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朗读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急性肠炎,肚子痛、上吐下泻)【方解】胡希恕注:本方是黄芩汤加半夏、生姜,也即黄芩汤与小半夏汤合方,故治二方的合并证。方中黄芩解热,芍药解热治腹痛,同时兼有呕者,加半夏、生姜下气祛水以止呕。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原文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急性肠炎,肚子痛、上吐下泻)

  [原文]

  黄芩三两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炙) 半夏半升(洗) 生姜一两半 大枣十二枚(擘)

  [用法]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夜一服。

  【方解】

  胡希恕注:本方是黄芩汤加半夏、生姜,也即黄芩汤与小半夏汤合方,故治二方的合并证。方中黄芩解热,芍药解热治腹痛,同时兼有呕者,加半夏、生姜下气祛水以止呕。

  【讨论归经】本方证当属少阳太阴合病证。

  【临证思辨】本方证的辨证要点:黄芩汤方证又见恶心、呕吐者。

  [相关条文]

  【8.50】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方义]

  此清热燥湿,止痛止利,兼止呕之方。也系寒热并用。治泻痢兼呕吐的方法之一。

  [主治]

  泄泻或痢疾兼呕吐。但必须具有寒热证夹杂现象,如单用热药,则呕吐轻而下利重;反之,则下利轻而呕吐又重等。

  [药品]

  黄芩二至三钱 生杭芍二至三钱 炙草一至二钱 大枣二至四枚 半夏二至三钱 生姜一至二钱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黄芩汤治湿热泻痢腹痛,半夏、生姜治寒性呕吐。

  [禁忌证]

  一切单寒、单热之吐利证不可使用。

  [类似方剂参考]

  (1)黄芩汤:此治热性泻利之方。

  (2)生姜泻心汤:此治寒热虚夹杂吐利之方。

  (3)黄连汤:此治寒热虚夹杂腹痛呕吐之方。

【历代用药经验择要】
1.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本汤主之。(172)
翰卿按:本方是黄芩汤的加减方。​“呕”​,包括吐证在内,属于寒性的证候,是下利的兼证。诊断要点可与黄芩汤共同体会。薛立斋用本方治胆腑发咳,呕水如胆汁者;王孟英治体虚伏热之霍乱,皆应具有寒、热、虚夹杂之证者也。
2.治伏气发温,内挟痰饮,痞满咳逆。(《张氏医通》)

少阳病

《伤寒论》少阳病篇条文仅10条,主要讲述了判定提纲、治则及治忌。其方证及有关病因病机论述,散在于太阳、阳明、少阴等篇以及《金匮要略》中。因此,要解读少阳病,不能只看《伤寒...

少阳病朗读
()

猜你喜欢

[原文]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绵裹)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桂枝一两 人参三两 芍药二两
()
可用于治疗皮肤发痒的皮肤病、荨麻疹,桂枝麻黄各半汤方(麻黄汤见后卷,冷风过敏、风疹、荨麻疹常用此方+蝉蜕连翘二花有特效;) 即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之,将息如桂枝汤法
()
黄芪桂枝茯苓细辛汤方(去上焦湿)[原文]黄芪三两 桂枝二两 茯苓三两 细辛一两
()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厚皮的皮肤病,湿疣;阴天肌肉酸痛;脂溢性皮炎、手脚角质层过厚;又名麻杏薏甘汤)
()
[原文]黄连一两半 黄芩三两 麦门冬二两 桔梗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用法]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方(宋本称肾著汤,治疗坐骨神经痛和尿频;治疗阴囊潮湿如牛鼻上汗;前列腺炎;女子带下淋漓不断,如坐水中;又名肾着汤、苓姜术甘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