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茯苓四逆汤

茯苓四逆汤朗读
茯苓四逆汤方(治疗肌无力的基础方+白术牛膝桂枝白芍当归细辛泽泻补骨脂)

茯苓四逆汤原文

茯苓四逆汤方(治疗肌无力的基础方+白术牛膝桂枝白芍当归细辛泽泻补骨脂)

[原文]

茯苓四两  人参二两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用法]

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相关条文]

【7.40】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方义]

  此回阳、补气、利水,治烦躁之方。

  [主治]

  伤寒汗下后,阳虚气虚,水邪不化形成的烦躁之证。但必须具有脉微无力、四肢厥逆及小便不利等蓄水现象。

  [药品]

  茯苓二至三钱 炙草一至二钱 干姜一至二钱 附子二至三钱 人参二至三钱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四逆汤回阳,人参补气,茯苓利水。

  [禁忌证]

  凡未经污下,及喜冷性饮食、小便通利之烦躁证,绝不可服。

  [类似方剂参考]

  (1)真武汤:此回阳利水,但补气之力不甚之方。

  (2)四逆加人参汤:此治阳虚气虚但无停水之方.

  (3)吴茱萸汤:此治厥阴寒证烦躁之方.

  (4)大青龙汤:此治太阳病表寒兼里热烦躁之方。

  (5)干姜附子汤:此阳虚烦躁之方。

  【历代用药经验择要】

  1.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本汤主之。(69)翰卿按:此证应与真武汤证互相体会,因真武汤证在临床上需要加人参的地方相当多,只有通过体会,才能把这些关键搞清楚。周连山谓本方温肾燥湿,补虚回阳,只要证见四肢厥冷,脉沉微欲绝,或浮弦,面青黑无华,舌白多津即可用之。

  2.治四逆加人参汤证,而心下悸,小便不利,身润动,烦躁者;霍乱重证吐泻后,厥冷筋惕,烦躁,不热不渴,心下痞硬,小便不利,脉微细者,可用此方,服后小便利者得救;治诸久病精气衰惫,干呕不食,腹痛溏泻而恶寒,面部四肢微肿者,产后失于调摄者多有此证;治慢惊风,搐搦上窜,下利不止,烦躁怵惕,小便不利,脉微数者。(《类聚方广义》)

  3.茯苓,前辈称其益阴,余谓渗利之品,恐无其功。盖脾胃喜燥恶湿,其燥必暖,阳气以旺;其湿必冷,阳气以衰。水谷淤溜,津液不行,苓之渗利,能去水湿,此所以佐姜附以逐内寒,与理中之术,其理相近矣。(《伤寒论述义》)

  4.此方君茯苓,以烦躁为目的。凡四逆汤证,而汗出烦躁不止者,非此方不能救。(《方函口诀》)

  5.厌闻人声,畏见生客,时怒小儿啼哭,或忽喜观览书藉,不数行辄弃去,是之谓烦;……欲卧不得,欲坐不得,欲行不得,反复颠倒,倾刻间屡迁其所,而手足不得暂停,是之谓躁。……烦躁不定是少阴阴虚,阳气外浮,此与昼日烦躁夜而安静者并责之虚。但前证阴虚不甚,故不用人参,而但用干姜附子汤;此证阴虚太甚,故用人参为小异耳。(《伤寒发微》)

太阳病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朗读
()

猜你喜欢

柴胡桂枝汤方(乳腺小叶增生;乳癌+牡蛎;)[原文]桂枝一两半 芍药一两半 甘草一两(炙) 柴胡四两 半夏二合半 人参一两半 黄芩一两半 生姜一两半 大枣六枚(擘)
()
甘草二两(炙) 附子二枚(炮去皮) 白术二两  桂枝四两
()
黄芩牡丹皮栝蒌半夏枳实汤方(肝脏津液不足,太干燥;又名黄芩牡丹皮瓜蒌半夏枳实汤)]
()
 桂枝去芍药汤方(即桂枝汤原方去芍药)治腹挛急的芍药,故治桂枝汤证腹不挛急而虚弱者
()
芍药甘草汤方(下肢静脉曲张+炮附子牛膝,白芍用量50克以上才有效,又名去杖汤;小儿没原因的肚子痛)
()
四逆汤方(桂本中此方有一个是炮附子,其它几个是生附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