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贝母

贝母朗读
川贝母(《神农本草经》)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川贝母Fritillaria cirrhosa D.Don、暗紫贝母 F.unibracteata Hsiao et K.C.Hsia、甘肃贝母F.przewalskii Maxim.、梭砂贝母F.delavayi Franch.、太白贝母 F.taipaiensis P.Y.Li或瓦布贝母 F.unibracteata Hsiao et K.C.Hsia var.wabuensis(S.Y.Tang et S.C.Yue)Z.D.Liu,S.Wang et S.C.Chen的鳞茎。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松贝”​、​“青贝”​、​“炉贝”和“栽培品”​。主产于四川、云南、甘肃等地。野生或栽培。夏、秋二季或积雪融化后采挖,除去须根、粗皮及泥沙,晒干或低温干燥。药材性状:气微,味微苦。以质硬而脆、断面白色、富粉性者为佳。

贝母详情

川贝母的命名缘由,​《本草经集注》认为“形似聚贝子,故名贝母。​”为四川的道地药材,因地而名川贝母。别名有空草(《神农本草经》),苦花、苦菜、勤母(《名医别录》)等。在本草专著中,本品首见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谓其“伤寒烦热,淋沥邪气,疝瘕,喉痹,乳难,金疮,风痉。​”上述清热、散结有关的主治及功用大多朴实有验。​《名医别录》谓其“疗腹中结实,心下满,洗洗恶风寒,目眩项直,咳嗽上气,止烦热渴,出汗,安五脏,利骨髓。​”最早记载了与止咳有关的主治及功用。​《药性论》和《日华子本草》注重其化痰有关的主治及功用,​《药性论》认为:“主项下瘤瘿疾。​”​《日华子本草》指出:“消痰,润心肺。末和沙糖丸含,止嗽。​”​《本草汇言》载:“开郁、下气、化痰之药也。润肺消痰,止咳定喘,则虚劳火结之证,贝母专司。​”言其润肺之功。​《常用中药临证指要》谓其:“有清热化痰止咳,清热散结的功效”​。现代对本品效用的认识,除“清热”​、​“散结”​、​“止咳”​、​“化痰”及“润肺”外,受《神农本草经》治淋沥的启发,在治疗淋证方面又有发展;对其药性阐释、奏效机制、炮制意义及使用注意等方面也有较为深入的研究。
【性能】
苦、甘,微寒。归肺、心经。
【功效】
清热润肺,化痰止咳,散结消痈。
【用法用量】
3~10g;研末服1~2g;或入丸、散剂。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
【使用注意】
本品不宜与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附子同用。本品苦寒清热,脾胃虚寒者慎用;甘寒质润者,湿痰证不宜用。

浙贝母(《本草正》)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浙贝母 Fritillaria thunbergii Miq.的鳞茎。主产于浙江、江苏、安徽等地。多为栽培。初夏植株枯萎时采挖,洗净,大小分开,大者除去芯芽,习称“大贝(元宝贝)”;小者不去芯芽,习称“珠贝”​。除去芯芽,趁鲜切成厚片,习称“浙贝片”​。药材性状:气微,味微苦。以质硬而脆、断面白色至黄白色、富粉性者为佳。

浙贝母的命名缘由古本草未明言,因主产于浙江,故习称浙贝母。原产于浙江象山县,故又称象贝。别名有土贝母(《本草正》),象贝(《经验广集》)等。在本草专著中,本品首见于《本草正》​,列为山草部,谓其“肺痈肺萎,咳喘,吐血,衄血,最降痰气,善开郁结,止疼痛,消胀满,清肝火,明耳目,除时气烦热,黄疸淋闭,便血溺血;解热毒,杀诸虫及疗喉痹,瘰疬、乳痈发背,一切痈疡肿毒,湿热恶疮,痔漏,金疮出血,火疮疼,较之川贝母,清降之功,不啻数倍。​”​《本草从新》谓其:“去时感风痰。​”​《本经逢原》载:“浙产者治疝瘕,喉痹,乳难,金疮,风痉,一切痈疡。​”​《本草纲目拾遗》云:“能化坚痰。​”上述清肺、化痰、止咳、消痈有关的主治及功用大多朴实有验。​《山东中草药手册》载:“清肺化痰,制酸,解毒。​”现在功效研究更深入,应用亦更加广泛。
【性能】
苦、甘,微寒。归肺、心经。
【功效】
清热化痰止咳,解毒散结消痈。
【用法用量】
5~10g。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
【使用注意】
本品不宜与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附子同用。本品苦寒清热,脾胃虚寒者不宜用。

倪海厦讲贝母

  【川贝母应用】

  一、咳 嗽

  本品苦寒入肺经能清肺化痰,又味甘质润能润肺止咳,尤宜于内伤久咳、燥痰、热痰之证。1.阴虚劳嗽本品润肺止咳,长于治肺阴虚或肺肾阴虚久咳,宜配伍养阴润肺药,使阴液充足,肺肾得养,诸证自能随之而愈。如《医方集解》百合固金汤中川贝母标本两治,其润肺和止咳功效皆得以充分发挥。

  2.肺热燥咳

  本品既能清肺热,又能润肺燥,长于治肺热燥咳、干咳少痰,宜配伍清热润肺止咳药,如《验方新编》二母汤和《医学心悟》贝母瓜蒌散。如临床报道桔贝止咳祛痰片(桔梗、川贝母、远志等)治疗痰热阻肺引起的咳嗽、痰多、咳痰不爽、胸满气短、咽干喉痒、咽痛喑哑等(症状类似于西医的急、慢性支气管炎)[西北药学杂志,2006,21(1):16]。

  3.风热咳嗽是由风热犯肺引起的咳嗽,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不利,痰黄黏稠,口干口渴,舌红苔黄。亦可选用本品配伍疏散风热药,如《圣济总录》贝母汤。如临床报道复方川贝合剂(川贝母、炙桑皮、百部、连翘、炒杏仁、桔梗、炒葶苈子、炒莱菔子、清半夏、黄芩、枳壳、蝉衣)治疗小儿咳嗽(感冒后引起的慢性刺激性干咳)93例,疗效明显[药学实践杂志,1998,16(4):208]。

  二、瘰疬、瘿瘤、痰核

  本品苦寒能清热化痰、解郁散结,长于治因肝肾阴虚,虚火灼津为痰,痰火郁结而成瘰疬、瘿瘤、痰核,宜配伍滋阴降火、软坚散结药,如《医学心悟》消瘰丸。

  三、乳痈、肺痈

  本品散结消肿,单味药亦有用之。可用于治疮疡,长于治乳痈和肺痈,单用为末,亦可配伍清热解毒药,如《医级》贝母栝蒌散治肺痈。如临床报道芍药泽冬贝母汤(白芍、泽泻、茯苓、川贝母)加减治疗乳痈患者90例,取得了满意疗效[新中医,2002,34 (10):48]。

  一、关于川贝母本草考证的讨论

  《神农本草经》始载之贝母,并未明确分立百合科贝母属川贝母、浙贝母及葫芦科贝母属土贝母专条。从功效上看,​《神农本草经》所载贝母功效更类似于今葫芦科贝母属土贝母。​《名医别录》可能是记载百合科贝母属植物入药的最早文献。至唐、宋时期,百合科贝母属植物才成为主流的药用贝母。唐以前本草所载的贝母不能等同于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川贝母或浙贝母,故《伤寒论》所言贝母不应简单以今药川贝母套用古方。​《本草原始》将贝母分为两类,​《本草汇言》始有“川贝为妙”之说,川贝母之名首见于《本草正义》​。川贝母明代末期本草中有所收载,尽管出现相对较晚,但诸多医药学家认为川贝母止咳化痰的功效在诸多贝母中为优。

  二、关于川贝母“治淋沥”的讨论

  《神农本草经》提出川贝母能“治淋沥”​,后世本草对此亦有认可,如《本草经疏》云:“淋沥者,小肠有热也,心与小肠为表里,清心家之烦热,则小肠之热亦解矣。​”该项应用古已有之,​《金匮要略》当归贝母苦参丸,治“妊娠,小便难,饮食如故。​”据近年临床报道,在辨证处方中加入川贝母,治疗以小便不利、淋沥涩痛为主症的尿路感染、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炎共29例,皆取得明显效果[中医杂志,2004,45 (6):412]。本品清心热,散郁结,清心导赤,长于治淋证。本品不仅有很好的清心火作用,而且还有很好的清肺热的作用,肺为水之上源,肺气通调则膀胱自利。

  三、关于川贝母“反乌头”的讨论

  贝母反乌头属配伍禁忌“十八反”的内容之一,如何对待和解决处方中贝母与乌头类药物配伍问题的认识尚不能完全统一。​《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载川贝母使用注意,明确提出不宜与乌头类药物同用;临床有川贝母与川乌、草乌共同煎服后产生中毒反应之病例的报道[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91,7(3):43]。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单用附子、贝母对大鼠心脏、肝脏和肾脏均有显著的毒性;附子与贝母配伍用药后对大鼠心、肝、肾脏毒性较单用组明显提高[时珍国医国药,2010,21(7):1803]。但临床上有医家用川贝母配伍川乌,治疗而属阳虚寒凝、痰湿所致的呼吸和心血管系统等疾病,收到满意疗效[上海中医药杂志,1983,(11):39]。附子与川贝母同用,尽管临证时可能出现一些不良反应,但其原因并不在是否这些药同时配伍使用,而主要在附子本身[甘肃中医,1998,11(1):45]。对于川贝母“反乌头”​,有待专家学者进一步深入研究。

  临床新用

  1.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以自拟黄芩贝母瓜蒌汤(黄芩、瓜蒌、射干、地龙、鱼腥草、金银花、桔梗各10g,川贝母9g),每日1剂,热水冲服,每日3次,7天为1个疗程,连服2~3个疗程。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60例,经疗效观察,收效较好[中国社区医师,2008,24(3):41]。

  2.治疗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

  以贝母瓜蒌散加减(贝母、瓜蒌皮各4g,天花粉、桔梗各5g,茯苓7g,橘红3g),每日1剂,水煎150ml,分3次口服。1周后统计疗效。治疗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64例,显效33例,有效2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9%[河北中医,2004,26(1):51]。

  3.治疗肝硬化腹水

  川贝母、制甘遂(醋炒要连珠者)各15g,共为细末。清晨空腹时用大枣20枚煎汤送服,每周2~3次。腹水消失后,服用补中益气丸。有上消化道出血、心脏病、身体虚弱及高热者勿用[中医杂志,2004,45(6):410]。4.治疗脂肪肝以自拟山楂贝母汤(山楂、贝母各30g,泽泻、瓜蒌皮各20g,茵陈、虎杖各10g),每日1剂,水煎服,30天为1个疗程,连用3个疗程。治疗脂肪肝40例,取得满意的近期疗效[湖北中医杂志,2008,30(9):21]。

  【浙贝母应用】

  一、咳 嗽

  本品功似川贝母而苦泄之力更甚,苦寒入肺经能清肺,又能化痰,外感风热、燥热以及痰热均可使用。1.风热咳嗽本品清肺止咳,可用于治风热咳嗽,宜配伍发散风热药,以奏疏散风热、止咳化痰之效,如《温病条辨》桑杏汤。

  2.痰火咳嗽

  本品为清化痰热之要药,长于治痰火咳嗽,宜配伍清热化痰、润肺止咳药,如《医学心悟》贝母瓜蒌散。二、瘰疬,疮毒本品苦寒能清热化痰、开郁散结,长于治痰火郁结而成瘰疬、瘿瘤、痰核,宜配伍滋阴降火、软坚散结药,如《医学心悟》消瘰丸。

  三、肺痈,乳痈

  本品散结消肿,单味药亦有用之。可用于治疮疡,长于治肺痈和乳痈,可配伍清热解毒药。

  一、关于浙贝母本草考证的讨论

  贝母混用现象十分严重,直至《本草汇言》才明确提出“川贝、土贝,两者宜分别用”​,​“土贝”当属“浙贝”​。川贝母、浙贝母开始以产地冠名加以划分开来。​《本草述》首次出现“浙贝母”之名,​《本经逢原》​、​《本草从新》亦明确提出贝母有“川贝、象贝”之分。​《本草纲目拾遗》转引《百草镜》的记载,指出川贝母与浙贝母功用的区别,​“浙贝(土贝),今名象贝,……象贝苦寒解毒,利痰开宣肺气,凡肺家挟风火有痰者宜此,川贝味甘而补肺矣,治风火痰嗽以象贝为主,若虚寒咳嗽以川贝为宜。​”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开始将川贝母和浙贝母作为两味药分别使用。至清代,诸家对川贝母、浙贝母的区别应用更加明确。

  二、关于浙贝母与川贝母、土贝母功用区别的讨论

  川贝母和浙贝母为百合科多年生之草本植物,入药为其鳞茎;土贝母则为葫芦科植物假贝母之块茎。川贝母偏于甘寒,以润肺化痰为主,宜治肺阴虚久咳痰少者;浙贝母苦寒,清热之力为优,偏于清肺化痰、开郁散结,宜治外感风热所致的痰黄咳嗽,或痰火郁结所致的瘰疬痈肿。土贝母性味苦凉,解毒之效为著,长于治痰核、瘰疬等因痰所致诸疾,痈疽肿毒初起未溃者宜用土贝母。

  临床新用

  1.治疗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

  以贝母瓜蒌散(浙贝母、瓜蒌皮各4g,天花粉、桔梗各5g,茯苓7g,橘红3g)为主方,每天1剂,水煎服,治疗1周为1个疗程。辨证施治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64例,取得明显疗效[新中医,2004,36(1):64]。

  2.治疗乳腺小叶增生

  以浙贝母为主,浙贝母15g,麦芽、柴胡、赤芍、牡丹皮、蒲公英、青皮各12g,郁金10g,甘草3g。用治乳腺小叶增生数十例,颇有疗效[中医杂志,2004,45(7):492]。3.治疗冻疮取浙贝母、冰片各研成粉末,按9∶1的比例混合均匀,加适量温开水调成糊状,敷于患处,用消毒纱布固定,每24小时更换,一般2~4次可痊愈[中医杂志,2004,45(7):491]。

  4.治疗不育

  以自拟液化汤基础上加用浙贝母治疗60例因精液不液化而导致的不育患者,治疗效果优于单用自拟液化汤[中医杂志,2004,45(6): 412]。

贝母相关的方剂

  • 仙方活命饮方

    猜你喜欢

    38【本经原文】味甘寒,主风寒湿痹,乳难消水,养五脏,益气力,肥健,久服耳目聪明,不饥延年,轻身,面生光,能行水上。其叶如车前草,味亦相似。
    ()
    ()
    第20是猪胆、猪肤,猪胆汁味苦性寒没有毒,主要主清心明目,凉肝胆,那老师那猪胆汁真拿起来喝啊
    ()
    ()
    210枳实 本经原文z】味苦,寒,无毒。治大风在皮肤中,如麻豆苦痒,除寒热结,止利,长肌肉,利五脏,益气轻身。生川泽。
    ()
    12禹余粮【本经原文】味甘寒,主咳逆寒热烦满,痢赤白,血闭,症瘕大热,炼饵服之不饥轻身延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