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苓桂术甘汤

曾荣修Ctrl+D 收藏本站 Ctrl+F 查找本页内容

  苓桂术甘汤出于《伤寒论》太阳病脉症并治中篇及《金匮》痰饮咳嗽篇。此方是为饮邪停于胸中而设。由于胸阳虚,水停心下,故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头眩、心悸等诸症出形成饮邪的病机。一是由于太阳伤寒,误吐误下虚其胸中之阳,阳虚则邪陷胸中,二是胸中之阳虚,痰饮停于心下,病因不同致病则一,故均以温阳利水之苓桂术甘汤治之。

  【方药】茯苓15g 桂枝10g 白术10g 甘草10g

  【方义】方用茯苓为主,淡渗健脾利水,桂枝通阳行水,气化膀胱为辅,白术苦温,燥湿健脾,杜绝生痰之源为佐,甘草甘温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为使,合而用之,为温阳利水的重要方剂。临床中由于阳虚停水的范畴,而变症各异的症候,均以苓桂术甘汤为主,加味治之,疗效满意。举案如下。

  一、痰饮症

  廖某某 男 81 住三元横街 21 号付 1 号

  1978 年 11 月 1 日,咳、喘、心悸半年多,因经济困难未及时诊治,目前加剧,病情如此上述,大便三、四日一次,未作任何检查。脉弦滑,苔厚腻。

  【症属】心阳虚,痰饮上犯。

  【治宜】温阳行水。

  【方药】茯苓20g 桂枝10g 白术10g 甘草10g 炮姜10g 细辛6g 五味子6g。二付。

  1978 年 11 月 3 日,二诊,咳、喘、心悸大减,大便已通利,矢气多。原方二付。

  1978 年 11 月 5 日,三诊,病情再减,现口干苦思饮,头晕小腹痛口干苦思饮是饮邪化解之佳兆。苔稍减偏黄。脉肱,原方加知母10g。二付。

  二、肺炎、气管炎

  苏某某 女 60 住某医院内科一病室 3 床

  1980 年 7 月 16 日,感冒引起肺炎、气管炎入院已 14 天,目前心悸、咳嗽痰不爽,干呕、头眩热上冲,纳差一两/食,大便微结尿黄,脉沉弦,苔薄黄。

  【症属】阳虚水泛。

  【治宜】温阳行水。

  【方药】茯苓15g 桂枝10g 白术10g 炮姜6g 五味子6g 瓜蒌12g 甘草6g。二付。

  1980 年 7 月 19 日,头眩热上冲、心悸、干呕俱好转,咳愈,大便已不结,尿黄少脘痞。茯苓20g 杏仁10g 桂枝12g 甘草6g 茵陈20g。二付。

  1980 年 7 月 21 日,热上冲愈,纳增,胃脘痞大减,头眩心悸已微,明日出院。原方三付。

  三、肺心病慢支感染肺气肿

  杨某某 男 46 西充县人

  1980 年 2 月 27 日,病已一年当地治疗,现病情严重,来成都(护送来诊)。目前:心悸、气短、剧咳、前后背心痛,纳差。每日仅食二两,溲少,今日胸透结果:肺心病,慢支感染,肺气肿。脉细偏数,苔白腻厚花剥。

  【症属】心阳虚水气凌心。

  【治宜】温阳利水兼扶心阳。

  【方药】茯苓20g 桂枝10g 白术10g 甘草6g 黄耆10g 知母10g 炮姜6g 五味子6g 玄参20g 花粉20g 太子参30g。二付。

  1980 年 3 月 3 日,二诊,气紧好转。痰由黄转白,心悸好。原方去黄耆、去知母加法夏10g。二付。

  1980 年 3 月 8 日,三诊咳时右脇痛,背痛,痰不爽纳增。今日无人护送,本人来诊。柴胡20g 法夏10g 黄芩10g 瓜蒌12g 炮姜 6白芍10g 五味子6g

  现可睡得下了,纳增,今日胸透结果①右侧少量胸腔积液,并有少量气体。②慢支肺气肿。原方加瓜蒌至 20g茯苓20g 杏仁10g。二付。

  1980 年 3 月 16 日,病情继续好转。原方二付并告辞回家。

  五、泪囊炎(饮家眵泪多症)

  陈某某 男 4 住市郊

  1977 年 3 月 2 日,随父母来我邻居吴家访亲,邀诊,述孩子半岁多开始流泪,经某医学院及其他医院诊治无效,现已三年多,不论何时双眼不断流泪。脉沉,苔白。

  【症属】阳虚水泛。

  【治宜】温阳行水。

  【方药】云苓12g 白术10g 桂枝10g 甘草6g 五味子6g。三付。

  1977 年 10 月 2 日,该客人再次来探亲时说,上方三付后痊愈,至今未复发。

  陶某某 女 42 成都乐器厂

  1976 年 5 月 31 日,泪囊肿二年余,医治无效,双眼内角不断流泪,头量、肝功不正常转氨霉 200 多。脉沉,苔白。

  【症属】阳虚水泛。

  【治宜】温阳行水。

  【方药】茯苓20g 桂枝12g 白术12g 甘草6g 五味子6g。二付。

  1976 年 6 月 4 日及 1976 年 6 月 7 日,共三诊,原方共六付。痊愈。

  1976 年 6 月 14 日,他病来诊说已愈。

  六、饮:双下肢振擅不休。

  吴某某 女 25 丝绸印染厂

  1977 年 3 月 8 日,双下肢振擅摇动不休,头晕,于 1976 年 12 月 21 日,开始发病,经治疗已愈,昨日夜间无故复发,症同上,咽干不痛,溲黄少,双寸弦滑余沉,苔白。

  【症属】阳虚水停,邪动经表,卫外之阳失其所倚故振振摇动。

  【治宜】温阳行水。

  【方药】茯苓20g 桂枝10g 白术10g 甘草6g 菊花10g。二付。

  1977 年 3 月 10 日,白天双下肢已不振摇,夜间减轻,头晕愈。原方二付。

  七、脑血管弹性减退

  赵某某 女 50 渡口驻蓉办事处

  1980 年 4 月 9 日,初诊,头眩量,热上冲,低头热则上冲面赤,时而心悸,双手麻,于 1980 年 3 月 21 日,在市三院做脑血流图,报告如下:双侧脑血管弹性有所减退,供血正常。脉双寸弦数余沉,苔白。

  【症属】阳虚水泛。

  【治宜】温阳行水。

  【方药】茯苓20g 桂枝10g 白术10g 甘草6g 龙骨20g 牡蛎20g。二付。

  1980 年 6 月 4 日,因白带多来诊,并说前方服后有效,故继续原方已服二十多剂,症状基本消失。已于 1980 年 5 月 26 日,仍在市三医院复查。脑血流图报告结果:右侧脑血管弹性有所减退。供血正常。

  八、水肿

  阿旺某某 女 阿埧州来进修药剂员

  1981 年 11 月 28 日,心悸面四肢浮肿二年余,查不出原因,西医曾给利尿药后,心悸不能支持,又给于红参服,以后改服归脾丸,金匮肾气丸等,有时稍好些,此次来进修纯属照顾,最近到华西医大做不少检查,均属正常,目前仍心悸,头面四肢浮肿,按之凹陷不起,已休息一周。纳可,二便正常,脉沉,苔白。

  【症属】心脾阳虚,水邪上泛。

  【治宜】温阳利水。

  【方药】茯苓15g 桂枝10g 白术10g 甘草10g 车前草10g。二付。

  1981 年 11 月 30 日,心悸好转,浮肿稍减,尿不很多。原方二付,1981 年 12 月 2 日,心悸大有好转,已上班不感到心悸,肿基本消失,头部及双下肢按压已不凹陷,双手微凹陷,精神好转,腿已有力。原方二付。

  九、低血压

  谢某某 男 55 成都乐器厂

  1981 年 11 月 5 日,病十余日,心悸、眩晕,走路飘荡,周身串痛,口苦口干思饮,干呕,気间偶尔心脏剧跳,烦燥,大便三天一次,溲黄似茶,次数多量少,热上冲,低血压 110/60mmg,脉沉弦数 96 次/分,舌质红,苔白腻。

  【症属】阳虚水泛兼虚烦。

  【治宜】温阳行水兼清热除烦。

  【方药】茯苓20g 苍术12g 桂枝10g 甘草10g 栀子10g 茵陈30g。二付。

  1981 年 11 月 10 日,心烦愈,腰痛愈(腰痛一年),眩晕减,一身串痛愈,热上冲愈,口苦愈,上次 1981 年 11 月 8 日(星期日),值班医生处方如下:生地15g 茯苓12g 白术12g 陈皮10g 石菖蒲6g 钩藤15g 蒺藜15g 龙骨25g 炙甘草15g 病员说吃了一付后引起剧咳,心烦,自己停药原方二付以后其他病员来说,已痊愈。

  十、咳嗽

  高某某 男 76 住科分院

  1979 年 12 月 26 日,两月前患肺炎,经治疗后已不发烧,但咳嗽一直无效,中西药不断,吐白色泡沫痰。脉沉,苔白腻。

  【症属】阳虚痰湿上泛。

  【治宜】温阳行水化痰。

  【方药】茯苓15g 白术10g 桂枝10g 甘草10g 炮姜10g 细辛6g 五味子6g。二付。

  1979 年 12 月 28 日,咳减,痰减少,心悸好转。原方二付。

  十一、阳虚兼瘀血

  李某 女 20 成都制革厂

  1980 年 1 月 13 日,双下肢肿胀,从腿肚至足尖均呈乌暗色,按压不凹陷。踝骨几乎不见,心悸不安。患病二年余,中西药不效,月经本月未来,小便少。脉右弦(寸)余沉,苔白。

  【症属】阳虚兼瘀血。

  【治宜】温阳行水,活血行瘀。

  【方药】茯苓15g 桂枝10g 白术10g 甘草10g 桃仁10g 红花10g 香附10g 五灵脂10g 车前草10g。二付。

  1980 年 1 月 24 日,上方共服六付,肿胀、心悸好转,小便增多。原方去车前草加当归10g 川芎10g。二付。

  十二、外伤

  毛某某 男 76 住十四北街 3 号

  1980 年 4 月 1 日,摔跤伤及头部,头晕心悸,热上冲,咳嗽气短,吐白泡痰,胸中痞塞,干呕,口干思饮,纳少,便结,溲少,睡眠欠佳。脉弦,舌偏红,苔白腻,乏津。

  【症属】阳虚水泛兼阴虚。

  【治宜】扶阳行水兼滋阴。

  【方药】茯苓15g 白术10g 桂枝10g 甘草6g 炮姜6g 五味子6g 知母12g 花粉15g。二付。

  1980 年 4 月 8 日,全面好转,纳增,二便正常。原方(缺知母改玄参15g)二付。

  本方症的病机,主要是心阳虚,脾阳虚为主,衍生出各种症状。其原因多是由于误治损伤心阳、脾阳,或素有阳虚,邪到之处正气必虚,心阳既虚,阴邪乘之,水气凌心则心悸怔忡、短气,阳气不能上达故头眩,热上冲,或胸闷,咽喉室塞、咳嗽上气,脾阳虚则运化失职,浊阴壅滞,营卫失调,更致卫外之阳亦虚,一身失其所倚,故必振振而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