 人参28克 半夏100毫升 生姜70克 甘草42克 大枣12枚 上七味,以水2000毫升,煮取1200毫升,去滓,再煮取600毫升,温服200毫升,日三服。” 按:旋复花性温,补中下气,行痰水,消痞止逆。代赭石镇逆,治惊气入腹。人参补元气,健胃气。生姜半夏止呕逆除痰水。甘草缓急,本方为补胃气,降逆化痰之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