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加附子汤。汉。太阳病。桂枝加附子汤方(发汗太过淋沥不止时用来止汗) [原文]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用法]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将息如桂枝汤法。
桂枝加附子汤方(发汗太过淋沥不止时用来止汗)
[原文]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用法]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将息如桂枝汤法。
[相关条文]
【6.21】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方义]
此解肌兼温经回阳之方。
[主治]
太阳病,发汗过多,汗漏不止,恶风小便难,四肢拘急,难以屈伸之证。但必须注意要兼有恶风寒较重、脉较微、发热、不喜冷性饮食等症。
[药品]
桂枝二至三钱 生杭芍二至三钱 炙草一至二钱 生姜一至二钱 大枣二至四枚 附子一至三钱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多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桂枝汤解肌和营卫.加附子以温经回阳。
[禁忌证]
不发热者,喜冷性饮食者(不可使用桂枝汤),脉搏不微,恶风寒不甚或不恶风寒者(不可使用附子),均忌之。
[类似方剂参考]
(1)芍药甘草附子汤:此治汗后恶寒较甚而不发热,回阳兼敛阴之方。
(2)附子汤:此治有身疼痛没有发热之方。
【历代用药经验择要】
1.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本汤主之。(20)翰卿按:本方主证为汗出不止,四肢拘急,难以屈伸,恶风寒,脉微。是桂枝汤证兼阳虚的证候,根据经验需注意两个方面:①汗出不止,体温下降,表证不显,四肢厥逆,脉微欲绝者,此亡阳之危证也,宜大剂参附汤加山萸肉治之。②汗出不止,体温甚高,脉大而乱,四肢不厥者,此气虚液脱之危证也,宜来复汤重加山萸肉人参治之。左季云认为脉浮而大者,浮为阳越于外,大为气血俱虚,可以补充本条之脉象。
2.本方主要作用,在于复阳敛液,固表止汗,用桂枝汤调和营卫,加附子复阳固表,适用于汗出过多,阳气受耗,津液暂亏的证候。至于大汗亡阳,则非本方所能奏效的了。《伤寒论译释》
3.本证本不甚剧,不过津液略伤,阳气微损而已。若真正伤津亡阳,非此汤之所主矣。(《伤寒论今释》)
4.服本汤后微有热象,小便短赤者,是阳回之佳象。今人以服附子而见舌干燥渴,疑惑附子所致,复投寒凉,前功尽弃,良可叹矣。(《伤寒类证汇参》)
黄连黄芩泻心汤。汉。阳明病。 黄连黄芩泻心汤方(口舌生疮)[原文]黄连三两 黄芩二两 [用法]上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栀子豉汤。汉。阳明病。温病汗吐下之后余热未尽之佳方;感冒后的低热不愈;大病后虚烦失眠;栀子豉汤方(烦躁导致的失眠)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仲景之湿病。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厚皮的皮肤病,湿疣;阴天肌肉酸痛;脂溢性皮炎、手脚角质层过厚;又名麻杏薏甘汤)
防己黄芪汤。。仲景之湿病。防己黄芪汤方(帮助减肥;小肚子凸起的将军肚)[原文] 防己一两 甘草五钱(炙) 白术七钱半 黄芪一两
枳实橘皮桔梗半夏生姜甘草。。仲景之寒病。枳实橘皮桔梗半夏生姜甘草汤方(肺著汤;胳膊肘内侧疼痛,肺经络过之处) [原文]枳实四枚 橘皮二两 桔梗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葛根加半夏汤。汉。太阳病。葛根加半夏汤方 【方解】胡希恕注:此于葛根汤加治呕逆的半夏,故治葛根汤证而呕逆者。冯世纶解读:于葛根汤加半夏,实际其组成和功能与葛根汤与小半夏汤的合方相似,故治二方的合并证。 [原文]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 (去节)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半夏半升(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