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大黄䗪虫丸

大黄䗪虫丸朗读
大黄䗪虫丸方(肌肤甲错,干血劳,小腿胫骨外侧像鱼鳞一样掉皮。䗪虫即土鳖虫) [原文] 大黄十两 黄芩二两 甘草三两 桃仁一升 杏仁一升 芍药四两 地黄十两 干漆一两 虻虫一升 水蛭百枚 蛴螬一升 䗪虫半升 [用法] 上十二味,末之,炼蜜和丸,如小豆大,酒饮服五丸,日三服。

大黄䗪虫丸原文

大黄䗪虫丸方(肌肤甲错,干血劳,小腿胫骨外侧像鱼鳞一样掉皮。䗪虫即土鳖虫)

[原文]

大黄十两 黄芩二两 甘草三两 桃仁一升 杏仁一升 芍药四两 地黄十两 干漆一两 虻虫一升 水蛭百枚 蛴螬一升 䗪虫半升

[用法]

上十二味,末之,炼蜜和丸,如小豆大,酒饮服五丸,日三服。

【方证指要]
以有干血证状,蒸热,腹坚痛,苦满为主证,兼见肌肤皮起,枯瘦,皮黑黯,或发咳嗽,如虚劳状等。其脉多见数或沉。
【凭证用方]症瘕,血块,产后血肿,血塞,血栓,水肿,精神病,脱疽,瘰疬,小儿癖痕,按之腹坚痛者。​《要诀》此方,于结核性腹膜炎、结膜及角膜干燥症、夜盲证多有应用之机会。​《古方临床运用》此方可随证用于内脏肿瘤,子宫筋肿及肉肿,癌肿初起,月经闭止,慢性久病而呈恶液质时,视网膜病等。
[诸家经验]
和田久氏云:本方似小建中汤证,而虚羸甚,肌肤干,腹满,挛急,按之坚痛者,为干血,大黄廑虫丸证。
小川故氏曰:神仙病(不食病),世上无治法,有福田某者,曾遇此病,考究颇久,遂知为瘀血,与以大黄廑虫丸,大得其效。后每遇此病,必以此治之。
尾台氏云:治妇人经行不利,渐为心腹胀满,烦热,咳嗽,面色煤黄,肌肤干皮细起,状如麸片,目中县暗,或赤涩羞明怕日者。又,治小儿疳眼生云翳,睑烂羞明,不能视物,并治雀目。
日人起废丸云:治陈久瘀血甚效,用干漆、桃仁、反鼻霜各1.0,大黄2.0。第二起废丸,去大黄,改地黄各1.5均以蜂蜜及米糊为丸,一日三四分服。
经方六经类方证:本方证的辨证要点:虚劳证见面目黯黑、瘀斑、肌肤甲错者。

  【典型医案]​

  《方舆》:余按腹满二字,是诊干血劳之第一义。曾有一妇人,年十七八,寒热尪羸,时时盗汗,一身倦息,劳状稍具,然惟脉不细数,而腹满太盛。余谓妇曰:是干血劳也,然大肉未脱,元气未败,亟宜服大黄廑虫丸。妇信余言,即欲用之,但囊中无此丸,使服四物鳖甲汤(虎杖、鳖甲、桃仁、大黄)加芒硝,不月而愈。

  《集思医案》:冯丽甫孝廉之妹也。小产后,月事因而不调,乍多乍少,每月事末,少腹热痛,有火疮,咳逆痰多,潮热汗出,胃口日减,肌肉消瘦,服滋阴药未效。间有知医者,用甘温之药则辛苦异常。庚寅六月,延予诊视,予甚疑之。以起痰多,可受甘温药耶?后察其肌肤甲错,断为干血痨。因其病久,未敢用大黄廑虫丸。借用温经汤加干地黄,守服数剂,旋下血如黑漆,潮热汗出诸症退去,继用羌辛味甘术等甘温之药,数十服收功。

  干血痨

  例1

  陈女,年17岁,患干血痨。经停逾年,潮热,盗汗,咳逆,不安寝,皮肉消脱,肌肤甲错,腹皮急,唇舌过赤,津少,自医无效,住医院亦无效。抬至我处,困憋不能下轿,因就轿边诊视。脉躁急不宁,虚弦虚数。予日:脉数、身热、不寝,为痨病大忌。今三者俱全,又加肉脱皮瘪,几如风消,精华消磨殆尽,殊难着手。渠乃为敷陈古今治劳方治,略以《金匮》以虚劳与血痹合为一篇颇有深意。仲景主小建中汤阴阳形气俱不足者调以甘药,唐·孙氏又从小建中悟出复脉汤,仲景用刚中之柔,孙氏用柔中之刚,功力悉敌。究之死血不去,好血无由营周;干血不除,新血无由灌溉。观大黄䗪虫丸多攻破逐瘀之品,自注缓中补虚,主虚劳百不足。乃拟方:白芍18克当归12克生地12克鳖甲15克白薇9克紫菀9克百部9克甘草3克大黄成虫丸10粒。煎剂分2次服,丸药分2次用药汁吞下。10日后复诊:咳逆略缓,潮热盗汗渐减,原方去紫菀、百部加藏红花、琥珀末各2.4克,丸药米酒下。又10日复诊:腹皮急日渐觉舒,潮热盗汗止,能安寐,食思渐佳,改用复脉汤嘱守服久服。越3月,予在高笋塘闲步,在某药店门首见一女,酷似陈女,询之果然,系在渠家作客,已面有色泽,体态丰腴,不似以前居羸。虚劳素称难治,然亦有短期治愈者。(中医研究院学术秘书处整理:《冉雪峰医案》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版1959年)

  例2

  余xx,32岁。经停3年,体形消瘦,小腹胀痛,脐下摸到一块,按之触痛。近半年午后微热,至傍晚热升高,面色黯滞,肌肤粗糙,舌质黯红,舌缘青紫干燥,食欲日益减退,至晚口渴,脉细小数,间有不匀,病属干血之候,宜逐瘀生新,缓中补虚,投以大黄盛虫丸改汤剂加减,服5剂。药后小腹刺痛,口渴见甚,舌绛,恐真阴亏损,守原方加麦冬、玄参、石斛,再服3剂,病有转机,后续服原方10剂,患者阴道下少量血液,口渴减轻,热消,舌上见薄白苔,改投桂枝茯苓丸合四物汤7剂,经水已至,色紫量少。嗣后予以补养气血之品,调理半年,身体逐渐恢复,月经正常。(吴国栋医案,录自中华全国中医学会浙江分会等:《医林荟萃·第四辑》1981年5月内部资料)

  胁痛(早期肝硬化)

  张xx,男性,49岁,机关干部。1968年秋出现肝区疼痛不适,食欲减退,疲乏消瘦。1970年1月突发高热,体温达40℃,昏迷24小时,伴有呕吐、抽搐等症状,经驻京某医院诊断肝昏迷,抢救后转入某院住院治疗。入院检查:肝肋下4.5厘米,血压110/56mmHg(14.66/7.47KPa),黄疸指数14单位,谷丙转氨酶220单位。经治疗症状缓解出院。

  1个月后,又因高热、昏迷、肝区疼痛、恶心、腹泻入院治疗。此后即常常反复发作,屡经中西医药治疗无效。于1972年发现脾肿大,体有肝臭味,肝区疼痛,经某医院确诊为早期肝硬变。于1972年10月来诊:脉大数有涩象,面黧黑,舌边尖红有瘀斑,目黄,胁痛。肝炎虽然多数由湿热为患,但日久失治可以有多种转归,或肝肾阴虚,或脾虚肝乘,或阴损及阳,或气阴两虚。当求其本以治,不可概用清利湿热之剂。此例病久入络,结合舌瘀、面黧黑、胁痛、肝硬、脉有涩象等,诊为血瘀气滞而肝硬。处以大黄廑虫丸日2丸,早晚各服 1丸,并用《冷庐医话》化瘀汤,日1剂。药后体力渐增,疼痛渐减,药病相符,遂以此法进退消息,计服䗪虫丸240丸、化瘀汤180剂,其间间服柴芍六君子汤加当归、瓦楞、橘叶,1年后肝脾已不能扪及,肝功化验正常,面华神旺,恶心呕吐消失,纳佳食增,胁肋·98·疼痛基本消失,至1974年4月基本痊愈,恢复工作。(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岳美中医话集》中医古籍出版社第2版1984年11月)

  内分泌引起的色素沉着

  武某,男,24岁,1961年4月6日初诊。1960年7月确诊为慢性肝炎,经服中西药治疗效果不明显。现仍肝脾肿大,两胁痛闷,左侧尤甚,倦怠乏力,四肢皮肤甲错,色紫暗黑,自述每日脱皮一层,视之如蛇皮状,二便如常,苔白,舌有瘀斑,脉弦细。证属虚劳夹瘀,辨六经为少阳阳明夹瘀,辨方证为四逆散合桂枝茯苓加加丹参、王不留行、茵陈证,兼服大黄䗪虫丸:柴胡12克,白芍12克,枳实10克,炙甘草6克,桂枝10克,茯苓12克,牡丹皮10克,桃仁10克,茵陈15克,丹参20克,王不留行10克。大黄䗪虫丸每早一丸。结果:上药加减服用约3个月,6月28日来诊,胁痛已,肌肤甲错消失,继用丸药调理巩固。胡希恕医案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本篇讲了血痹、虚劳两个病。汉《易纬通卦验》中就有“太阳脉虚,多病血痹”一句。所谓“太阳”,指的是足太阳膀胱经。太阳主表,“太阳...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朗读
()

猜你喜欢

白术茯苓厚朴汤方(脾脏有湿,腹部胀满)[原文]白术三两 茯苓四两 厚朴二两 (炙去皮)
()
早上起来手脚肿的晨僵现象,上焦湿疹,手脚头部等处皮肤下有小米粒样透明颗粒;肾脏寒湿,小便不利;看见水就发作的癫痫 五苓散方(呕吐不止;小儿吐奶;口渴而小便不利;)[原文]   猪苓十八铢(去皮) 白术十八铢 泽泻一两六铢 茯苓十八铢 桂枝半两(去皮)
()
小柴胡汤方(肝炎、淋巴肿块、结节、乳癌、伤科均可用它加减,女子经期感冒;女子经期感冒一律用小柴胡汤;可用来治疗脑部积水,要用生半夏;恶心反胃,反复发烧;呕吐又发烧;感冒刚好又发烧,感冒反复发烧;产后抑郁症基础方;乳房肿块+牡蛎)
()
枳实厚朴白术甘草汤方(肚子胀吃不下饭可用此方) 枳实四枚(炙) 厚朴二两 (炙去皮) 白术三两 甘草一两(炙)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
桂枝龙骨牡蛎汤方(儿童尿床+桑螵蛸;遗精+炮附子;盗汗,手淫严重不能自控;青年脱发、鬼剃头(斑秃))
()
桂枝加附子汤方(发汗太过淋沥不止时用来止汗)   [原文]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用法]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将息如桂枝汤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