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漆散。汉。疟病脉证并治第四。[原文] 蜀漆(洗去腥) 云母(烧二日夜) 龙骨各等分 [用法] 上三味,杵为散,未发前以浆水和服半钱匕。
[原文]
蜀漆(洗去腥) 云母(烧二日夜) 龙骨各等分
[用法]
上三味,杵为散,未发前以浆水和服半钱匕。
【方解】
胡希恕注:蜀漆引吐逐饮,为截疟要药,伍以云母、龙骨,故治牡疟悸动不安者。
冯世纶解读:蜀漆,味辛,平。为常山的嫩枝叶,即常山苗。其功能为引吐除饮,为截疟要药。云母,《神农本草经》谓:“味甘,平。主身皮死肌,中风寒热,如在车船上,除邪气,安五脏,益子精,明目。”为补中镇静之药。龙骨,味甘,平。《神农本草经》谓主咳逆、小儿热气惊痫。《名医别录》谓:“疗心腹烦满……养精神,定魂魄,安五脏。”可知亦为补中镇静之药,故本方治里虚寒饮的牡疟胸腹动悸或烦惊者。
【讨论归经】本方证当属太阴病证。
【临证思辨】本方证的辨证要点:疟寒多热少者。本方与牡蛎汤、柴胡桂枝干姜汤都治牡疟、疟多寒或但寒不热,但三方主治功能各不相同,本方主在温里逐饮化痰;牡蛎汤主在解表化饮;而柴胡桂枝干姜汤主在和解半表半里而祛寒饮。可见疟病的治疗,因表现的病位不同而用不同的方药。
[相关条文]
疟病,多寒,或但寒不热者,此名牡疟,蜀漆散主之,柴胡桂姜汤亦主之。
本篇是专论疟病的,前面几篇都是把几个病合在一起,如痉湿喝,百合狐惑阴阳毒,一般是三种病、四种病合在一起。这里专论疟病,专论一个病,说明疟病古代就很多,流行广。 疟病最早...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本篇是专论疟病的,前面几篇都是把几个病合在一起,如痉湿喝,百合狐惑阴阳毒,一般是三种病、四种病合在一起。这里专论疟病,专论一个病,说明疟病古代就很多,流行广。 疟病最早
地黄知母黄连阿胶汤。汉。仲景之温病。地黄八两 知母四两 黄连三两 阿胶一两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三味,取三升,去滓,纳胶烊消,温服一升,日三服。
吴茱萸汤。汉。太阴病。吴茱萸汤方(可治胃下垂,肝寒所致;)[原文]吴茱萸一升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黄连石膏半夏甘草汤。。仲景之热病。[原文]黄连一两 石膏一斤碎(绵裹) 半夏半升(洗) 甘草三两 [用法]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桂枝去芍药汤。汉。太阳病。 桂枝去芍药汤方(即桂枝汤原方去芍药)治腹挛急的芍药,故治桂枝汤证腹不挛急而虚弱者
桂枝二麻黄一汤。汉。太阳病。桂枝二麻黄一汤方:桂枝(去皮)一两十七铢,一两六铢,麻黄(去节)十六铢,生姜(切)一两六铢,杏仁(去皮尖)十六个,甘草(炙)一两二铢,大枣五枚。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本云:桂枝汤二分,麻黄汤一分,合为二升,分再服。今合为一方,将息如前法。
四逆汤。汉。少阴病。四逆汤方(桂本中此方有一个是炮附子,其它几个是生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