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胃承气汤。汉。阳明病。便秘+栀子;可做丸剂治牙龈肿痛调胃承气汤方[原文]甘草二两(炙) 芒硝半斤 大黄四两(酒洗) [用法]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温顿服之。
(便秘+栀子;可做丸剂治牙龈肿痛)
调胃承气汤方
[原文]
甘草二两(炙) 芒硝半斤 大黄四两(酒洗)
[用法]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温顿服之。
[相关条文]
【6.30】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燥,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7.41】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7.66】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微者,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若阴脉实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
【7.77】伤寒十三日,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当鞕,而反下利,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7.95】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中温温欲吐,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其时,自极吐下者,与调胃承气汤。若不尔者,不可与之。若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证,所以然者,以呕故知极吐下也。
【9.30】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9.72】太阳病二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阳明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9.73】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汉方应用】发热,便秘,心烦,无汗,谵语,胸痛,轻微腹痛,口舌干燥。热性病伴有便秘或下痢、谵语,牙痛。
[方义]
此清除胃肠燥热或兼食滞之轻下剂(偏重燥热方面)。
[主治]
阳明病胃肠燥热或兼食滞之轻证.其症或谵语,或汗后恶热,或胃小烦热,或胃中痛等。但须从大便燥结或胃部拒按、脉沉有力等须要轻下之证加以注意,方能确当。
[药品]
大黄一至二钱 炙草一至二钱
芒硝一钱至钱半
[煎服法]
水二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大黄、芒硝通其燥结之粪便,炙草补中,以缓和之,防其苦寒伤胃。
[禁忌证]
(1)胃部喜按或脉沉迟无力之大便不通者忌之。因此系虚寒之证。不适于硝黄之攻下。
(2)大便不通兼腹胀满拒按者不宜用。因本方没有治疗胀满的药品。
(3)大便不通,腹胀满拒按,更兼舌苔黄黑干燥芒刺,谵语,神昏等者,更不宜用。因杯水车薪,不能胜任。
(4)兼有表寒证昔不可用。因此系攻里之方。误用之易使外邪内陷。
按:此证应先解表再用本方,或于本方中加解表药品。
[类似方剂参考]
(1)理中加大黄汤:此治肠胃虚寒兼大便不通之方。
(2)小承气汤:此治大便不通兼有腹胀满之方。
(3)大承气汤:此治大便燥结兼有谵语神昏、舌苔芒刺之证的方剂。
调胃承气汤。汉。阳明病。便秘+栀子;可做丸剂治牙龈肿痛调胃承气汤方[原文]甘草二两(炙) 芒硝半斤 大黄四两(酒洗) [用法]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温顿服之。
桂枝茯苓白术细辛汤。。仲景之湿病。桂枝茯苓白术细辛汤方(去下焦湿)[原文]桂枝三两 茯苓四两 白术三两 细辛二两
五苓散。。仲景之湿病。早上起来手脚肿的晨僵现象,上焦湿疹,手脚头部等处皮肤下有小米粒样透明颗粒;肾脏寒湿,小便不利;看见水就发作的癫痫 五苓散方(呕吐不止;小儿吐奶;口渴而小便不利;)[原文] 猪苓十八铢(去皮) 白术十八铢 泽泻一两六铢 茯苓十八铢 桂枝半两(去皮)
小柴胡汤。汉。少阳病。小柴胡汤方(肝炎、淋巴肿块、结节、乳癌、伤科均可用它加减,女子经期感冒;女子经期感冒一律用小柴胡汤;可用来治疗脑部积水,要用生半夏;恶心反胃,反复发烧;呕吐又发烧;感冒刚好又发烧,感冒反复发烧;产后抑郁症基础方;乳房肿块+牡蛎)
禹余粮丸。汉。太阳病。禹余粮丸方 [原文]禹余粮四两 人参三两 附子二枚 五味子三合 茯苓三两 干姜三两
桃核承气汤。汉。阳明病。桃核承气汤方(瘀血堵在膀胱、被踢中裆部,小孩滑滑梯伤了裆部用此方;急性膀胱炎、膀胱结石堵在尿道口;外伤阴部所致小便不利或尿血;痛经的一种)胡希恕注:此于调胃承气汤加祛瘀血的桃仁和治上冲的桂枝,故治调胃承气汤证气上冲而有瘀血者。其人如狂,少腹急结,即其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