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太阳病理阶段的继发证(9)
郭生白Ctrl+D 收藏本站
“小陷胸汤方:
黄连14克 半夏100毫升 括娄实大者一枚,约46克
上三味,以水1200毫升,先煮括娄实,取600毫升,去滓,内诸药,煮取400毫升,去滓,分温三服。”
按:半夏消胸膈痰热满结,止呕降逆。括娄降火涤痰利大肠。黄连治心下热痞。合为清热涤痰开结之剂。
6、“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
本条玉函、千金翼皆作:“与三物小白散”。“陷胸汤”三字与“亦可服”三字应删。文中已申明寒实结胸无热证,自不应用黄连括娄实苦寒之药。所谓寒实即痰饮结实。无热证即无里热之证,如身热口渴头汗等等。结胸即心下满疼连及胸胁。
“白散方:
桔梗3分 巴豆1分,去皮熬黑研如脂 贝母3分
上三味,为散,内巴豆,更于臼中杵之。以白饮和服。强人1克,羸者减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
按:膈上必吐膈下必利之说不妥。按巴豆有逐痰行水、泻下寒积的作用。但巴豆油能引起呕吐及水泻。并非是病在膈上则吐,病在膈下则泻。
7、“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
本条结胸证指大结胸。大结胸为痰饮热结于胸腹,非用攻下逐邪的方法不可,若脉浮大而濡,是虚芤之象,病机为孤阳脱阴,所以说下之则死。”
8、“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
本条说“结胸证悉具”指大结胸证悉具。如潮热不大便,自心下至少腹硬满疼不可近,脉沉紧等证。烦燥者,烦为热盛,躁为阳虚。正气虚而邪气实,预后多死。”
9、太阳与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心下硬,下利不止,水浆不下,其人必心烦。”
按:太阳病误下往往成为结胸的诱因。少阳犹为禁下。仲景特别指出:“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少阳病误下亦有诱发结胸的例。今太阳少阳并病,当和少阳兼解表证,以柴胡桂枝汤主治。若反其病理规律而用下法,可导致结胸证,心下硬,下利不止,水浆不下,心烦。由于此证是误下太阳与少阳并病而来,所以与误下太阳不同。心下硬为饮邪内结,下利不止水浆不下是气机已败。正败邪实,难以救药。
10、“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疼,数则为虚。头疼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疼、客气动膈,短气烦燥,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
此条以脉定病,矛盾迭出,辞气浅薄,文字烦冗。如动则为疼,数则为虚,甚是无理。仲景说结胸证悉具烦躁者死。此条说短气烦躁为结胸必具之证,显然不是仲景文字。
11、“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
此条欲解释结胸与成痞的原因。“病发于阳”即阳性病理过程。“热入”指热邪内陷,与痰饮相结因作结胸。亦为通论。“病发于阴”指阴性病理过程,“误下”因作痞则不能尽其理。盖痞有热痞与寒痞。若阴病误下何止成痞?况阳病误下亦作痞证。特別是最后一句最无理。既已申明阳病误下热入因作结胸,又何来把结胸成因推为下之太早!盖汗吐下和温清诸法皆有病理为依据。应下则下,下之而愈。应下不下,津液消烁,坐失病机。何有迟早可言。注家多有疑此条为叔和文字。旧说伤寒“下不厌迟”一语亦甚误人,然亦易惑人。
九、心下痞(百度百科:自觉心下胃脘部满闷堵塞,按之却柔软不痛的表现。)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