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散及汤。汉。少阴病。治疗失声和咽炎 【方解】胡希恕注:《神农本草经》谓桂枝主结气、喉痹,与半夏合用,利咽喉而治肿痛,更以甘草缓急止痛,少少咽之,亦使渍患处也。
半夏散方(治疗失声和咽炎)
[原文]
半夏(洗) 桂枝 甘草(炙)
[用法]
上三味,等分,各别捣筛已,合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若不能散服者,以水一升煎七沸,纳散两方寸匕,更煎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咽之。
[相关条文]
【11.34】少阴病,咽中痛,脉反浮者,半夏散及汤主之。
[方义]
此散风寒、祛痰止痛之方。
[主治]
咽喉疼痛,必须具有外感风寒表证现象,兼有痰涎、不喜冷性饮食等症。
[药品]
半夏 桂枝 生甘草各等份
[制服法]
三味共研细末,每服一钱,开水送下。不能服散者,用水一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小冷,少少咽之。
[用药大意]
半夏去痰,桂枝散风寒,生甘草清火止痛。
[禁忌证]
有喜冷证者忌之,喉干无痰者也忌之。
[类似方剂参考]
(1)甘草汤:此清热,缓解咽喉疼痛之方。
(2)桔梗汤:此祛痰清热,解毒排脓,治咽喉疼痛之方。
(3)苦酒汤:此治咽喉肿痛有痰有热之方。
(4)猪肤汤:此喉中干燥无痰兼下利之方。
历代用药经验择要
1.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313)翰卿按:《伤寒论译释》云:“甘草汤、桔梗汤所治咽痛,邪气轻微,疼痛不甚,无表里证,属于客热所致。苦酒汤所治的咽痛生疮,是少阴水亏,阴火沸腾。而本条所指的咽痛,乃阴寒外束,阳邪郁聚不得伸达,郁而化火,所以本证除咽痛之外,应伴有恶寒,气逆,欲呕等症状”。此外,还应有不喜冷性饮食之象,否则,不可用之。
2.伏气之病,谓非时而有暴寒中人,伏毒气于少阴经,始虽不病,旬月乃发,便脉微弱,法先咽痛似伤,次则下利咽痛,半夏桂枝甘草汤主之。(《总病论》)
3.咽痛有轻重,轻者不必肿,重者必大肿。是以咽痛不肿之轻者,为甘草汤;其大肿之重者,为桔梗汤;不但肿,或涎缠咽中,痛楚不堪者,为半夏散及汤。(《伤寒辨要》)
4.喉痹,肿痛甚而汤药不下,语言不能,或为痰涎壅盛之状者。(《雉间焕》)
5.此方宜冬时中寒,咽喉肿痛者。亦治发热恶寒,此证冬时多有之。上焦虚热,喉头糜烂,痛不可忍,饮食不下咽,甘桔汤及其他诸咽痛药不效者用此辄效。(《方函口诀》)
王三虎教授经验:
我一个同学咽喉痛,我一看他的咽喉不红肿,就给他开的半夏散及汤,张仲景《伤寒论》“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
那就是半夏、桂枝、甘草呗,你想,这三味药非常便宜的,一毛来钱,结果效果非常好,以后他还说了,不但当时有效,以后再犯了,用这个药还有效。我想大家都是经方大家,可能用得多,但是真正在中医队伍中用的人可能就少了。其实现在这种病很多,西医通常是使用大量的抗生素,半夏散及汤呢,用半夏化痰、用桂枝温阳、用甘草利咽,这个配伍非常巧妙。
胡希恕先生曰:《伤寒论》少阴病篇比较难读,在我以前还没有人认为它是表阴证,也就因为这样,对于篇中的具体证治,因亦无法说明。其实依据八纲分析,同一病位均当有阴阳两类不同...
少阴病。 胡希恕先生曰:《伤寒论》少阴病篇比较难读,在我以前还没有人认为它是表阴证,也就因为这样,对于篇中的具体证治,因亦无法说明。其实依据八纲分析,同一病位均当有阴阳两类不同
小柴胡加黄连牡丹汤。汉。仲景之温病。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栝蒌根四两 黄连三两 牡丹皮四两 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桂枝去桂加黄芩牡丹汤。汉。仲景之温病。[原文]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黄芩三两 牡丹皮三两 [用法]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栀子豉汤。汉。阳明病。温病汗吐下之后余热未尽之佳方;感冒后的低热不愈;大病后虚烦失眠;栀子豉汤方(烦躁导致的失眠)
柴胡桂枝汤。汉。少阳病。柴胡桂枝汤方(乳腺小叶增生;乳癌+牡蛎;)[原文]桂枝一两半 芍药一两半 甘草一两(炙) 柴胡四两 半夏二合半 人参一两半 黄芩一两半 生姜一两半 大枣六枚(擘)
麻黄茯苓汤。。仲景之湿病。麻黄茯苓汤方(寒湿在肌肉,黄肿)[原文]麻黄二两(去节) 茯苓三两 白术三两 防己 赤小豆一升
竹叶石膏杏子甘草汤。。仲景之伤燥。[原文]竹叶一把 石膏半斤 杏仁三十枚(去皮尖) 甘草二两 [用法]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