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调胃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朗读
便秘+栀子;可做丸剂治牙龈肿痛调胃承气汤方[原文]甘草二两(炙) 芒硝半斤 大黄四两(酒洗)   [用法]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温顿服之。

调胃承气汤原文

(便秘+栀子;可做丸剂治牙龈肿痛)

调胃承气汤方

  [原文]

  甘草二两(炙) 芒硝半斤 大黄四两(酒洗)

  [用法]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温顿服之。

  [相关条文]

  【6.30】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燥,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7.41】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7.66】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微者,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若阴脉实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

  【7.77】伤寒十三日,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当鞕,而反下利,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7.95】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中温温欲吐,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其时,自极吐下者,与调胃承气汤。若不尔者,不可与之。若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证,所以然者,以呕故知极吐下也。

  【9.30】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9.72】太阳病二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阳明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9.73】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汉方应用】发热,便秘,心烦,无汗,谵语,胸痛,轻微腹痛,口舌干燥。热性病伴有便秘或下痢、谵语,牙痛。

  [方义]

  此清除胃肠燥热或兼食滞之轻下剂(偏重燥热方面)。

  [主治]

  阳明病胃肠燥热或兼食滞之轻证.其症或谵语,或汗后恶热,或胃小烦热,或胃中痛等。但须从大便燥结或胃部拒按、脉沉有力等须要轻下之证加以注意,方能确当。

  [药品]

  大黄一至二钱 炙草一至二钱

  芒硝一钱至钱半

  [煎服法]

  水二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大黄、芒硝通其燥结之粪便,炙草补中,以缓和之,防其苦寒伤胃。

  [禁忌证]

  (1)胃部喜按或脉沉迟无力之大便不通者忌之。因此系虚寒之证。不适于硝黄之攻下。

  (2)大便不通兼腹胀满拒按者不宜用。因本方没有治疗胀满的药品。

  (3)大便不通,腹胀满拒按,更兼舌苔黄黑干燥芒刺,谵语,神昏等者,更不宜用。因杯水车薪,不能胜任。

  (4)兼有表寒证昔不可用。因此系攻里之方。误用之易使外邪内陷。

  按:此证应先解表再用本方,或于本方中加解表药品。

  [类似方剂参考]

  (1)理中加大黄汤:此治肠胃虚寒兼大便不通之方。

  (2)小承气汤:此治大便不通兼有腹胀满之方。

  (3)大承气汤:此治大便燥结兼有谵语神昏、舌苔芒刺之证的方剂。

阳明病

阳明病就是里阳证...

阳明病朗读
()

猜你喜欢

[原文] 竹茹二两  栝蒌根二两  茯苓三两  半夏半升
()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栝蒌根四两  黄连三两  牡丹皮四两  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绵裹)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
病温,其人素有湿,发热,唇焦,下利,腹中热痛,脉大而数,名曰湿温,猪苓加黄连牡丹汤主之。湘本作“脉大而涩”
()
小承气汤方(治疗舌苔黄小便黄小腹痛屁多的便秘)   [原文]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二两 (炙去皮) 枳实三枚(炙)   [用法]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初服更衣者,停后服,不尔者,尽饮之。
()
桂枝茯苓白术细辛汤方(去下焦湿)[原文]桂枝三两 茯苓四两 白术三两 细辛二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