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泻心汤为五泻心汤之一,出于《伤寒论》列于太阳篇,条文指出“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此条文原以说明结胸与痞形成的病机。病邪在经,本当发汗,而反下之,里气则虚,邪气因入与饮相搏而为病也。要之阳经受邪原有可下之例,必待里已成实方可下之,故条文中明确指出。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大早故也,阴经受邪无论早迟,仲景俱未言及可下,既误下而成痞,故立泻心汤以救治之,痞症的共同特点是:“心下痞,按之濡”,因痞程度及兼症不同,故立五泻心汤随症治之。半夏泻心汤原是小柴胡汤去柴胡、生姜加黄连、干姜化裁之方,小柴胡汤是邪居半表半里之正方,本应和解,而以他药下之,枢机癈弛,病邪乘虚而入,更与痰浊相结,症无寒热往来于外,故不用柴胡、生姜,以散表,邪既入,寒热之气与痰互结于里而成痞,既误下所成之痞,故不得再下,方中芩连之苦以泻心下之热,干姜温中辅助君药半夏辛开豁痰,佐以人参补虚,使以甘草、大枣扶正祛邪,综观全方,苦辛并进,补泻同施,扶正祛邪顾全周到,心下之痞则自消矣。余在临床中运用半夏泻心汤治疗因痞而变症的各种肝胆肠胃之疾患外,且用于因痞而变症的神经性疾患和一些其他疾病,兹列案如下:
【注】半夏泻心汤余常用之剂量如下:半夏15g 黄芩10g 黄连6g 干姜6g 党参10g 甘草10g 大枣10g 凡以下各案中所指的半夏泻心汤,即指此方中之药及量。若有改变于案中注明,以省篇幅。
一、肝胆肠胃疾病:
(一)出血型胃炎兼溃疡
彭建华 男 29 成都东城区印刺厂工人
1982 年 5 月 13 日,初诊,有胃痛史七年,目前加剧,胃脘痞塞胀痛,有时两脇痛,呕逆、肠鸣、大便黑色、尿黄查大便隐血++,因当日已大便,此结果 15 日所查胃镜号 737。胃镜诊断:①胃体:胃窦部浅表性糜烂性胃炎(出血型)。②胃角 0.5 x 0.5cm 溃疡。脉弦偏大数,苔白。
【症属】寒热与痰浊互结于心下之痞,邪犯肝脾二经。
【方药】半夏泻心汤去干姜加炮姜10g 茵陈30g 芩炭10g 吴茱萸6g 玄参12g 花粉12g
1982 年 5 月 25 日,六诊,已服完 10 剂,查大便已无隐血,胃脘两脇胀痛均愈,胃中灼热呕逆肠鸣眼胀痛均愈,原双手湿疹亦随之而愈。6 月 1 日饥饿快纳增。无任何不适,直至 10 诊后停止服药。
(二)乙型肝炎
钟国生 男 33 成都市 12 中学干部
1982 年 5 月 19 日,初诊,今年三月初右脇开始疼痛,无厌油,无黄胆,胃纳佳,无余症,各次肝功结果:
正常值 | 3月8日 | 4月8日 | 4月22日 | 5月18日 | 6月18日 | 7月27日 |
---|---|---|---|---|---|---|
0.5-6单位 | TTT正常 | TTT正常 | TTT正常 | TTT正常 | 肝 | TTT6 |
2-12单位 | ZnTT14 | ZnTT正常 | ZnTT15 | ZnTT17 | 功 | ZnTT12 |
12-17单位 | SGPT240 | SGPT182 | SGPT188 | SGPT正常 | 正 | SGPT194 |
3.8-4.8/2-3g | A/G5.00/2.25 | A/G4.8/3.35 | 常 | |||
HB5AG1:32 | HB5AG1:8 | HB5AG1:16 | HB5AG1:16 | HB5AG阴性 |
初病时在其他医院肝肝血宁,VB1,Vc 肝复康及中药无效来诊,目前肝区痛、腰痛,无余症,脉弦,苔白。
【症属】寒热与浊阴互结邪犯肝经。
【治宜】寒热互用开结消痞。
【方药】半夏泻心汤加芩炭10g 白芍12g 花粉12g 牡蛎30g 三付三诊时腰已不痛,去花粉、牡蛎。
6 月 22 日,六诊已服完 19 付肝已不痛,触压微痛,肝功已正常。表面抗原仍阳性。
7 月 2 日,八诊已服 25 付肝区压痛消失,双手指缝、手掌、手背多年湿疹治肝病后收到意外效果,已不痒,并开始脱皮,但双手指缝尚有部份溃烂,改用甘草泻心汤加味,甘草15g 黄芩10g 黄连6g 干姜6g 大枣10g 法夏10g 桃仁10g 红花10g 土蟞10g。二付。直到 8 月 4 日,十二诊,双手湿疹痊愈,HB5AG 阴,症状全消失,病人说表面抗原转阴真不容易,湿疹多年也意外治愈。
(三)慢性肠炎
谢森 男 28 木制家具厂工人
1982 年 4 月 8 日,初诊,腹泻半年余,每天多则五、六次,少则二、三次,泻前腹痛,脘痞,肠鸣,溲黄,睡眠欠佳,在某医院治疗数月无效。脉弦,苔白。
【症属】寒热与浊阴互结,损伤脾阳,故清阳不升而泻泄。
【治宜】寒热互用,开结散痞,兼补脾阳。
【方药】半夏泻心汤去干姜,加炮姜10g 淮山30g 扁豆10g 茵陈30g 共七诊,服药 14 剂诸症痊愈。
(四)胆囊炎
高秀芳 女 35 成都丝绸印染厂工人
1981 年 11 月 27 日,初诊,患囊炎 12 年,住院多次,近日复发右脇疼痛,胃脘痞塞而痛,呕逆肠鸣,大便不爽,脉弦,苔白。
【症属】寒热与浊阳互结于心下兼犯胆经。
【治宜】寒热互用,消结散痞。
【方药】半夏泻心汤加芩炭10g 吴茱萸6g 共三诊。痊愈。
二、神经系统疾病
(一)神经性头痛
魏全芳 女 52 成都市第七中学教师
1982 年 7 月 7 日,初诊,偏头痛 20 余年,当姑娘时即患此症,加重二、三年每天或左或右或头枕部疼痛。日轻夜重,华西医大诊断为神经性头痛,服维生素 B6,谷维素等无效。服中药 100 剂以上无效,转来我院。
诊之,胃脘痞,肠鸣,呕逆,大便难,纳差,不寐,溲黄,脉弦濡,苔白腻。
此症由于心下痞致阴阳失调,浊阴上犯所致偏头痛。
【治宜】寒热互用开结散痞并引邪下行。
【方药】半夏泻心汤改干姜10g 加赭石30g 牛膝10g 滑石30g 肉桂6g 共二诊四剂病情大减,因暑假要去若不盖地区探亲。原方带走四剂。
1982 年 8 月 11 日,三诊,头偶尔微痛,胃脘微胀余症痊愈,原方加减后痊愈。
(二)眩晕:
李锦茂 男 39 殡仪馆电工
1981 年 11 月 25 日,初诊,眩晕一年余,西药时好时坏,目前发病旬日,眩晕呕逆,影向工作,眼胀,脘痞,肠鸣,大便不爽,肩部串痛。脉弦长,苔黄。
【症属】心下所致阴阳升降失调,浊阴上犯,故呕逆眩晕。
【治宜】泻痞引邪下行。
【方药】半夏泻心汤加赭石30g 牛膝10g。二付。
1981 年 11 月 27 日,全面好转,纳增,过去稍活动则心悸,现也愈,原方再服。
(三)不寐
王德军 男 24 丝绸印染厂工人
1982 年 6 月 6 日,初诊睡眠不好,梦多,头昏痛,口干,大便不爽,喝水少则尿黄,有时胃痛,饥饿时肠鸣。脉弦 72 次/分,苔白。
【症属】心下痞所致心肾不得交泰故不眠。
【治宜】泻心下之痞以交通心肾。
【方药】半夏泻心汤加肉桂6g 枣仁12g 栢子仁12g。二付。
1982 年 6 月 11 日,二诊:诸症好转,纳增。原方二付。
1982 年 6 月 21 日,三诊现症多寐,白天也思睡,由不寐变多寐,溲黄。
原方减肉桂、枣仁、栢子仁加茵陈30g。二付。
(四)多寐
苏玉章 男 70 机修厂退休工人
1981 年 9 月 5 日,初诊,多寐,坐下即打鼾声,脘痞,在脇下包块鸡蛋大不痛,质硬,大便每日二、三次。脉弦数 100 次/分,苔微腻。
【症属】寒热互结于心下,脾阳受浊阴阻碍,阳气不张故多寐。
【治宜】泻心下之痞,痞消则脾阳自复。
【方药】半夏泻心汤加牡蛎30g 玄参12g 花粉12g。二付。
1981 年 9 月 9 日,二诊,瞌睡减,精神好转,痞满减,眼睛明亮一些,有白内障。原方二付。
(五)多寐兼背部疮痛
晋光玉 男 64 汽车五队工人
1981 年 7 月 13 日,初诊,瞌睡多已四、五年,坐下即打瞌睡,呕逆,肠鸣,大便每日二、三次不爽,背部长疮约汤圆大,红肿痛,脉弦,苔白黄。
【症因】寒热与浊阴互结,脾阳受阻故多寐,邪热外达故发疮。
【治宜】泻心下之痞则脾阳自运兼清热解毒。
【方药】半夏泻心汤加生军6g 银花10g 蒲公英10g 淮山20g。二付。
1981 年 7 月 19 日,四诊,多寐愈,脘痞、肠鸣、大便均已正常,背部疮伤已好多半。原方去生军,直至背疮痊愈。
三、杂病
(一)肺炎
张淑宣 女 47 仪表机厢厂
1982 年 2 月 5 日,初诊,咳嗽半年不愈,元月 30 日并发热寒战身痛,次日经西医检查:T:38°C;P:100 次/分;BP:90/60mmHg;查血:白血球 13600 中性 85/0;淋巴 15%;胸透:右下肺。诊断:肺炎。经注射庆大霉素,服凡拉蒙、笨海拉明及川贝糖浆等,目前过敏,全身发癍状水泡奇痒,仍发烧咳嗽,并牵引两脇痛,吐泡沫痰,脘痞,溲黄且灼热,脉细弦,苔白。
【症属】表邪传入膀胱之腑及寒热与浊阴互结于心下。
【治宜】泻心下之痞兼清膀胱之腑。
【方药】半夏泻心汤去人参、大枣加五味子6g 滑石30g 茵陈30g 银花10g 玄参12g 土茯苓12g。二付。
1982 年 2 月 9 日,二诊,烧退,溲已正常,脘痞减,水泡结痂,咳及脇痛好转,痰转稠,口干、腰痛。
【方药】半夏泻心汤去人参、大枣、干姜加炮姜6g 五味6g 瓜蒌12g 花粉12g 牡蛎30g。二付。均愈。
(二)脇痛兼遗精
何华忠 男 22 造纸一厂工人
1982 年 1 月 4 日,初诊,遗精(梦遗)二、三天一次,两脇胀、消瘦,面色不华。脉弦,苔薄黄,舌质偏红。
【症属】寒热互结与浊阴结于心下,邪犯肝阴,疏泄失职故遗精脇痛。
【治宜】泻心下之痞兼清营热固肾气。
【方药】半夏泻心汤加龙骨20g 牡蛎20g 白薇10g 白芍10g 芡实20g。二付。
1982 年 1 月 9 日,二诊遗精愈,脇痛基本愈,昨日服冷药后,两脇又开始胀。原方二付。
(三)咳嗽兼牙疼
胡仁友 男 57 沙河牛奶场工人
1982 年 3 月 6 日,初诊。原有气管肺气肿,最近咳嗽气喘无感冒,右侧牙疼面肿,脉弦,苔白。
【症属】寒热与浊阴互结,气机失调,邪热上犯。
【治宜】泻热开痞,平喘止咳。
【方药】半夏泻心汤去人参、大枣加杏仁10g 厚朴10g 赭石30g 滑石20g 牛膝10g 五味6g 干姜改炮姜6g。二付。
1982 年 3 月 29 日,二诊,牙疼面肿愈,咳喘好转。原方去赭石、牛膝、滑石。二付。
(四)腰痛
张代钦 男 50 团结电机厂工人
1982 年 3 月 19 日,原左髋关节骨折愈后,腰痛已三月余,洗碗弯腰后马上腰痛不能支持,治疗又无效,改作针灸病情加剧,查小便多次,白血球少许,今日复查相同。小便淋漓不净,腹中肠鸣,脉弦,舌偏红,苔白。
【症属】寒热与浊阴互结,邪犯膀胱经。
【治宜】泻痞开结。
【方药】半夏泻心汤加花粉12g 牡蛎30g 车前草10g。二付。
1982 年 3 月 23 日,二诊,腰痛愈,小便淋漓及肠鸣好转,左𣎑关节原微痛现已不痛,停药两天,有反复,查小便已正常。原方二付。
(五)外伤腰痛兼胃痛便血
张友固 男 28 望江汽车修理厂工人
1982 年 4 月 12 日,初诊,因抬重物后腰痛胃痛,大便下血,呕逆肠鸣尿黄查大便隐血++,脉弦,苔白。
【症属】素有痞症外伤触发。
【治宜】泻痞开结兼活血行瘀。
【方药】半夏泻心汤加红花10g 没药10g 花粉12g 牡蛎30g 茵陈30g二付。另贴射香虎骨膏。
1982 年 4 月 16 日,二诊,全面好转多半,大便黄色,隐血复查正常。原方二付。
(六)低热兼血小板减少
李丽 女 25 乐器厂工人
1982 年 3 月 9 日,初诊,低热月余 37.3~37.5 度,血小板减少月余,服西药无效来诊,有胆囊炎史,目前呕逆,脘痞、肠鸣、厌油,溲黄似茶且灼热,大便稀每日二、三次,口干思饮,牙齿出血,双腿两臂两臂大小紫癍无数,口中白沫多,脱发,微咳。胸透 5/7 月,双肺纹影稍增多,余(一),
查血 5/7 月,血小板 6 万,血色素 76%白血球 2100,红血球 3700,多核 68%。带核 3%,酸性 2%,淋巴 27%;
查尿 12/7 月,正常;
查血沉 12/7 月 5R1mm/小时;
查血 12/7 月,白血球 3500,多核 64%,酸性 2%,淋巴 32%,单核 2%;
查血 30/7 月, WBC360 Hb68%,本人遗失一张;
脉弦右沉,舌偏淡,苔白黄,微腻。
【症属】寋热与浊阴互结邪犯营血兼膀胱腑热。
【治宜】泻热开痞,活血化瘀,清膀胱经热。
【方药】半夏泻心汤加滑石30g 茵陈30g 桃仁10g 红花10g 蒲黄10g。四付。
1982 年 3 月 13 日,二诊,低热好转,溲已不黄,呕逆愈,厌油、肠鸣减,屁多,双臂紫癍愈,双腿紫斑消失部份新发部份,口中泡沫减,大便二次,牙出血愈,刷牙仍出血,原方三付。
1982 年 3 月 16 日,三诊,低热愈,溲微热口苦泡沫减,紫癍愈刷牙已不出血。原方二付。
【注一】半夏泻心汤之脉舌及表现之主症:
1、脉:双关偏长较甘草泻心汤脉稍大若兼数大等必有兼症;
2、苔薄白若白苔厚腻兼湿重,兼黄则化热,兼黑则兼伤阴;
3、主症:心下痞为主有兼痛或脇胀痛,呕逆肠鸣大便难溲黄均常有之。
【注二】半夏泻心汤之加减法:
1、大便隐血改干姜为炮姜,心中灼热或脉兼数或苔黑加玄参、花粉;
2、胃酸过多或苔白腻或大便溏重用干姜;
3、溲黄加茵陈,溲灼热加滑石;
4、脇痛左关兼滑则加芩炭、白芍,脉加吴茱萸或同加芩炭;
5、咳者去参、枣、干姜改炮姜加五味,喘加杏仁、厚朴黄稠痰瓜蒌;
6、腰痛加花粉、牡蛎;
7、不寐加肉桂或枣仁多寐用原方;
8、头痛、牙痛面肿加赭石、牛膝、滑石;
9、外伤或有瘀血加桃仁、红花;
10、纳差加焦楂、建曲二芽;
11、发癍加银花、玄参、土茯苓;
12、发热(无外邪)加滑石;
13、泻泄或便溏重用炮姜再加扁豆、淮山;
14、遗精加白薇、白芍、莲须、芡实、龙骨、牡蛎。
【体会】
半夏泻心汤所主之痞症,原系正虚夹邪,寒热与痰浊互结于心下,心下者指中焦脾胃而言,脾主运化,胃主纳食,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中虚则脾胃功能失调斡旋无力,气失运转清气不升,浊阴不降或水谷之精不能上输下达,升降失职,心肺之阳亦因之不能下降,肝肾之阴不能上升,阴阳不得交泰,气机壅滞而成痞,由于上述原因加以禀赋各殊,以及内伤外感或失治误治,故兼症百出,临症者往往只述及兼症而不及主症。业医者必细审其脉症,抓住主症及兼症,于方中减施治其效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