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八味药

八味药朗读
《伤寒杂病论》八味药经方用药分析

八味药详情

1.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方证:见《伤寒论》262 条“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

麻黄二两(去节)(6 g),连翘二两(6 g),杏仁四十个(去皮尖)(15 g),赤小豆一升(30 g),生梓白皮一升(15 g)(桑白皮 15 g 代),生姜二两(切)(6 g),甘草二两(6 g),大枣十二枚。

上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半日服尽。

方解:本证伤寒当发汗,汗出不透,瘀热在里,瘀在肝胆,才会“身必黄”,所以借用麻黄汤治疗,发汗开表,使黄从表散,连翘、桑白皮清热,赤小豆利湿,姜枣调和营卫,使湿热表里两散。合方功用为发散表邪、清利湿热。

“文革”期间,我下农村办晚期血吸虫病治疗点,和刘炳凡老师负责巡回治疗。一天,在白塘试点来了一个病人,我请刘老看,刘老让我看。患者自诉,起病时尿频尿急,尿液灼热,未及时治,半个月后腰以下肿,下肢肿得像一根柱子,上下一样粗,脉沉见数。我诊断为瘀热在肾与膀胱。刘老说:“我以为你会开越婢汤,原来你抓住瘀热在里,开了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你悟出了仲景旨意。”

我在临床上紧紧抓住“瘀热在里”这个病机,治瘀热在肺的肺热咳嗽,瘀热在胆的胆囊炎,瘀热在肝的黄疸性肝炎,瘀热在膀胱的泌尿系感染,瘀热在肾的慢性肾炎急性发作,以及瘀热在皮肤的荨麻疹,瘀热在大肠的热利等。

一位中医老前辈,用此方加当归治皮肤瘙痒症,我学会后治疗 3 例,全都治愈;我又用该方来治老年人皮肤瘙痒,疗效很好。老前辈这一“加”,加出一个锦上添花。

本方除瘀热在肝,会出现“身必黄”外,瘀热在其他脏腑,都可清热利湿,死咬“瘀热在里”不放。本方的治疗面特别广阔,又可治皮肤疮疡。湖南洞庭湖地区小儿暑夏皮肤疮疡多,本方很好用。

临床报道: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1)急性肾炎;(2)肾病水肿;(3)荨麻疹;(4)逆行射精(精子射入膀胱尿液中);(5)治小儿水痘;(6)湿疹;(7)日旋旋光性皮炎;(8)乙型肝炎;(9)水肿;(10)过敏性紫癜;(11)脂溢性皮炎。

2. 大柴胡汤

方证:见《伤寒论》103 条、136 条和 165 条。

103 条:“太阳病,经过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大柴胡汤主之。”

136 条:“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

165 条:“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吐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篇载:“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

柴胡半斤(24 g),黄芩三两(9 g),芍药三两(9 g),半夏半升(12 g),生姜五两(15 g),枳实四枚(12 g),大黄二两(6 g),大枣十二枚。

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

方解:大柴胡汤由小柴胡汤合小承气汤加减组成,是在和剂中加清热泻下法,合方功用为和解少阳、内泻里实。治疗少阳阳明合病,除少阳证外,出现呕不止、心下急、心下痞硬、下利等热结在里的症状,都是大柴胡汤的适应证。

临床常用本方治疗胆囊炎和胆结石、胆绞痛等,以及急性胰腺炎、小儿高烧、急性化脓性扁桃腺炎、腮腺炎、习惯性便秘等。

临床报道:大柴胡汤治疗(1)胆石症;(2)胆囊炎;(3)慢性胆囊炎伴胆结石;(4)胆绞痛;(5)胆道蛔虫症;(6)急性胰腺炎;(7)胆汁反流性胃炎;(8)阻塞性黄疸;(9)溃疡病穿孔;(10)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1)反流性食道炎;(12)肝炎;(13)小儿高烧;(14)流行性腮腺炎;(15)高脂血症;(16)高血压。

3. 柴胡加芒硝汤

方证:见《伤寒论》104 条“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而已微利……潮热者,实也,宜先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

柴胡二两十六铢(7 g),黄芩一两(3 g),人参一两(3 g),甘草一两(3 g),生姜一两(3 g),半夏二十铢(2.6 g),大枣四枚,芒硝二两(6 g)。

上八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煎微沸,分温再服。不解更作。

方解:本少阳证,滥用丸药下之,余热陷入阳明,大便秘结,而发潮热,故用小柴胡和解少阳,加芒硝咸寒软坚润下,合方功用为解少阳,软硬下实。为通因通用、软坚通下法。因正已伤,故不用大黄。

临床用于少阳证兼有潮热便秘,胃肠型感冒,或外感就便秘之人。

临床报道:柴胡加芒硝汤治疗(1)热入血室;(2)感冒;(3)发热。

4. 小青龙汤

方证:见《伤寒论》2 用,《金匮要略》3 用。

《伤寒论》40 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

《金匮要略》载:“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小青龙汤主之”“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妇人吐涎沫,小青龙汤主之。”

麻黄三两(9 g),芍药三两(9 g),干姜三两(9 g),甘草三两(9 g),桂枝三两(9 g),细辛三两(3-6 g),半夏半升(12 g),五味子半升(12 g)。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方解:素有痰饮,复感外邪,风寒闭塞,引动内饮,上逆迫肺,故咳喘,甚则咳逆倚息不得卧,夜间坐床上趴在被上过夜,痰多盈碗,咳不止。方中麻黄、桂枝发汗解表,桂枝、芍药调和营卫,干姜、细辛、半夏温肺化饮,五味子收敛肺气、止咳定喘。合方功用为解表散寒,温肺化饮,止咳平喘。故本方外治风寒,内治痰饮。

本方我在临床上用得最广、最多,先后治有上千例从几周、几月、几季度甚则几年咳嗽不已的病人。

1958 年到北京怀柔调查浮肿,我负责黄花镇村,这里上百户人家,几乎家家都有咳喘病人,即老慢支,我就用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厚朴麻黄汤。从黄花镇治到九渡河,当时还结合小手术等治哮喘。半年看了上百人,用了几百副小青龙汤,我慢慢总结出了小青龙汤的用法。外感风寒咳嗽,咳过 2-3 周咳嗽不愈,已不是外感而变成痰饮,就用小青龙汤,痰饮温化,咳嗽自止。如果不把握风寒咳嗽,咳过 3 周便变成痰饮这一关键,继续用止咳药,九年咳嗽也治不好。

痰饮咳嗽,大人小孩都一样用小青龙汤。有烦热者加石膏。用小青龙汤治疗小儿,我多用开水泡泡当茶饮,疗效一样好。

2010 年 1 月 19 日从深圳来了一个病人,咳嗽时便遗尿,中医称其膀胱咳,很痛苦,一年四季裤裆湿淋淋。她说:“这十年,不论中西医都看了不少,多数医生都当伤风、着凉、上火等各种原因引起的咳嗽来治疗。期间抽了若干次的血做化验,用了多种抗生素,吃了许多汤药……有一次还让住院当哮喘治,竟生平第一次体验了上呼吸机的感觉……服用小青龙汤到第 3 副药的时候,咳嗽已渐渐停住;到第 7 副药时已经完全好了;为了巩固疗效,吃完剩余 7 副。这次终于治好长达 10 年的咳嗽即遗尿的膀胱咳!那种开心啊,这是祖国医学的伟大。”—摘自《罗薇求医记》

临床报道:小青龙汤治疗(1)支气管炎;(2)哮喘;(3)肺心病;(4)变应性鼻炎;(5)慢性荨麻疹;(6)肺炎;(7)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8)病窦综合征。

5. 葛根加半夏汤

方证:见《伤寒论》33 条“太阳与阳明合病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葛根四两(12 g),麻黄三两(去节)(9 g),桂枝二两(去皮)(6 g),芍药二两(6 g),生姜三两(切)(9 g),甘草二两(炙)(6 g),大枣十二枚,半夏半升(洗)(12 g)。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黄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方解:本方是桂枝汤加麻黄、葛根、半夏。葛根味甘气凉,能生津液,滋养筋脉,故能解除项背强直,为君药;无汗为表实,故用麻黄作为臣药;太阳病者怕风,脉浮而不紧数,所以仍以桂枝汤主治;法半夏降逆止呕。合方功用为生津解肌、发表止呕。

葛根汤是桂枝加味变方,本方又是葛根汤加味,阳明胃气上逆加法半夏即可。

外感而兼有呕逆者用之,亦可用桂枝加半夏汤。用于肩痛、肩周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

临床报道:参见葛根汤。

6. 肾气丸(金匮肾气丸)

方证:见《金匮要略》之“中风历节病篇”“血痹虚劳病篇”“痰饮咳嗽病篇”“消渴病篇”“妇人病篇”,共见 5 次。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虚劳腰痛,小便不利”“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者,何也?”师曰:“此名转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则愈。”

干地黄八两(24 g),山茱萸四两(12 g),山药四两(12 g),附子一两(3 g),泽泻三两(9 g),茯苓三两(9 g),粉丹皮三两(9 g),桂枝一两(3 g)。

上八味,末之,炼蜜为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加至二十五丸,日再服。

方解:本方剂是补肾第一方,就是王冰说的“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治肾气不化,肾虚膀胱气化不利的小便不利或遗尿、小便频数、少腹拘急或少腹不仁;治肾阳衰微,不能蒸腾津液以上润,故见消渴,小便反多;阳虚不化,水饮停留,“短气微饮”“转胞不得尿”等。方用地黄、山药固肾脏之阴,山萸肉、附子补肾脏之阳,茯苓、泽泻利水,“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丹皮、桂枝疏肝和血,温化下焦。合方功用为双补肾之阴阳。

肾气丸补肾阳,六味地黄丸从此衍化出以补肾阴,故肾气丸可补肾之阴阳也。临床见肾阳虚,肾气丸是首选之方。我在临床带毕业生实习时,学生常把茯苓、泽泻去掉不用,此为错也。叶天士说:“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去掉茯苓、泽泻,肾气丸补阳之功大减。

老年人夜尿多,腰痛,下肢浮肿,肾虚遗尿,性功能低下,夜间口干,我常用肾气丸治之;肾炎蛋白尿用肾气丸补之;青壮年腰腿痛、肾虚女子不孕、孕后夜尿多等也常用该方。

临床报道:肾气丸治疗(1)肺源性心脏病;(2)肾病综合征;(3)男性乳房发育;(4)前列腺肥大;(5)阳痿;(6)糖尿病;(7)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8)流行性出血热;(9)视神经萎缩;(10)高血压;(11)慢性支气管炎;(12)口舌干燥症;(13)冠心病;(14)支气管哮喘;(15)病毒性肝炎后综合征;(16)膀胱炎;(17)席汉氏综合征。

7. 生姜泻心汤

方证:见《伤寒论》157 条“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满,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生姜四两(12 g),甘草三两(9 g),人参三两(9 g),干姜一两(3 g),黄芩三两(9 g),半夏半升(9 g)(洗),黄连一两(3 g),大枣十二枚(擘)。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去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方解:伤寒汗出表已解,但胃气未振,热与水结,故“心下痞硬”;胃中不和,五谷不化,故见干呕食臭;土虚不能制水,水气泛溢中州,故出现“腹中雷鸣下利”。本方乃小柴胡去柴加干姜、黄连。方取生姜散寒降逆,干姜、半夏散胁下水气,参、枣补中土之虚,干姜配甘草温里散寒,芩连泻痞热。合方功用为和胃降逆、散痞止利。

《伤寒杂病论》中有 5 个泻心汤,多有除痞之功。

大黄黄连泻心汤:大黄二两,黄连一两,黄芩一两。功用为清泻实火,除痞止血。

附子泻心汤:泻心汤加附子一两。功用为扶阳散痞,治疗上寒下热心下痞,而后恶寒汗出。

半夏泻心汤:半夏半升,人参三两,干姜三两,黄芩三两,黄连一两,甘草三两,大枣十二枚。功用为降逆和胃、消痞除满。治疗湿热互兼的“心下痞满”“呕而肠鸣”等症。

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加生姜四两,减去干姜二两。突出了生姜的用量。功用为和胃降逆、化食消水以散痞。它的主治近似半夏泻心汤证,突出“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或因水气所致的“腹中雷鸣下利”等症。

甘草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加大甘草用量为四两。功用为清热利湿,补胃除痞。突出了甘草补中的作用。该方用以治疗中虚成痞及腹中雷鸣切痛或狐惑等症。(见《张仲景药法研究》)。

宋孝志治 1 例老妇人,“日下利数十行”,××医院认为无法治,老先生用半夏泻心汤原方,服药 1 副,泄止大半,3 副药而愈。

去年底我也治 1 例,宋ד日下利数十行”,因中阳虚水泻,我用了生姜泻心汤,开了 5 副,吃了 1 煎,腹泻就好了大半;3 副药吃完,下利已止,为了巩固,嘱吃完 5 副,不留慢性肠炎的后患。

临床报道:生姜泻心汤治疗(1)妊娠恶阻;(2)幽门不全性梗阻;(3)慢性结肠炎;(4)小儿腹泻;(5)慢性浅表性胃炎;(6)急性糜烂性胃炎;(7)心下痞证;(8)急性胃肠炎;(9)冠心病;(10)胃扭转;(11)低热不退(甘温除热)。

8. 苓甘姜味辛夏仁黄汤

方证:见《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加杏仁……若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加大黄以利之。”

茯苓四两(12 g),甘草三两(9 g),五味子半升(10 g),干姜三两(9 g),细辛三两(3-6 g),半夏半升(10 g),大黄三两(9 g),杏仁半升(9 g)。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去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

方解:本方是桂苓五味甘草汤加减方。本方与上方对比,上方主治水饮挟寒,其形如肿。本方则主治水饮挟胃热上熏于面,所以加大黄通利大便以泻胃热;虽有姜辛等热药,不碍大黄荡涤邪热。合方功用为消饮泻热。痰饮咳嗽,大便不通,肺气不降;通腑安肺,便通,咳喘立见好转。

本方临床应用很多,但临床报道病例很少。

猜你喜欢

38【本经原文】味甘寒,主风寒湿痹,乳难消水,养五脏,益气力,肥健,久服耳目聪明,不饥延年,轻身,面生光,能行水上。其叶如车前草,味亦相似。
()
主治呕。故兼治干呕噫哕逆。
()
 31、茈胡(柴胡)   【本经原文】味苦平,主心腹,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久服轻身明目益精。现名柴胡。
()
71五味子【本经原文】味酸温,主益气,咳逆上气,劳伤羸酸,补不足,强阴,益男子精。
()
113龙骨【本经原文】味甘平,主心腹鬼注,精物老魅,咳逆泄利脓血,女子漏下,症瘕坚结,小儿热气惊痫。齿,主小儿大人惊痫癫疾狂走,心下结气,不能喘息,诸痉,杀精物,久服轻身,通神明延年。
()
118阿胶【本经原文】味甘平,主心腹内崩,劳极洒洒如疟状,腰腹痛,四肢酸疼,女子下血安胎,久服轻身益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