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耆桂枝五物汤出于《金匮》血痺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本方是为血痺虚痨身体不仁而设。其病机由于素体气血不足,骨弱,肌肤盛,骨弱则不耐劳累,肌肤盛则气不固,稍劳累则汗出,汗出而阳气虚,风邪袭入,凝于血分,血液循环受阻,身体顽麻或不仁,设黄耆桂枝五物汤,调养营卫为本,袪风散邪为标也。
【方药】黄耆、桂枝、白芍、大枣、生姜
【方义】本方即桂汤去甘草倍生姜加黄耆组成。方中黄耆益气固表,芍药养阴益血除痺,桂枝通阳,姜枣调营卫,合方通阳行痺,益气和营。临床中凡属凡痺虚痨,且变证各异的证候,悉投以此方加味治之,举案如下。
吴某某 女 48 成都市五七艺校
1975 年 3 月 19 日,双手麻而且胀月余,血沉 35 毫米,脉浮大无力,苔白。
【辨症】血痺虚痨。
【治宜】调和营卫,祛风散邪。
【方药】黄耆15g 桂枝15g 白芍10g 大枣10g 生姜20g。二付。
1975 年 3 月 28 日,右手痊愈,右手仍麻胀,原方加当归10g。二付。
【分析】患者脉浮大无力,浮者为阳,浮者在表,大者为虚,无力为虚。可知表虚气虚,风寒之邪易于袭入,凝于血分,血液循环受阻,双手胀营血不能滋养经络故双手胀,投以黄耆五物汤后,通阳蠲痺补虚之后,右手麻胀痊愈,为何左手麻胀仍不愈呢?左边属肝胆,右侧属脾胃,黄耆补脾胃益气,左侧属肝胆,肝藏血,肝血不足,故左侧的麻胀不愈,然后加上当归,营血受益,故左右侧均愈。
周某某 女 38 开关生产组
1975 年 12 月 2 日,右下眼睑肌肉筋挛(跳动不停)旬曰,将欲面神经瘫痪,两年前如此发病即面瘫。脉浮大,苔白。
【辨症】血痺虚痨。
【治宜】通阳益阴祛风散邪。
【方药】黄耆15g 桂枝15g 白芍10g 大枣10g 生姜20g 钩藤12g。二付。
1975 年 12 月 8 日,右眼睑跳动愈,但眼发痒。
【方药】黄耆15g 桂枝15g 白芍10g 大枣10g 生姜20g 菊花10g。二付。
【分析】血痺本来是营卫气血俱不足,邪伤血分的疾患,由于脉大而浮,大者为虚,浮者在表,说明受邪的部位在浅表的毛细血管,也就是浅表的络脉,黄耆桂枝五物汤是通阳益阴疏风散邪的主方,故邪去正扶很快而愈。
李某某 女 42 成都东凰糖菓厂
1976 年 2 月 17 日,原有精神分裂症,目前头痛,嘴唇歪邪而抽缩不宁,也就是颤动不停,手臂及身上出现皮下出血,紫色瘀癍。脉浮偏大,苔白。
【辨症】血痺虚痨兼瘀血。
【治宜】通阳行痺兼活血化瘀。
【方药】黄耆25g 桂枝12g 白芍12g 生姜15g 大枣12g 桃仁10g 红花3g 茯苓12g 钩藤12g 龙骨15g 牡蛎15g。二付。
1976 年 2 月 19 日,口歪斜愈,皮下出血减少,色减淡。原方二付。
【分析】本案是血痺较重者,一般的血痺是指肌肉痺无痛感,因受外邪之后血行不畅所致。血痺重者则麻痺与痛并见。本案已出现瘀癍可见于皮肤,说明血循环受阻更为严重,故用黄耆五物通阳宣痺更加桃仁、红花破血行瘀,钩藤祛风,龙牡镇邪,云苓健脾淡渗引邪下行。
罗某某 男
1975 年 4 月 23 日,双手麻木,背部热,双下肢酸软无力六,脉浮大无力,苔白。
【辨症】血痺虚痨。
【治宜】调和营卫,疏风散邪。
【方药】黄耆15g 桂枝10g 白芍12g 大枣12g 生姜12g。二付。
1975 年 5 月 3 日,背热消失,双下肢已有力,手微麻今日诊治其他病。
【分析】患者双手麻木,即前所述的血痺,故投以黄耆五物汤仅二剂基本痊愈,不准备再诊。十天以后来诊治其他病,那么背部热又是什么原因呢?背为阳,太阳病初起首项背强痛而恶寒,病人六脉浮大,浮为阳,大为虚说明表阳虚,风邪易入,邪既入,形成血痺,令血行不畅,郁久生热,这就是背热形成的原因。黄耆五物汤专治血痺的主方,血痺既治则手麻背热均愈。
本篇包括血痺,虚痨两类疾患,由于两者皆因气血虚损所致,该病人六脉浮大,既有血痺又有虚痨。
【原文】夫男子平人,脉大为痨,极虚亦为痨。先贤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精的耗损,是构成虚痨的主因,平人即指外形看来好像无病,实则脏腑气血早已亏损,从脉象可以反映出来。阴阳气血是相互资生的。精为阴之质,精不足则阴虚,阴虚而阳浮则脉大;但这不是阳气盛,而是浮大无力,乃有力于外不足于内的现象。脉极虚是轻按则软,重按极无力,乃精气内损的本脉。脉大与虚极虽形态不同,但都是虚痨的脉象,所以说脉大为痨,极虚亦为痨,大与极虚是虚痨病的总脉象。
【原文】问曰:血痺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
凡不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平时爱吃甘肥者,肌肉虽丰盛,实则筋骨脆弱,腠理不固,因而抵抗病邪的能力薄弱,稍为劳动则体疲汗出,汗出则阳气更虚。虽微风亦足以致病,血痺即感受风邪,血行不畅所致。由此可知血分凝滞之病,不当独治血分,而是应该助阳扶正,亦即气行则血行之意。懂得以上道理即应该懂得治未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