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六、竹叶
【本经原文】味苦,平,无毒。治咳逆上气,溢筋急,恶疡,杀小虫。根,作汤,益气,止渴,补虚,下气。汁,治风痉。实,通神明,轻身,益气。

206,竹叶,竹叶一样入经方。老师,什么竹叶?竹子的叶子啊?就是竹子的叶子。你
拿来洗干净自己晒晒也可以,没有关系。当然你把它整理好了,绑起来就是这样子啊。那既然要入药,总是要做点功嘛让你看看。好象只有我的竹叶可以吃,你的竹叶不能吃,实际上都一样,只要你确定没有农药,没有乱洒农药的,确定它洗得干干净净的,晒干的,都可以。那就是竹叶。竹叶呢,当然你是用,你用3钱啊,2钱3钱,5钱都没有关系。竹叶我们在治疗,治病用得很多,你看它的性味,辛平,性寒。它是解热,祛痰,止渴,镇静,治疗消渴。临床上用得最多就是消渴,就是所谓的糖尿病。嘴巴口渴,我们开竹叶汤啊。张仲景在妇科里面也会用到竹叶来解热,能够袪痰。那这个竹叶呢,它专门去热,因为它是性寒的药,专门去这个痰热。尤其是痰热,妇女怀孕中间的热,这个竹叶非常的好用。消渴,口渴很重,那我最喜欢用的是,竹叶,3钱,老师那个天花粉不是很好?对呀,栝楼根呀,天花粉5钱,这个津液要把它升上来,老师,葛根可以升津液,他气没有上来,水上来,气还是不够,人精神还是不好,那用升麻,诸如此类的,处方加减就是这样出来拉。
那【唐容川】说,竹叶呢,因为叶是往四面伸开来的,它是主四散。所以它能够消散肌肉里面的热。那竹茹呢,象人的经脉,药房拿来的时候哦,这边,等下我们找找看有没有。它捆起来的一个圆圈圈啊,好象一个足球一样。竹茹跟我们吃的竹笋不一样哈,那不要把竹笋拿来哦,不一样。它能够清络脉的热,很和,来和血,让血不会那么热。所以竹叶呢,治一切的热,凡是热症,通通可以选用竹叶。既然竹叶是寒凉的药,那你寒症,病人寒症,已经很寒了你还在开竹叶,寒上加寒,不好,尽量不要用。在寒的药,光是寒的药,我们就分好几种不同类型的寒,竹叶是一种寒药,那跟黄连,黄芩,也是寒药,不一样的性质,如果我们没有讲绝对处方,经方的话,很不容易区分。讲处方的时候就分开来了。哇,老师,这个是寒凉,这个是寒凉,你看张仲景在这就选黄芩黄连不选用竹叶,在妇科里选用竹叶不选用黄芩黄连,都有他的意义在里面。
一、热病烦渴
淡竹叶能泻心火、清胃热,以治热病热扰心神,心火亢盛的心胸烦热及胃热津伤的口渴。此外,对于热病发热,淡竹叶还有一定的解热作用。若兼小便短赤者,还能清热利尿,导热邪从小便出。因其清热泻火之力平和,主要用于轻证,对重证常嫌力缓不济。多入复方,且常居辅助地位。临床多用于热病后期,余热未清,发热、心烦、口渴、小便短赤。可与石膏、知母、麦冬等配伍。近代用《伤寒论》竹叶石膏汤治热病后期,余热未清,气津两伤之证时,方中的竹叶实多用淡竹叶。
二、外感风热
淡竹叶不仅能清热,而且清热有助于消除口渴,故可配伍用于外感风热,发热、口渴。可与薄荷、金银花、连翘等配伍。现代临床用《温病条辨》银翘散治外感风热表证及温热病卫分证时,方中的竹叶亦多用淡竹叶。
三、口疮尿
赤淡竹叶上清心火,下利小肠,可导热邪从小便出,故可治疗心火上炎之口舌生疮与心火下移小肠之热淋涩痛。据报道,治疗小儿口舌糜烂,发热、烦躁、便秘、溲赤。用淡竹叶、生石膏、生大黄,水煎服。配合2%普鲁卡因2ml调锡类散1支,涂患处,每日2~3次。治疗后2~5天退热,溃疡愈合[上海中医药杂志,1983,(11):20]。《江西草药》用淡竹叶12g,灯心草9g,海金沙6g,水煎服,治热淋;又用淡竹叶、白茅根各9g,水煎服,治尿血。现代临床用《小儿药证直诀》导赤散治心经热盛之心胸烦热,或心移热于小肠,口舌生疮,尿赤涩痛等证时,方中竹叶亦多用淡竹叶。四、痘疮(天花)淡竹叶可解热,清心除烦,分利小便以渗泄热邪。故前人还将淡竹叶用于痘疮发热、烦躁、小便赤涩之证。《张氏医通·卷十二·婴儿门下》云:“痘疮解毒,以利小便为要,小便不利,乃热毒结于下焦。”故《张氏医通·卷十五·婴儿门下》化斑汤治斑与痘夹出,用淡竹叶与黑参(玄参)、连翘、鼠粘子(牛蒡子)等药配伍,以清凉解毒,消斑起痘;托里快斑汤治痘起发迟而热不止,及痂后痘毒未尽而发热,用淡竹叶与紫草、连翘、黄芪等药配伍,以托里解毒消斑。此外,本品配伍用于治疗呕吐、胃脘痛、呃逆、病毒性心肌炎、白塞病等亦有报道。如用竹叶石膏汤治疗顽固性呕吐、胃脘痛、呃逆各1例,疗效较好[新中医,1987,19(10):16];用导赤散加味,治疗白塞综合征,治疗8例,7天左右基本痊愈[山东中医杂志,1983,(5):43];用导赤散随症加减,治疗病毒性心肌炎64例,55例痊愈,9例好转[浙江中医杂志,1987,(1):43]。
关于淡竹叶的应用历史与现状的讨论
竹叶首载于《神农本草经》,谓其味苦性平。竹类甚多,陶弘景认为:《神农本草经》所载竹叶为[插图]竹叶。《名医别录》载有淡竹叶,但《名医别录》所载淡竹叶乃木本植物淡竹之叶,非草本植物淡竹叶。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卷十四·隰草类·淡竹叶》云:“考古淡竹叶,梦溪笔谈谓对苦竹而言,或又谓自有一种淡竹;唯李时珍以此草定为淡竹叶。”因草本淡竹叶始载于《本草纲目》,因此,明代以前方剂中的竹叶或淡竹叶均非草本淡竹叶。明、清的方剂中,用竹叶、鲜竹叶或竹叶心、竹叶卷心者,可以断定,用的都是木本植物竹的叶,不是草本淡竹叶。但如用的是淡竹叶者,则有两种可能:其一,可能是用木本植物淡竹的叶,因为前人认为“淡竹上,甘竹次”;“[插图]、淡、苦、甘外,余皆不堪,不宜人。”(《食疗本草》)。因此,明、清方剂中的淡竹叶有可能是要求用竹中之上品淡竹的叶。其二,明、清方中的淡竹叶,也有可能是草本植物淡竹叶的茎叶。如张璐在其《本经逢原》中,既收载有竹叶,又收载有淡竹叶。竹叶收在苞木部,淡竹叶收在隰草部,并且明言:淡竹叶“隰生。嫩苗叶绿花碧。根须结子。与竹绝然不同,性专淡渗下降,故能去烦热,清利小便。”因此,《张氏医通》中,张氏自制的方剂中所用淡竹叶,应是草本淡竹叶。纵观本草,论竹叶者多,述淡竹叶者少。历代方剂中,使竹叶者多,用淡竹叶者少,特别是临床常用名方中,用有竹叶者,几乎全是用的木本植物竹的叶。如《伤寒论》竹叶石膏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凉膈散、《小儿药证直诀》导赤散、《温病条辨》银翘散、清宫汤中,用的都是竹叶或竹叶卷心。唯《济生方》小蓟饮子中用的淡竹叶,但《济生方》是宋代的方书,小蓟饮子中的淡竹叶当是木本植物淡竹的叶,而不是草本植物淡竹叶的茎叶是可以肯定的。草本淡竹叶的本草记载,较木本竹叶晚了1300多年。由于缺乏使用淡竹叶的名方,因此,草本淡竹叶在古代的应用机会远不如木本竹叶多。然而近代的实际用药情况却与此相反:由于淡竹的叶未形成商品药材,一般药店不备,需要病家自采鲜竹叶(或竹叶卷心),这在城市里是很难办到的。然而,淡竹叶由于便于采集、贮运,因而形成了商品药材,成为近代一般药店的常备之品。因此,医生处方中的竹叶或淡竹叶,凡未注明由患者自加者,药店多配给淡竹叶的茎叶。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基于这一实际情况,在1963年至1995年各版《中国药典》中,都只收载了草本淡竹叶,而未收载木本淡竹的叶。因此,近几十年来,无论临床医生用的是古代名方,还是自制的方剂,凡由药店配方供药者,方中的竹叶、淡竹叶,实际上都是用的草本淡竹叶。因此,部分文献将一些原方使用竹叶的古方,如《伤寒论》竹叶石膏汤、《小儿药证直诀》导赤散等方的现代新用,收入草本淡竹叶条下,并非张冠李戴。不过,值得指出的是,不能将整个方剂的疗效归功于淡竹叶一药。
淡竹叶与竹叶功用相近,都能泻心火、清胃热、利小便。虽然一般认为“竹叶清心胃除烦热作用较强,而淡竹叶尤长于清热利尿”(高等中医院校教学参考丛书《中药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 128),但二者作用都比较平和,实际差别有限。二药彼此替换使用,对临床疗效影响不大,这已为近几十年全国的用药实践所证实(二者的具体差别有待进一步探讨)。
二、关于淡竹叶药味的讨论不同文献给淡竹叶所标药味不一。《本草纲目》标“甘”;《生草药性备要》标“甜、辛、淡”。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中药学》教材第3至6版均标“甘、淡”。淡竹叶既不具有实际的甘味,又不具有甘味所标示的补益、和中、调和药性、缓急止痛等作用。因此,无论从滋味说的角度,还是从五味说的角度,都不应给淡竹叶标甘味。过去之所以给淡竹叶标甘味,是因为不仅五味说在方法论上深受五行学说把具体的东西抽象推演,用以说理的影响,而且前人还把五味说与五行学说相结合进行说理。所以,五味说又因五行论本身的局限性而带上机械论的色彩:五行论以五为准,不可多,也不可少。因此,药味也只能有五种,即辛、甘、酸、苦、咸。但实际上,药味除了这五种外,还有涩味与淡味。前人为了使药味能与五行学说相吻合,便以涩为酸之变味,淡是甘之余味为由,将“涩与酸同”,“淡附于甘”来回避矛盾。因此给一些淡味药标甘味或甘、淡味。从药材性状的角度来说,淡竹叶味淡。从中药性能的角度来说,通利小便是淡竹叶的重要功效,所以,也应标淡。因此,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中药学》教材给淡竹叶标甘、淡。
另外,从实际滋味的角度来说,淡味的药不可能再具辛、酸、苦、咸味;辛、酸、苦、咸的药也不可能味淡。所以从滋味说的角度来说,标淡味的药不应再标辛、酸、苦、咸味,标辛、酸、苦、咸的药也不应再标淡味。然而,五味说讨论的是中药性能之一的药味,而不是药材性状之一的滋味。具体药物的药味,主要应根据药物的功效来标定。淡竹叶除了通利小便外,清热泻火也是其重要功效,根据五味说,淡竹叶应标苦、淡味。
三、临床新用鲜淡竹叶汁治疗睑腺炎、匐行性角膜溃疡:用鲜淡竹叶柄去其节,置酒精灯上烧中部,收集渗出汁液备用。治睑腺炎:用上药涂患处,1日1次。涂后2~3小时患者疼痛即可减轻,充血肿胀亦可减退。如化脓者先用生理盐水洗净脓液再涂。治匐行性角膜溃疡:局部点1%丁卡因液,5分钟1次,2次后,用生理盐水冲洗结膜,然后用上药涂入溃疡面,患眼加罩。部分患者可视情况配合使用1%阿托品膏散瞳,隔日1次。用上法治疗睑腺炎患者75例,治愈率在95%以上。病程最长12天,最短2天。最少用药1次,最多用药4~5次即愈。用上法治疗匐行性角膜溃疡患者5例,治愈3例,好转1例,无效1例[江苏医药,1976,(5):46]。
附:竹叶
为禾本科多年生常绿灌木或乔木植物淡竹Phyllostachys nigra(Lodd.)Munro var.henonis(Mitf.)Stapf ex Rendle的叶。性味辛、甘、淡。归肺、心、胃、胆经。具有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凉心利尿,清肝利胆功效,主要用于气分实热,大热烦渴之证,《外台秘要》竹叶汤,以本品为主,辅以石膏、栝楼、茯苓等;用于热病伤阴,余邪未去之证,如《伤寒论》竹叶石膏汤,即以竹叶、石膏为主药,辅以麦冬、人参、半夏;用于阴虚烦渴,如《千金要方》以本品与小麦、人参、天花粉、生姜等同用,治疗阴虚盗汗,五心烦热,口干唇燥;用于内热消渴,如《证治汇补》人参竹叶汤,以本品与人参为主药,辅以炙甘草、麦冬、栀子、黄芩、黄连,治疗“上消,多饮多食,大便如常,小便频多”之证。用于热扰心神,发热神昏,如《温病条辨》清宫汤,即以竹叶配玄参心、莲子心、连翘心、连心麦冬等;用于口舌生疮,尿涩而痛之证,如《小儿药证直诀》导赤散,以本品与生地、木通、生甘草同用。用于肝胆郁热,目赤肿痛,耳鸣耳聋、带下黄疸等证,如《圣济总录》竹叶汤,即以竹叶为主药,辅以木通、玄参、大黄等,治疗“肝经实热,目赤疼痛”;《温病条辨》竹叶玉女煎,即以竹叶为主药,辅以石膏、生地、牛膝、麦冬,治疗妇人经来,适感温病,邪乘虚入,郁遏肝胆疏泄,蕴热内生,上扰清窍,耳聋耳鸣,烦渴干呕者。
附:竹叶卷心
淡竹卷而未放的幼叶,称竹叶卷心。竹叶卷心清心泻火作用更强,多用于温病热陷心包,神昏谵语之证,常配玄参、莲子心、连翘心等用,如清宫汤(《温病条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