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茯苓杏仁甘草汤

茯苓杏仁甘草汤朗读
茯苓杏仁甘草汤方(心脏有积水,积水在心包膜里,隐隐作痛;胸闷且平躺加剧不口渴)

茯苓杏仁甘草汤原文

茯苓杏仁甘草汤方(心脏有积水,积水在心包膜里,隐隐作痛;胸闷且平躺加剧不口渴)

[原文]

茯苓二两 杏仁五十个 甘草一两(炙)

[用法]

上三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不差更服。
【方解】
胡希恕注:茯苓杏仁甘草汤方中,茯苓利尿逐饮,杏仁配合麻黄之类表药可解在表之水气,配合茯苓之类利水药,亦可祛在里之水,少加甘草可缓其急迫。
【方证指要】
以短气息迫、心悸为主证,气塞为客证,兼见小便不利等。脉多见沉微。
[凭证用方】心脏性喘息,及呼吸困难等。
【诸家经验]
​《腹证奇览》胸中滞满,扑通扑通跳动,呼吸急迫,甚者如登山径,喘息摇肩,或胸痛者,为此汤证。
​《医鉴》云:心下悸者,大率属痫与饮。此方中加龙骨、牡蛎,绝妙。此方又可治不寐之证。凡用酸枣仁汤或归脾汤不愈者,用此方屡奏奇效。​
《皇汉医学》求真氏谓,此方证有胸背痛者,绞心证也。喘息咳唾者,心脏性喘息也。短气,气塞者,心脏性呼吸困难也。依余之经验,本方证以老人为最多。又,酒客最多此病,以此汤,有大效。
《医心方》治胸中痞塞,短气,愊愊(填塞之意)者,或腹急痛方,于本方加生姜、半夏(与小半夏汤方)。若气不下,加大黄、槟榔,取利微差。
《外台》引《千金》名茯苓汤。​《外台》引《千金》凡有瘀血者,其人喜忘,不欲闻人声,胸中气塞,短气,用本方。张石顽云:杏仁,专散中气塞,兼行气中血滞,熬黑,则能破血。甘草,以和寒热之邪。茯苓,以治心下结气,不使正气耗散也。又引《录验》疗气忽发满,胸急,本方去甘草,加橘皮。
冯世纶《经方六经类方证》:本方证当属太阴病证。本方证的辨证要点:短气胸闷、小便不利者。

[相关条文]

【15.23】胸痹,胸中气塞,或短气者,此胸中有水气也,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皮枳实生姜汤亦主之。

【汉方应用】胸中气塞、呼吸欲断者属下列诸症:支气管哮喘,跌打损伤,胁间神经痛。

  【典型医案]​

  《成绩录》:一男子,短气,息迫,喘而不得卧,面色青,胸中悸,脉沉微,先生与茯苓杏仁甘草汤使服之三帖,小便快利,诸症痊愈。

  陈津生医案:富某,女,五十六岁,干部。1985年4月5 日就诊,证见:心动悸,脉结代。心电图:频发室性早搏。经中西药(中药如炙甘草汤等,西药如氯化钾、乙铵碘肤酮等)治疗不效。伴胸闷、短气、窒塞、脘闷、纳呆、恶心呕吐,一日之中大半倚卧床榻,动之稍剧即短气心悸不已。观其体丰、面白、舌略胖、舌苔白润。拟茯苓杏仁甘草汤加味:茯苓30克,杏仁10克,炙甘草10克,枳壳10克,水煎剂,日一剂。一剂入咽,短气窒塞大减,三剂毕,早搏消失,脉缓均齐,纳增,追访三年未复发。

  喘

  一男子短气息迫,喘而不得卧,面色青,胸中悸,脉沉微。先生以茯苓杏仁甘草汤使服之。3剂,小便快利,诸证全愈。(吉益南涯医案,录自汤本求真:《皇汉医学》上海中华书局民国18年9月)

  胸痹轻症,仅有胸中气塞、短气,属于饮邪为患。魏荔形云:“此症乃邪实而正不甚虚,阳微而阴不甚盛。​”若饮邪渍肺,以短气偏重者,可以茯苓杏仁甘草汤化饮降气。方中重用茯苓甘淡化饮,​《本经》谓其“主胸胁逆气”​,故为君药;臣以杏仁,降气行痰;使以甘草,调和诸药。俾饮去气降,诸证自除。仲景云:“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案中患者短气息迫,喘而不得卧,乃饮停胸膈,故服茯苓杏仁甘草汤,使小便快利而愈。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胸痹就是胸疼,痹就是疼,痹痛,比如关节风寒湿痹,都说的是疼。胸疼拿现在的病名包括很多了,像胸膜炎、肋骨神经疼都属于这一类。(胸痹也可能与心脏有关)​。  有时候心脏疼,古...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朗读
()

猜你喜欢

栝蒌茯苓汤方(在胃与心脏之间的部分有水饮)
()
[原文]大黄四两 香蒲一两 黄连三两 地黄半斤 牡丹皮六两 [用法]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二升,日三服。
()
[原文]栀子十六枚(擘) 黄芩三两 半夏半斤 甘草二两 [用法]上四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取二升半,去滓,纳三味,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
白术茯苓厚朴汤方(脾脏有湿,腹部胀满)[原文]白术三两 茯苓四两 厚朴二两 (炙去皮)
()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苓芍术甘汤;湿气重的人感冒可用此方,苓芍术甘汤) [原文]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茯苓三两 白术三两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方(宋本称肾著汤,治疗坐骨神经痛和尿频;治疗阴囊潮湿如牛鼻上汗;前列腺炎;女子带下淋漓不断,如坐水中;又名肾着汤、苓姜术甘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