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猪苓加黄连牡丹汤

猪苓加黄连牡丹汤朗读
病温,其人素有湿,发热,唇焦,下利,腹中热痛,脉大而数,名曰湿温,猪苓加黄连牡丹汤主之。湘本作“脉大而涩”

猪苓加黄连牡丹汤原文

  猪苓加黄连牡丹汤方(湿气重的人得温病)

  [原文]

  猪苓一两 茯苓一两 阿胶一两 泽泻一两 滑石一两 黄连一两 牡丹一两

  [用法]

  上七味,以水四升,先煮六味,取二升,去滓,纳胶烊消,分温再服。

  [相关条文]

  【4.9】病温,其人素有湿,发热,唇焦,下利,腹中热痛,脉大而数,名曰湿温,猪苓加黄连牡丹汤主之。

  病温,其人素有湿,发热,唇焦,下利,腹中热痛,脉大而数,名曰湿温,猪苓加黄连牡丹汤主之。湘本作“脉大而涩”​。刘昆湘曰:湿温者亦非伏气之温,由其人中素有湿加以温热,或先伤湿后受温热。外热既侵内湿相感,搏而合化,名曰湿温。春夏秋三时皆有之,与秋温湿热证各不同。其证外连太阳之表,内合太阴之里,湿性沉滞、温性升发,温湿相持,搏结不解,法当渗湿清荣,二气兼治。发热不恶寒者,温邪之外发也。唇焦者,脾液燥化而胃津不行也。下利热者,温湿下注而肠受郁蒸也。腹中痛者,热灼血痹而腹气留止也。经曰:大肠病者,肠中切痛而雷鸣;小肠病者,少腹痛。盖寒中腹痛者,气燥寒凝。热中腹痛者,血郁热聚。湿温脉大而涩,大为燥胜,涩则湿伤。法用猪苓汤加黄连丹皮主之。猪苓汤利湿而滋液,黄连泻热而坚肠,丹皮凉血而通痹。明乎燥湿兼治之义,则比类推演其用无穷。

仲景之温病

温病有三:曰春温、曰秋温、曰冬温。此皆发于伏气,夏则病暑,而不病温。...

仲景之温病朗读
()

猜你喜欢

地黄八两 知母四两  黄连三两  阿胶一两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三味,取三升,去滓,纳胶烊消,温服一升,日三服。
()
黄连二两 黄芩三两 半夏一升 猪胆大者一枚(取汁) 上四味,以水六升,先煮三味,取三升,去滓,纳胆汁和合,令相得,分温再服
()
[原文]麻仁一升  白蜜六合 [用法]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麻仁,取一升五合,去滓,纳蜜,微沸,和合,令小冷,顿服之。
()
桂枝二越婢一汤(津液不足里虚之人感冒用此方;烦燥,半夜不睡,胡思乱想也可用之) [相关条文] 【6.28】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若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脉浮大者,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
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方(肠病毒;阿米巴痢疾;小儿手足口病可用此方;屁臭大便粘马桶;表邪下陷)
()
干姜附子汤方(病人白天非常烦躁夜晚正常;溺水受寒之人可用之;宋本为干姜生附子)【方解】胡希恕注:此即四逆汤去甘草,但须服用量较重,故治四逆汤证不急迫而阴寒较甚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