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建中汤
方证:见《伤寒论》100 条“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予小建中汤。”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篇载:“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桂枝三两(去皮)(10 g),芍药六两(20 g),甘草三两(10 g),大枣十二枚,生姜三两(10 g),胶饴一升(30 g)。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纳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
我的用法:1 副药煎 2 次,煎好后倒入碗中,加 1 勺饴糖,温服之,不要将胶饴加入药中微火再煎。
方解:《伤寒论》100 条论五行相克,少阳荣血不足,留滞不畅,则“阳脉涩,阴脉弦”,出现肝强脾虚,若服小建中汤“腹中急痛”不解,当先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少阳之气转,再服小建中汤。《杂病论》所论虚劳不在此例。一方二治,治伤寒又治虚劳。建中就是健强脾胃,方用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用饴糖为君补中益气,重用芍药配桂枝温中止痛,甘草甘平缓急,桂枝、大枣辛甘化合为阳,健脾胃而通营卫,以止腹中急痛。合方功用为温中补虚、缓中止痛。
宋孝志指出,胶饴早在春秋时代就已用于治病,仲景小建中汤若无胶饴,则失其主,疗效就大打折扣。清代医家汪讱庵也谈道:“饴糖为君……今人用小建中者绝无用饴糖,失仲景遗意。”
我在 1959 年便开始用小建中汤治虚寒性胃脘痛、胃溃疡、胃糜烂、萎缩性胃炎等,很多病例治好后,50 多年未再犯。
2003 年用小建中汤治愈甲醛中毒引起的虚劳(“白血病”)病患,患者胃糜烂,不能进食用过化肥的大米白面,周身肌肉痛,夜不能寐,夏天还穿棉衣,盖厚被才能取暖。
50 多年来我曾用该方治疗上千例虚寒性胃脘痛(胃小弯螺杆菌感染),疗效特别满意。就此我认为,小建中汤是健脾的第一方。
小建中汤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可治疗一般的脾胃虚寒证,它还治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四肢酸痛,手足烦热等。我常用该方治疗大病后期,周身烦痛,夜间不寐,周身肌肉痛,以及中风之虚证。徐广文大夫说:“小建中汤能健胃以旺气血生化之源,化精气以充髓,通脉络以祛瘀血痹阻,调荣卫以调节内外上下左右之气血阴阳。”中风 1 个多月,患者无肝阳上亢、阴虚火旺,只有中虚、手足烦热、咽干口燥,此不属热证,需小建中汤甘温除热。
凡大病拖延到胃气将竭之时,用小建中汤可以起死回生。“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多例垂危病人,厌食,什么都咽不下去,只有用小建中汤,才能逆流挽舟,转危为安。周慎斋老先生说:“诸病不愈,寻到脾胃而愈者甚多”,这是一句上工之言。
至于小建中汤在《伤寒论》102 条的用法,《金匮要略》妇人病篇的用法,不学而知之。《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篇“男子黄,小便不利”,当从虚劳求治,是一种虚人面色萎黄。
宋孝志说:“虚劳和痨瘵有本质不同,《杂病论》中的虚劳是由于脾胃虚弱化源枯竭所引起的阴阳两虚,出现面色萎黄,四肢乏力,精神困倦,纳差,腹中痛,喜按喜温,‘阳不内守’见虚劳,口干咽燥,舌淡,脉细数。仲景依据《内经》‘虚者补之’‘劳者温之’,创立小建中汤。痨瘵是结核菌引起,若出现阴虚阳衰之证,投以小建中亦未尝不可。”
小建中汤外治伤寒腹痛,内治虚劳萎黄,说明“《伤寒论》113 方,无一方不能治伤寒;《金匮要略》240 方,无一方不能治伤寒”之理。
临床报道:小建中汤治疗(1)慢性萎缩性胃炎;(2)慢性浅表性胃炎;(3)应急性腹痛(骨科);(4)中风后遗症;(5)慢性(乙型)肝炎;(6)腹痛(小儿反复发作性腹痛);(7)习惯性便秘;(8)十二指肠球部溃疡;(9)糜烂性胃炎;(10)肋间神经痛;(11)胃溃疡;(12)虚寒性腹痛;(13)胃下垂;(14)虚寒性蛔虫症腹痛;(15)虚黄。
2. 麦门冬汤
方证:见《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篇“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
麦门冬七升(20 g),人参二两(6 g),甘草二两(6 g),半夏一升(10 g),粳米三合(10 g),大枣 12 枚。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夜一服。
方解:温病后,肺胃津液耗损,故咽喉干燥不利,或误治后胃中津液干枯,虚火上炎而致咳逆上气,或肺热津伤后,肺中燥热不除,清肃之令不行等,才导致咽喉不利,形成肺痿、肺痈之燥热症。方以大量麦冬为主,着重清养滋润,配人参、甘草、粳米滋补脾胃,佐半夏降逆和中、化痰行滞,则虚火降而咽喉利,咳嗽和,逆气亦可渐愈。合方功用为益胃生津、降逆下气。
麦门冬汤从小柴胡变化而来。
小柴胡汤:柴胡、人参、半夏、甘草、大枣、黄芩、生姜
麦门冬汤:麦冬、人参、半夏、甘草、大枣、粳米
临床我常用于治疗肺热后咽干舌燥,咳嗽或咽喉疼痛,也常用于秋季燥咳、梅核气、咽痛、咯血等。
临床报道:麦门冬汤治疗(1)肺痿(慢性胃炎);(2)吐涎不止;(3)咳嗽;(4)肺痨(肺结核);(5)经前哮喘;(6)梅核气;(7)噎膈;(8)咽痛;(9)失音;(1)呕吐(胃阴不足);(11)胃脘痛(萎缩性胃炎);(12)泄泻;(13)咯血;(14)鼻衄;(15)便血;(16)呃逆;(17)慢性胃炎;(18)急性胃肠炎;(19)咳喘(慢性支气管炎);(20)口干口渴;(21)咽炎;(22)糖尿病;(23)舌痈,失音;(24)逆经(代偿性月经);(25)经前哮喘;(26)经前眩晕;(27)发热(非感染性发热);(28)脑梗死;(29)原发性心脏病。
3. 桂枝加附子汤
方证:见《伤寒论》20 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桂枝三两(去皮)(10 g),芍药三两(10 g),甘草三两(炙)(10 g),生姜三两(切)(10 g),大枣十二枚,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5 g)。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
方解:太阳病,发汗,不是用麻黄汤、桂枝汤,就是用葛根汤,发汗太多,“遂漏不止”。仲景不是止汗,而是用桂枝汤调和营卫,用附子复阳敛阴,消除伤津亡阳的“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遂漏不止”,调营卫可以止汗。
方用桂枝汤调和荣卫、滋阴和阳,加附子回阳固表。合方功用为复阳敛液、固表止汗。
我常用桂枝汤调营卫,治疗自汗出。自汗出的人常常背部恶寒,背恶寒就是附子汤证,故二方加附子的意义相同。妇人更年期,自汗出,时间长伤津亡阳,也会小便难、背恶寒,可用此方加百合、生地滋阴止汗。
很多妇女,冬天常常手脚冰冷,常常睡一夜手脚不暖。我先用桂枝加附子汤,不效再用当归四逆汤,或桂枝去芍加麻黄附子细辛汤。
本方是一个常用方,是桂枝汤的变方,疗效很不错,临床常用,但很少人总结报道。
临床报道:缺如。
4.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方证:见《伤寒论》28 条“服桂枝汤,或下后,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芍药三两(10 g),甘草三两(炙)(6 g),生姜三两(切)(9 g),白术三两(9 g),茯苓三两(9 g),大枣十二枚(擘)。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小便利则愈。
方解:汗后表邪未除,故“头项强痛”;水气停于心下,故“心下满微痛”。故去桂枝之辛散,而重用苓术以利水利湿。合方功用为健脾利水。
后世医家对本方有争议,有的认为表未解,里有湿,应当去芍,不应去桂枝;有的认为,无汗当用麻黄、桂枝。领会宋孝志医案、陈慎吾老师医案,我认为,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是外感轻湿困于肌表,与里湿重,脾虚水气排不出去,亦可用麻杏薏甘汤,麻杏薏甘汤加茯苓白术。
此证常发于清明雨纷纷时节,冬春湿气积于内,清明外湿伤于体,内湿外湿相合而犯病者多,或秋雨连绵时犯病。
关节痛湿痹,用此方也对证。
临床报道: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治疗(1)感冒(发汗反而加重);(2)胃痛;(3)风湿性关节炎;(4)水肿。
5. 桂枝加大黄汤
方证:见《伤寒论》279 条“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桂枝三两(去皮)(9 g),大黄二两(6 g),芍药六两(18 g),生姜三两(切)(9 g),甘草二两(炙)(6 g),大枣十二枚(擘)。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方剂:本桂枝汤,兼症腹满而痛、便秘,为太阴太阳同病。故用桂枝引领误治陷入太阴之阳邪,加大黄微导其滞。合方功用为解表通下,以治实痛,是表里双解法。
本方是桂枝汤加味方,倍芍药治腹痛时痛,加大黄荡涤腑热。
临床胃肠型感冒,有些病人一感冒就便秘,当用桂枝加大黄汤。“若其人胃气弱”,大黄 3 g,芍药 9 g,少用,大实痛可自解。
有些人感冒后习惯性便秘加重,不能用桂枝加大黄汤,而是要用桂枝汤加生白术,生白术至少 30 g,黄芪 30 g,健脾通便。
本方是桂枝汤倍芍药,不治太阳中风,而止太阴腹痛;若再加饴糖即是小建中汤,因大实痛故再加大黄。
桂枝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
桂枝加芍药汤:桂枝三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
小建中汤:桂枝三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饴糖 30 g。
桂枝加大黄汤:桂枝三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大黄二两。
6. 桂枝加黄芪汤
方证:见《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篇“黄汗之病,两胫自冷……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
猪肤。。。第20是猪胆、猪肤,猪胆汁味苦性寒没有毒,主要主清心明目,凉肝胆,那老师那猪胆汁真拿起来喝啊
两味药。。。高齐民先生对《伤寒杂病论》二味药经方用药分析
枳实。。。210枳实 本经原文z】味苦,寒,无毒。治大风在皮肤中,如麻豆苦痒,除寒热结,止利,长肌肉,利五脏,益气轻身。生川泽。
香蒲。。。62香蒲【本经原文】味甘平,主五脏心下邪气,口中烂臭,坚齿明目聪耳,久服轻身耐老。
白蜜。。。121石蜜【本经原文】味甘平,主心腹邪气,诸惊痫痓,安五藏,诸不足,益气补中,止痛解毒除众病,和百药,久服强志轻身,不饥不老。
连翘。。。302连翘【本经原文】一名异翘,一名兰华。一名折根,一名轵,一名三廉。味苦,平,无毒。治寒热,鼠瘘,瘰疬,痈肿。恶疮,瘿瘤,结热,蛊毒。生山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