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干呕而利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干呕而利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黄芩三两 甘草二两(炙) 芍药二两 半夏半升 生姜三两 大枣二十枚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

经方家讲条辩(胡希恕胡老为主)

胡希恕:
干呕而利者,本来黄芩汤治太阳少阳合并的下利,既有太阳病的发热、头疼,也有少阳病的口苦、咽干,它是治热利的。黄芩汤,就是黄芩、甘草、芍药、大枣四味药,叫黄芩汤。黄芩汤治下利,如果黄芩汤再同时干呕,加上半夏、生姜,​(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它是这么一个方剂。​“干呕而利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这个方子也是常用的,黄芩汤是个祛热的解热剂,在下利也常用这个方子(黄芩汤、黄芩加半夏生姜汤)​。芍药对下利是起作用的,所以古人说它是收敛药,也是从这儿看出来的,其实芍药它不是个收敛药,它是解热、解热治腹痛的。腹痛下利有热,可以用黄芩汤。同时又有呕,可以加半夏、生姜。
倪海厦:
这段是说病人已经有胃热,这个热就是指发炎,当胃发炎时津液 又不足,而病人又有下利的现象,这里是干呕、恶心但吐不出食物来 又兼有下利,这种下利多是属于热利,我们才会用到这个方子。为什 么要重用黄芩?因为黄芩能去胃热,生姜、甘草、红枣能够把肠的津液浦足,为什么用芍药与半夏?因为芍药能止腹痛,半夏能够利水。 我们肠胃科治症的用药里,我们常常会将干姜、生姜在一起并用,然后用甘草、红枣,然后用黄芩、黄连、半夏。你看病时如果病人恶心 很严重时,我们就加重半夏的剂量,因为半夏可以止恶心。如果没有恶心,我们就重用甘草,此时就变成甘草泻心汤了,大家使用这种思考模式来做处方加减,就不会错了。
连建伟:
上部见到干呕,即呕而无物,又见到下利,说明胃肠俱病。下利是热迫大肠所致的,所以用黄芩;热扰于胃,则干呕。这个病的重点是在大肠,以下利为主症,所以病人往往还有腹痛、舌苔黄。正因为是热利,所以用黄芩汤。黄芩汤是黄芩、芍药、甘草、大枣,而且重用黄芩清大肠热。黄芩有两种,“枯泻肺火,子清大肠”(《药性歌括四百味》)。一种称为“枯芩”,枯芩的中间有点空,主要能清肺热;而“子芩”,很结实,中间是不空的,主要是清大肠热。本方重用黄芩清大肠热,清热、祛湿、止利。仲景省略了症状,实际上有腹痛。因为热利有腹痛,所以用了芍药、甘草缓急止痛,大枣调和诸药。还有干呕,所以配伍了半夏、生姜。半夏、生姜就是小半夏汤.治疗胃气上逆的呕吐。本方实际上是黄芩汤加小半夏汤,治疗干呕而利。关键还是在利,兼有干呕,所以用黄芩汤加了半夏、生姜。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本篇是讲呕、吐、哕、下利这些病的病因病机和证治。所谓“呕”,是有物有声的,既有声音,又会吐出东西来,称为“呕”​。这个“呕”,是吐逆之...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