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第137条 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甫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出自太阳病相关的经方为《大陷胸汤
第137条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甫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

经方家讲条辩(胡希恕胡老为主)

  宋本:第137条

  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甫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康平本:

  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发心胸大烦,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康治本:

  太阳病,发汗而复下之后,舌上燥渴,日晡所有潮热,从心下至小腹硬满痛,不可近者,陷胸汤主之。

  陆渊雷:

  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一云日晡所发心胸大烦)​,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此条兼有胃实,为结胸证中最剧者。喻氏云:不大便,燥渴,日晡潮热,少腹硬满,证与阳明颇同,但小有潮热,则不似阳明大热,从心下至少腹手不可近,则阳明又不似此大痛,因是辨其为太阳结胸兼阳明内实也。缘误汗复误下,重伤津液,不大便而燥渴潮热,虽太阳阳明,亦属下证。但痰饮内结,必用陷胸汤由胸胁以及胃肠,荡涤始无余,若但下肠胃结热,反遗胸上痰饮,则非法矣。钱氏云:日晡,未申之时也。所者,即书云多历年所之所也。

  胡希恕:

  本来是病在表,伤寒也不能重发汗,这个重发汗也是发错了,比方说,是桂枝汤证用了麻黄汤了,或者用大青龙汤这都错了,重发汗,那么重发汗这个病常常不解,所以太阳病应该微微似汗出才能好,假设大汗流离,病必不解,病不解,是桂枝汤证用桂枝汤不能用泻药,而复下之,这也说明是个错误,一再治疗上是有问题的,那由于津液亡失,尤其这个复下,表证复下,病必陷于里,亡失津液,胃中的水分也被夺,所以不大便五六日,胃中的水分也被夺,他大便就要干,五六天不大便,那么舌上燥而渴,津液虚了,所以舌上燥而且渴,那么不大便五六天,舌上燥而渴,这说明是陷入阳明病了,阳明病应该发烧,他仅仅日甫所小有潮热,稍稍有一点,什么道理呢,就上面这个结胸证,水结在胸胁,外面不会大热的,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实是相当实了,从心下到小腹这个地方统统硬满,不可触近,你稍稍的手接近,他就疼的不得了,那么这样的实,一定是大发潮热的,唯独在结胸证不,小有潮热而已,所以这个也肯定是结胸证,大陷胸汤主之,这个是个重症的,他这个结的面太大了,从心下到少腹全硬满而痛不可近,疼得也剧烈,结的面也相当大,那么到这个地方,这个大结胸证差不多就是从各方面都了了说明了。

  刘渡舟:

  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一云:日晡所发心胸大烦,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145)

  第145条就是结胸有似阳明。这个病是由太阳病发展而来的,是“重发汗”也好,发汗太重也好,又反下之,一个是伤了津液,一个就使表邪入里。“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伤了津液,热又入里,胃肠就燥了,五六天未解大便,大便就秘结,“舌上燥”,“燥”就是没有津液,“而渴”就是要喝水,因为缺乏津液,就是要喝点儿水,引水自救。看看像什么?像阳明病吧。

  “日晡所小有潮热”,下午三点钟左右叫“日晡所”,“小有潮热”,小者微也,微微地发了那么一阵热,叫“小有潮热”。阳明病有潮热是很厉害的,发热发得是很重,因为阳明是个多气多血之腑,它和邪气斗争的势力是强大的,到下午的时候,阳明气旺,利于邪争,所以它那个热势、那个潮热不是“小有”啦,而是很壮大的。现在虽然是有潮热、像阳明,而“小有”又不像阳明,这是它的发热、大便、口渴。然后就得看肚子了,诊断的依据而且起决定性作用的就在后边这几句话。

  “从心下至少腹”,从心的下边一直到小肚子,到耻骨上方,都是“硬满而痛”,“硬”是摸之、按之而硬,“满”是胀满,病人觉得胀满而疼痛。“不可近者”,肚子疼得厉害,患者就是怕疼,不可以叫人近他跟前,摸一摸、碰一碰都不得了,“不行!我这疼!离我远点儿,不要碰我,肚子疼啊”。看一看,这是不是现代的叫腹膜刺激征、腹膜炎这一类的病。这是阳明燥结,抑或是水热聚结的大结胸证?这个病这两个问题都有,有“不大便”,有“舌上燥而渴”;还有“日晡所”,还有“潮热”,有阳明,为什么?太阳病发汗发得太多,又泻下,所以邪热入里,胃肠成燥又与水结,肠胃以外的腹部里热邪和水就凝结,它的范围是整个腹部,从心下到少腹,面积是比较广,又硬满又疼痛、不可近,这样来分析,就不是一个阳明病的“绕脐痛”、“痞满疼痛”,都不像啦。

  为什么?阳明病是腑气不利,它有范围,不可能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它没有那么大的范围。“阳明胃家实”,肠燥、有燥屎的肚子疼,是围绕肚脐的上下、左右疼痛,不可能从心下至少腹那么厉害。它是结胸,结胸的面积是大的,热与水结,整个的腹部、腹膜。这是第一点。第二点,阳明病的潮热是壮大,这个是“小有潮热”,说明势力还在水热,燥热有一些,但居于次要的地位。阳明有没有热?有热。和这个热与水结的势力孰大孰小?热与水结的力量大,所以这个就是结胸而像阳明证。

  曹颖甫《经方实验录》关于大结胸证有一个医案。大结胸证,老先生开始认为是阳明证,因为这个地方很容易和阳明相混,就用了一付大承气汤。吃了药之后见好不见好?大便就拉下来,大黄、芒硝、厚朴、枳实也是泻的,泻了以后松快一会儿,觉得肚子比未吃药的时候是觉得舒服,但是解决不了问题,还是疼。他说是剂数小,再来一付吧,因为张仲景的大承气汤有那么一句,“一下未了,可以再下一次”,再下还不行,以后这个老先生一辨,再一体会,这是结胸似阳明,应当用大陷胸汤,后来一吃大陷胸汤,这病就好了。为什么吃大承气汤解决不了?为什么吃大陷胸汤就能解决了?因为大承气汤泄这个燥热,只限于肠胃,不能够把胸腹的水热凝结荡涤下去,它没有那么大的力量。

  用大陷胸汤既下水热之结,因为它有大黄、芒硝,又兼下阳明之燥,可一举两得。从这里说第145条这个大结胸,说为什么管它叫“大结胸”?它的病变的范围是如此之广,“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疼得也厉害,面积也大,这就是它的特点。把结胸病的这几条,从大陷胸丸开始到在中(心下)的结胸三证,这个类似阳明的第145条到了小肚子,这个结胸结到哪儿去啦?这叫联系、发展,就是到了小腹了,上、中、下部位有高有低、有深有浅、有轻有重。临床辨证结胸,第一个是脉沉紧有力,第二个是硬满疼痛,疼痛的面积和性质严重,同时也说明大结胸证大便也是秘结的。

  倪海厦:

一五一:「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哺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鞕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重发汗、而复下之,就是用很强烈的发表药,津就伤到了,然后又攻下,好狠;平常如果是太阳病,如果经过发汗了以后,再攻下,一般是不会造成结胸的,结胸是没有发汗而攻下才会造成结胸的,重发汗攻下为什么会造成结胸?照理说发汗以后会攻下,一定是看到大肠里面堵到了,有燥屎了才会去攻它,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如果五六天快一个星期不大便,舌上又渴又燥,这就是「大承气汤证」,曰晡所小有潮热,到了黄昏的时候有点热,从心下至少腹鞕满而痛不可近者,「大承气汤证」一定是在两个「天枢」的地方有压痛点,心下就是从胃的地方到少腹这一条中间硬邦邦的堵到了,就是结胸,所以结胸和大承气不一样、大承气是大便堵到了,结胸是痰和热和水梗在这个地方,所以大陷胸汤是去痰去水去热的药混在一起用的。这一条是在分辨大承气汤和大陷胸汤,大陷胸汤一定是在中间,大承气汤一定是在两边,所以大陷胸汤也有五六日不大便的。

  大黄芒硝、厚朴、枳实就是大承气,如果把厚朴、枳实拿掉换甘遂,就变成大陷胸汤,一 个是去痰水结在胸膈间,一个是去大便.方书说:喜按为虚,拒按为实;此为实热,不管是大陷胸或是大承气都是拒按,结胸的时候,不按他,他都很痛了,按他才痛,那是小结胸。大承气也是一样,不按都痛,按他更痛,例:倪爷爷吃减肥药,拉肚子造成疝气复发,按着很舒服,还可以把它塞回去,所以是虚证,里面没有东西只有气在里面,开「厚朴生姜半夏人参甘草汤」,放几个屁就收回去了。 

太阳病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