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五苓散

五苓散朗读
早上起来手脚肿的晨僵现象,上焦湿疹,手脚头部等处皮肤下有小米粒样透明颗粒;肾脏寒湿,小便不利;看见水就发作的癫痫 五苓散方(呕吐不止;小儿吐奶;口渴而小便不利;)[原文]   猪苓十八铢(去皮) 白术十八铢 泽泻一两六铢 茯苓十八铢 桂枝半两(去皮)

五苓散原文

早上起来手脚肿的晨僵现象,上焦湿疹,手脚头部等处皮肤下有小米粒样透明颗粒;肾脏寒湿,小便不利;看见水就发作的癫痫

五苓散方(呕吐不止;小儿吐奶;口渴而小便不利;)

  [原文]

  猪苓十八铢(去皮) 白术十八铢 泽泻一两六铢 茯苓十八铢 桂枝半两(去皮)

  [用法]

  上五味,为散,更于臼中杵之,白饮和方寸匕服之,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发黄者,加茵陈蒿十分。

  [相关条文]

  【5.22】湿气在内,与脾相抟,发为中满;胃寒相将,变为泄泻。中满宜白术茯苓厚朴汤;泄泻宜理中汤;若上干肺,发为肺寒,宜小青龙汤;下移肾,发为淋漓,宜五苓散;流于肌肉,发为黄肿,宜麻黄茯苓汤;若流于经络,与热气相乘,则发痈脓;脾胃素寒,与湿久留,发为水饮,与燥相抟,发为痰饮,治属饮家。

  【7.42】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少少与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7.43】太阳病,发汗已,脉浮弦,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7.45】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8.12】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

  [方义]

  此化气利水、温经散寒、表里双解之方。

  按:此证较茯苓甘草汤证水证较重寒证较轻。

  [主治]

  (I)蓄水证:小便不利,烦渴,汗出,微热,脉浮数。

  (2)水逆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

  但都必须具有不喜冷性饮食、舌不黄燥及表寒现象。

  [药品]

  猪苓 泽泻 茯苓 桂枝 白术各一钱半至二钱半

  [制服法]

  共研为细末,每服一钱半,开水送下,服后频服暖水,使之汗出则愈()也可作汤剂,用水二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之。

  [用药大意]

  茯苓、猪苓、泽泻利水,白术补脾,桂枝温散寒邪。

  [禁忌证]

  无小便不利,或有喜冷性饮食现象者,均不可服。

  [类似方剂参考]

  (1)猪苓汤:此治有喜冷性饮食现象、小便不利的寒性利水之方。

  (2)茯苓甘草汤:此治寒证较重水证较轻,散寒利水之方。

  (3)真武汤:此回阳镇水之方.

典型医案

淋闭
某,遗由精窍,淋在溺窍,异出同门,最宜分别。久遗不摄,是精关不摄为虚;但点滴茎中痛痒,小腹坚满,此属 淋闭,乃 隧道不通,未可便认为虚。况夏令足趾湿腐,其下焦先蕴湿热,热阻气不流行,将膀胱撑满,故令胀坚。议理足太阳经。五苓散。(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上海人民出版社第1版1976年7月)

水肿
一病孩,全身浮肿,脐突,阴囊亦肿,平卧不能转侧,尿量极少,有时每日只有50毫升,咳嗽、发热。用速尿、山梨醇、黑白丑膏等,肿胀不减。余投以五苓散合五皮饮加桔梗、杏仁以利肺气,结果尿量大增,浮肿明显减退,由不能进食增至日食150~180克之多。水肿衰其大半后,改用补肾兼利尿之法而收全功。(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岳美中医话集》中医古籍出版社第2版1984年11月)

水逆
林幼春,青年木工。近日身发热,渴欲饮水,但水入则吐,饮食亦少进。常感胃脘满胀,舌苔淡黄不燥,小便黄短。先进不换金正气散无效,又转香砂二陈汤,胃胀虽得减,而呕吐终未止。历时半月,证情转剧。切脉浮数,身仍有热,胃胀时呕,吐水则胀减,水食皆难入,小便不利。本证为水气内阻,津液不生,而非由于胃中之燥热所致,故宜化气行水之五苓散。遂给予此方,呕吐遂止。(赵守真:《治验回忆录》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版1962年)

水疝
何xx,男,6个月。成都某局职工之子。1960年8月。患儿连日来,哭啼不休,饮食大减,面青黄,体消瘦,父母不知何故。某日突然发现小儿阴囊肿胀,如鸡子大,似水晶重坠,少腹按之有水声,急来求诊。此为寒湿凝聚,经脉不通,气滞于下,水湿浸渍于阴囊。法宜化气行水,温肾散寒,以五苓散加味主之。处方:猪苓6克茯苓6克泽泻6克白术6克桂枝6克上肉桂3克。上方服1剂,肿胀消,疼痛止。(范中林医案整理小组:《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选》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第1版1984年8月)

水泻
患者男性,47岁。1957年6月11日初诊。水泻3日,日夜各十余次,不欲饮食,泛泛欲吐,小便极少,饮入则从大便出,发热,有汗,头疼,全身倦重,腹隐痛时鸣,舌淡苔薄,脉浮数。此乃外感挟湿,宜五苓散加味:桂枝6克猪苓12克赤苓12克泽泻10克苍白术各10克厚朴3克。服3剂痊愈。(张志民医案)

仲景之湿病

湿气为病,内外上下,四处流行,随邪变化,各具病形,按法诊治,勿失纪纲。湿气在上,中于雾露,头痛,项强,两额疼痛,脉浮而涩者,黄芪桂枝茯苓细辛汤主之。[译文]湿气造成的疾病,内外上下,四外流窜...

仲景之湿病朗读
()

猜你喜欢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绵裹)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人参三两  黄连三两  阿胶二两
()
葛根汤方(脑膜炎无汗时;腰肌劳损、腰酸痛+苍术炮附子;少阴太阴合病)
()
下瘀血汤方(南阳林山注:脑溢血可用此方) 大黄三两 桃仁二十枚 䗪虫二十枚(去足) 上三味,末之,炼蜜和丸,以酒一升,水一升,煮取八合,顿服之,血下如豚肝愈。
()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方(宋本称肾著汤,治疗坐骨神经痛和尿频;治疗阴囊潮湿如牛鼻上汗;前列腺炎;女子带下淋漓不断,如坐水中;又名肾着汤、苓姜术甘汤)
()
 桂枝去芍药汤方(即桂枝汤原方去芍药)治腹挛急的芍药,故治桂枝汤证腹不挛急而虚弱者
()
 桂枝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