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风摩散。汉。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大附子一枚(炮)盐等分上二味为散,沐了,以方寸匕,已摩疾上,令药力行。
连建伟:
头风摩散没有提到是治什么病的,实际上是治疗由于感受了风寒而引起的头痛,这种头痛往往比较严重,比较顽固,所以又叫“头风”。古书中曾提到华佗给曹操治头风病。本方用大附子一枚,散经络中的风寒,再加等量的盐,盐能够渗透络脉,帮助附子更好地起到活血止痛的作用。“上二味为散”,就是把两味药做成散剂;“沐了”,就是先把头洗干净;“以方寸匕,已摩疾上,令药力行”,取两克左右散剂摩在头痛部位,使之发挥祛风散寒止痛的作用。
我见过一篇报道,说一个病人只摩了三次,头风就治愈了,说明这个方剂是很有价值的。所以在《千金》、《外台》中都记载了这个方剂。并且头风摩散是外用的方剂,不会产生什么副作用,我们在临床上不妨一用。
倪海厦:
头风摩散,这个药专门是治疗偏头痛,头痛欲裂,然而一定要有 热症在头上面出现时才用,像眼赤红,同时头痛又痛的很厉害。这种状况之下我们用炮附子做粉跟盐合用,比如说你拿一茶匙的炮附子粉 剂,然后拿一茶匙的盐巴,两个等量将之混合在一起,然后加入水和 一和,直接涂在头痛的地方,这就是专门治疗强烈头痛的外敷药,这 头风摩散,就比较像张仲景的处方。张仲景很少用到石类的药,像紫石英就很少用到。张仲景一般最多只使用到赤石脂、禹粮石这类石药。 接下来我跟大家介绍三个方剂,大家可以补注在这里,或是做在 笔记里面,这第一个处方是从千金要方里面摘录出来的,这三个就比 较像经方了。
第一个,我们叫『千金三黄汤』千金三黄汤主症手足拘急,同时病人全身骨节痛,病人也会烦热,情绪烦躁。然后心乱恶痠寒怕冷,病人有这种症候,然后又终日不欲食,没有胃口。遇到这种情形的中风,大家就用千金三黄汤,千金三黄汤是麻黄黄耆黄芩,然后再加独活还有细辛。像这种心乱恶寒,寒很盛的时候,我们可以用细辛来壮里阳。有虚热在上焦时,治烦热,就用黄芩。黄耆作用在固表虚,麻黄用来发病人的肺阳,可以将病人全身骨节痛去掉,独活痠就是协助麻黄去发表汗,当麻黄遇到细辛时,细辛会把麻黄拉住。所以伤寒论少阴证时,我们使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病人吃了麻黄附子细辛汤反而不会流汗,只会让小便量增加,少阴证就得解了。麻黄遇到细辛,细辛从下面把麻黄拉下来,于是就不会发表汗发太多,这些药配合在一起药就很强。如果你说:「老师!我们平常都喜欢加甘草。」 一旦加甘草下去就不叫三黄汤了,所以不可以随便加甘草。我们在急救中风时,病家已经都这样危急,结果你还在那边缓攻,甘草就是缓攻,所以外面南派的中医,什么药都加有甘草,这会害死人的。
第二个方子是很有名治疗中风的处方,方名叫做『小续命汤』, 平常我们看到中风,十之八九都是在小续命汤上面做加减,小续命汤源出于外台秘要。这个处方里是麻黄桂枝并用,处方很大胆,这就很厉害了。平常中风如果我们会用到麻黄桂枝,一定是用在比较深度中风的病人才会用到麻黄桂枝。一般中风的人是不会用到麻黄桂枝的, 而这里会用到麻黄桂枝,一定是张仲景的原方才有可能,张仲景敢这 样用因为还有加别的药在里面,用到麻黄时耽心病人会汗发太多,所 以一定会用到杏仁。杏仁跟麻黄并用,前面就已经出现在麻黄汤里, 麻黄跟杏仁用等量,就是说如果开了麻黄三钱,杏仁就开三钱来配合 麻黄的量,这样就绝对不要担心肺的津液会被麻黄伤到,不要担心汗 流太多。桂枝跟炙甘草,都是健脾整胃,把虚寒的脾胃补起来。这个 时候如果我们加入当归川芎,只遇到病人血虚掉,就用当归来补血, 川芎是活血用的,川芎一下去,能够让我们补进去的血运送到全身四 肢关节上去,所以用川芎。平常得到中风的病人,多半兼有痰涎壅塞 的现象,积在胸腔里面的痰,会使胸腔里面太热,所以最后再加了石 膏,石膏在此是要去里热的。「老师,此处为什么不用涤痰的药?」 我告诉大家,因为病人已经虚了,所以不加。过去的金元四大家,就 是指金朝、元朝时期的名家。金元四大家所有的观念里面,谈到中风, 就是痰饮跟风火,就是风火相交,痰痈很多。所以他们开的药都是去 火祛痰的药,我们北派很不赞成这样子,因为我们临床上看的时候摸 到病人的脉都是气血两虚,我们在补气补血的同时,还需要把病人寒 与热一起排掉,因此一定会有去寒去热的药并用在同一处方里,所以 你们会看到石膏跟干姜在一起合并使用。所以炙甘草、干姜来温补中气,让他的肠胃的功能恢复起来,整个处方用起来,就是所谓的小续 命汤。 小续命汤的剂量该用多少呢,就要看病人有多重了。像比较强壮 的人,麻黄可以开到五钱以上,桂枝开八钱以上,遇到体型较瘦的, 麻黄可以开两钱,病人体格如果更小,麻黄用一钱,如此决定加减, 只要麻黄跟杏仁是等量在使用,就不会失津。在这个方子里面的炙甘草跟干姜是要去健中、健脾胃,所以甘草的量就会比较多,比如说甘 草五钱,干姜三钱。当归我们一般使用的时候是五钱的量,当归和川 芎我们可以等量使用。为什么等量使用?因为当归是补血的,川芎是活血的,它可以将当归带到全身四肢末梢去。你说:「老师,这个病 人的血实在太虚了,我想当归用到一两。」当然可以,大剂的可以用 一两,川芎也可以用到一两。石膏在这里用五钱就足够了,强壮的体 格用五钱,平常用三钱就可以了。如果病人有壮热出现的时候,石膏 就要加重。热的原因,就是阳往上走,阳往上走的症状,西医称为脑 充血。就是浮阳停在脑部上面,无法下来。这时我们使用降热的药, 就要靠石膏了。小续命汤证主要的症状跟刚刚千金三黄汤不一样,也 同样是有手足不仁,但是兼有口不能言,这就比较重了。然后不知痛 处,你问他哪里痛?病人连痛处都不晓得在哪,此时病人的神志有点 不清楚了。同时出现四肢拘急,全身绷紧不得转侧。需要翻转时,都 要靠家人帮忙翻转。很多中风病患躺在病床不能动,结果造成褥疮, 经久不愈。吃小续命汤的时候要注意一点,这个药吃下去以后,病人 要采坐姿,坐在那边,得汗则解。如果遇到说:「老师,他没汗啊?」 没汗就再吃,因为药没有到位,等到药到位了就会得汗,采坐姿,得 汗就会好,可以停药了,这是我们最常用的治疗中风的方子,我常常 在这个方子里面做加减,这个处方非常好用。临床上用这个处方几乎 都可以将十之八九以上中风的病人救回来。最后还有一个复方,就是 前面诸位学过的『术附汤』。白术、附子、生姜、甘草、大枣,这五 味药组成的术附汤。我们在使用的时候,病人一定要有风症,风虚头 眩,也是中风的现象,头昏,非常的昏眩,眼睛都不能张开,吃东西 都没有味道了。这时我们要靠生姜甘草大枣去健脾胃,我们靠白术附 子,白术去通利他的三焦去湿,靠附子来去寒,这就是术附汤证。用 汤剂的时候,我们用甘草或炙甘草都没有关系,病人有里虚的时候我 们用炙甘草是最好。所以以后大家遇到中风病患时,前面的侯氏黑散 你不需要使用,还是记住这三个方子更好用,尤其是小续命汤。小续 命汤内容真像出自于张仲景的手法,过去从汉朝到现在,麻黄桂枝一 起用在虚症上面,绝对是没人敢用,南派的看到麻桂如看到蛇蝎般,咸认为:「吃了会死掉。」当病进入脏后不借用麻桂是攻不出来的,像舌强不语,就表示病中脏了,进入人体很深的地方。这个时候要大剂 的药攻下去才会对病情有所帮助,病人虚掉时我们使用很强力的药在 里面,只要注意攻补兼施的药一起放在处方里面,就不会有问题,而 这个方子设计的非常的好,这个可能比你学别的还有用。
医案
头痛畏风
案一简侯曾用此方治一头痛畏风,由冬日出外,头不着帽,归家身冷而发作者。予以此方摩二三次即已。(武简侯:《经方应用》1980年抄本)
案二:侯恒太先生医案(《河南中医》1988年)王某,男,56岁。中风后偏瘫两年余,经治疗后肢体功能恢复,但左侧头皮经常麻木,曾用补气活血通络方无效,改为头风摩散外用:附子30克,青盐30克,共研极细末。嘱剪短头发,先用热水浴头或毛巾热敷局部,然后置药于手心在患部反复搓摩,5分钟后,局部肌肤有热辣疼痛感,继续搓摩少顷,辣痛感消失,仅感局部发热。共用3次,头皮麻木疼痛消失,未再发作。
评议(连建伟)
本方乃外治之方,只须将药散摩在头部疼痛部位。盖阳分不足者,头部猝受风寒侵犯而疼痛剧烈,古称“首风”、“头风”。因属风病范畴,故本方被收载在中风篇内。方中附子为补火散寒止痛之品,食盐有渗透络脉走血镇痛之效,摩于疾上,法捷而无他弊。又本方与《千金》卷十三头面风门之头风散方基本相同,可见本方确为治疗头风之有效方剂,今人武筒侯医案足以佐证。
本篇论述中风和历节两种疾病。历节实际上就是现代医学所说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为什么叫历节呢?因为这种病往往出现疼痛遍历全身关节的症状。古人认...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本篇论述中风和历节两种疾病。历节实际上就是现代医学所说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为什么叫历节呢?因为这种病往往出现疼痛遍历全身关节的症状。古人认
栝蒌茯苓汤方。汉。仲景之伤暑。栝蒌茯苓汤方(在胃与心脏之间的部分有水饮)
大黄香蒲汤。汉。仲景之温病。[原文]大黄四两 香蒲一两 黄连三两 地黄半斤 牡丹皮六两 [用法]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二升,日三服。
调胃承气汤。汉。阳明病。便秘+栀子;可做丸剂治牙龈肿痛调胃承气汤方[原文]甘草二两(炙) 芒硝半斤 大黄四两(酒洗) [用法]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温顿服之。
柴胡桂枝汤。汉。少阳病。柴胡桂枝汤方(乳腺小叶增生;乳癌+牡蛎;)[原文]桂枝一两半 芍药一两半 甘草一两(炙) 柴胡四两 半夏二合半 人参一两半 黄芩一两半 生姜一两半 大枣六枚(擘)
黄芪桂枝茯苓细辛汤。。仲景之湿病。黄芪桂枝茯苓细辛汤方(去上焦湿)[原文]黄芪三两 桂枝二两 茯苓三两 细辛一两
桂枝附子汤。。仲景之湿病。桂枝附子汤方(风湿关节炎;有表证+湿) [原文]桂枝四两(去皮) 附子二枚(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