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大黄黄连泻心汤

曾荣修Ctrl+D 收藏本站 Ctrl+F 查找本页内容

大黄黄连泻心汤为五泻心汤之一出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中篇,及《金匮》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症并治第十六。本方是为伤寒误治后,邪热入里,所成之热痞而设,其病机由于病发于阴而反下之邪入因作痞,病邪在经本当发汗,而反下之,里气则虚,邪气因入,故作痞,痞症的特点是心下痞,按之濡,因痞的程度及兼症不同,故设五泻心汤,随症治之,此泻心汤纯属热邪结于心下所致之痞,故立大黄黄连泻心汤,泻火清热以治痞。

【方药】大黄、黄芩、黄连

【方义】方中大黄非专用于攻下,借其攻下之力,引邪下行,黄芩、黄连大苦大寒,寒能胜热,并有燥湿解毒之功,合而为方,能清热解燥湿,引邪外出之剂。邪热去则心下之痞可愈,本剂不适宜煎熬,只能开水浸渍,否则失去本方之旨。临床中凡属邪热结于心下范畴,而变症各异的症候,俱投以此方,随症加味治之,疗效颇佳。

一、酒糟鼻

吴某某 男 44 省安装公司文武路机动站

1982 年 8 月 31 日,患酒糟鼻 10 年,多方治疗无效,曾去大中医院及研究所治疗,最近加剧,整个鼻头(即准头明堂)通红,并夹有粗疹,山根(鼻梁)双侧,颜色通红,印堂部份,约 4 x 4cm 色通红夹粗疹,不痛不痒(疹子有时痒)大便燥结,间一次。脉弦,苔白。

【辨症】邪热结于心下,日久伤阴成瘀。

【治宜】清热泻火兼活血化瘀。

【方药】大黄6g 黄芩10g 黄连6g 桃仁10g 红花10g 土蟞10g 生地15g 玄参15g 甘草10g。二付。

1982 年 9 月 4 日,大便已不燥结。原方加丹皮15g。二付。

1982 年 9 月 9 日,三处红色稍减,粗疹消失,大便稀每日二次脉弦 88 次/分。苔白。原方二付。

1982 年 9 月 13 日,三处红色逐渐淡化,面积缩小。原方二付。

1982 年 11 月 4 日,直至 11 诊,每诊三付,痊愈。患处有少许痕迹,不红,自此停诊。

【分析】从患病的部位应该是脾肺,脾主肌肉,肺主皮毛,由于邪热入里,毛细血管充血,久而循环受阻,行成血瘀。故久治不愈,此方是五泻心汤之一,属于纯阳之痞。上、中、下三焦之积热均可治之,上焦有热攻冲眼目赤肿,头项肿痛,口舌生疮,吐血衄血,中焦有热,心膈烦躁,不美饮食,下焦有热,小便赤涩,大便燥结,肛门肿痛或下鲜血等属纯阳之痞,脉象滑数有力,此方宜之。

二、肺心病

李某某 女 57 南光厂家属住内科二病室 17 床

1981 年 4 月 25 日,肺心病入院,目前腹部及两脇胀满,触之腹软,饭后增剧,每食一两汗多,头部半边出汗,口干不思饮,大便秘结,溲黄。脉细弦数,舌紫无苔。

【辨症】邪热结于心下,日久伤阴。

【治宜】泻心下之痞兼养肺阴。

【方药】大黄6g 黄芩10g 黄连6g 党参12g 麦冬12g 五味子6g。二付。

1981 年 4 月 28 日,腹部及两脇胀满好,大便每日二、三次,有粘液及风泡泡,腹中肠鸣,已数月,忘记讲,口干减,阵阵潮热汗出,头晕痛,心悸减,溲黄减,原方二付。

1981 年 4 月 30 日,脇胀大减,腹部微胀,大便四、五次有粘液及风泡泡,汗出大减纳增,饭后以已不胀,头眩痛大减,唇紫暗消失,脉沉弦滑舌偏紫无苔。原方加生地12g 丹皮12g。二付。

1981 年 5 月 2 日,大便已成条形,腹部(右侧)色块缩小,包块时有时无,仍肠鸣脉弦 80 次/分,舌偏红,无苔。原方二付,后再服四剂,于 5 月 8 日出院。

【分析】此方为何能治肺心病呢?肺心病是气管炎,肺气肿的后期,较前者严重可知。主症:心悸、气短、胸腹胀满,头眩晕或痛,便结尿赤,口唇发绀等,此案由于三焦积热,故腹脇胀满,但按之濡,虚痞可知。大便秘结,小便黄赤热结下焦可知,热结于内迫汗外出故汗多。口干因上焦积热,唇红紫发绀因热邪既久伤阴故唇紫发绀,邪热上犯,故头眩头痛,由于邪犯三焦,故上中下三焦之津液与邪热互相交结成为胶质状物质,塞满上中下腹腔之内堵塞气机,血液循环,故在下二便不畅,在上呼吸困难,故心悸,在中故腹脇胀满。大黄黄连泻心汤专治邪热壅滞三焦之热痞,加用参麦散是扶正养阴补助被邪热所灼之津液,阴液充足热邪去除,原被灼的津液壅塞三焦即病根之原,此时随邪热泻下,故大便次数增多,且排出粘液便及风泡泡,邪气去正气扶,故病速愈。

三、牙出血

杨某某 女 36 红旗橡胶厂

1983 年 7 月 1 日,左上牙痛化脓,去某医院后给予钻孔减压,仍痛有脓。脉弦滑,苔白微腻。

【辨症】邪热犯上故牙痛。

【治宜】引邪下行。

【方药】生地15g 玄参15g 赭石20g 牛膝10g 六一散20g 木通10g 瓜蒌15g 地骨皮10g 蒲黄10g。二付。

1983 年 7 月 4 日,牙痛愈,但上下牙仍出血。此现象已七、八年,诸治不愈。

【方药】大黄6g 黄芩10g 黄连6g 桃仁10g 红花10g 土蟞10g。二付。1983 年 9 月 21 日,感冒来诊说:牙出血大减,没来复诊。

四、八型肺结核,腹满

边某某 女 24 华大结核病痉住院病人

1975 年;推送来诊,肚子胀已数月,每次给医生讲,腹诊后医生说:妳腹部很软,服甚么?每次都这样说。目前加重来诊,病情同上,脉滑数,苔白。

【辨症】邪热结于心下。

【治宜】泻心下之痞。

【方药】大黄6g 黄芩10g 黄连6g。二付。

复诊一次痊愈。说明当时我在华大进修,上午跟贺老师诊住院病人,下午独看门诊,以后受老师表扬。

五、鼻衄

曾某某 男 65 铁路局退休职工

2001 年 5 月 8 日,族人曾某某偕妻子同来家中求治鼻衄,当时双鼻纱条紧塞出气困难,鼻衄已数日,因出血来势很猛,当时急赴铁路职工医院求治,急则治标。当时采用纱布条塞鼻,就此处理完毕回家。次日自觉出血并未停止,因鼻孔有纱条堵塞,但出血从口中来,虽量不多,但问题没有解决,又另赴其他医院,其处理方法相同。问题依旧,遂来家求治。平时我备有一些常用药在家,便于使用。诊病之后,认为中焦邪热太盛,血热妄行,急取大黄、黄芩、黄连三味用鲜开水浸泡代替茶水饮之。当日是上午 10 时左右,告之不要走,就在这里吃午饭,直到午后四点,自觉血止,遂取出纱条,鼻衄果然自止,从此彻底痊愈。仲景之方,辨症准确,神效如此。

六、口腔溃疡

彭某某 女 52 化学试剂厂

1983 年 5 月 7 日,去年 7 月 2 日,在某某学院做痔疮手术。大便一直干燥,每次给予麻仁丸。当时有效,停药后大便依旧干燥,如此情况也将近一年,因此口腔溃疡不断发生,时好时坏,影向生活,影向情绪,麻仁丸已经服用数拾瓶,病情依旧。脉弦滑偏数,苔白。

【辨症】中焦积热伤阴。

【治宜】清热养阴。

【方药】黄芩10g 黄连6g 大黄6g 生地15g 木通10g 玄参15g 麦冬15g。二付。

1983 年 6 月 1 日,痊愈至今,目前大便稍干,防止溃疡复发,要求原方。

此案长期口腔溃疡,由于大便燥结之故,大便不通热毒上犯,口腔受邪故溃疡发生。手阳明大肠经,口腔属足阳明,由于手阳明邪热未能清泄,引则伤阴,势必波及足阳明胃经,故口腔不断发生溃痒,如此养阴清热并举,标本兼治。

胡某某 女 32 渡口市中学来川音进修

1983 年 11 月 28 日,去渡口市工作 10 年,经常发生口腔溃疡,发溃疡前清口水多,发溃痒疡后口中乏津,目前严重求治。脉弦。

【辨症】中焦运化失职寒热错杂。

【治宜】扶正祛邪寒热互用。

【方药】黄芩10g 黄连6g 蒲黄10g 炮姜6g 玄参15g 白芍12g 木通12g 甘草10g。二付。

1983 年 12 月 8 日,上方后痊愈,今日舌尖微痛,口后微痛,原方加竹叶10g。二付。

此案发生口腔溃疡之前口水多,说明胃阳不升,口水即阴故上泛胃阴不足,邪热偏胜,因此溃疡发生,邪热伤阴,故口中又感到乏津,方中炮姜、木通,补胃阳引水下引归元使不上泛,余药清热养阴,不致溃疡后口中泛津,清补互用寒热并投,标本兼治,故速愈。

七、头痛

魏某某 女 51 某中学教师

1983 年 11 月 19 日,头痛二、三十年,过去病情较轻,近年逐日加剧,有医说是阴虚头痛,服中药数十剂不效,后改去某医大神经科,服药一年余无效。目前每天服止痛片,可暂缓片刻。脉弦滑,苔厚腻。

【辨症】中焦积湿化热上犯,故头痛。

【治宜】温中除湿清热并用。

【方药】大黄6g 黄芩10g 黄连6g 苍术10g 木香10g 木通10g 法夏10g 茯苓15g。二付。

1983 年 11 月 21 日,头痛愈,腹胀减,大便爽。原方去大黄。二付。

1983 年 11 月 24 日,无症状原来多梦亦愈,脉滑减苔退净。原方巩固。二付。

李某某 男 53 礳子桥粮店

1983 年 9 月 9 日,头痛三年,有紧砸抱感,眼目胀,最近复发,诣知原有胃病多年,目前中脘痞满,呃逆,大便不爽,肠鸣、尿黄,喝水多尿不黄,右手湿疹痒。脉弦长 70 次/分,苔微腻。

【辨症】中焦湿热阻滞气机上泛。

【治宜】通阳化气化湿兼清热。

【方药】大黄6g 黄芩10g 黄连10g 法饭15g 厚朴10g 党参12g 甘草10g 干姜6g 薤白15g。二付。

1983 年 9 月 13 日,头痛减,眼胀减,大便通利一或二次。原方二次。

1983 年 9 月 16 日,头痛愈,眼胀愈,大便有粘液,吃鸭子后胃不适,原方加山楂12g。二付。

【分析】此二例头痛,病机相同,轻重有别,都是由于湿邪积滞中焦运化失职,积久化热,邪湿上攻,故头痛眼胀,头部紧砸等症,大便不通利。邪气故上泛。魏姓案因湿重,故以平胃散除湿,三黄清热,标本兼顾。李姓案因湿邪较轻,气滞较重,故头有紧砸感,气在内澎涨,则头紧眼也胀痛,此方是《金匮》腹满篇的厚朴、半夏、生姜、人参汤改生姜为干姜,兼用三黄汤清热并下行,气去热邪清,同是标本兼治,侧重有别。

【注】大黄、黄连、黄芩三味药不宜煎煮,开水溃之效果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