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逆散出于《伤寒论》辨少阴病脉症并治篇,本方是为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腹中痛,或泄痢下重而设。《伤寒贯珠集》:四逆,四肢逆冷也,此非热厥,亦太阳初受寒邪。未郁为热,而便入少阴之主,少阴为三阴之枢,尤少阳为三阳之枢也。其进而入则在阴,退而出则在阳。邪气居之,有可进可退,时上时下之势。故其病有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痢下重之症。夫邪在外者可引而散之,在内者可下而去除,其在内外之间者,则和解而分消之,分消者半从外半从内之谓也,故用柴胡之辛,扬之使从外出,枳实之苦,抑之使其内消,而其所以能内能外者,则枢机之用为多,故必以芍药之酸益其阴,甘草之甘养其阳,曰:四逆者,因其所治之病而命之名耳,而其制方大意,亦与小柴胡汤相似,四逆之柴胡枳实,尤小柴汤汤之柴胡黄芩,四逆之芍药、甘草尤小柴胡汤之人参甘草,且枳实兼檀涤饮之长,甘、芍亦备营卫两和之任,特以为病有阴阳之异,故用药亦分气血之殊,而其扶正逐邪,和解表里,则两方如一方也。旧此为治热深发厥之药,非也,夫果真深发厥,则属厥,应下之之例矣。岂此药所能治哉,四逆散亦治阴阳气不相顺接,四逆厥冷。
【方药】柴胡25g 枳实15g 白芍15g 甘草10g
【方义】方中君药柴胡疏肝之阳,臣药白芍泻肝之,佐甘草以缓肝之气,使枳实以破肝之逆,三物得柴胡,能走少阳之阳,内走厥阴之阴,则肝胆疏泄之力复职而厥可回也。临床中凡属阳邪传入厥阴,阳为阴郁,及变症各异的症,俱投以此方,随症加减治之,举案如下。
一、下痢(少阴下痢)
袁某某 男 26 成成都电冶厂
1975 年 9 月 23 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每日数次泻下白色粘液物,量不多,总是解不尽,病已数月,四肢逆冷。脉左关滑动余沉,苔白。
【辨症】湿热之邪陷入少阴。
【治宜】宣通阳气,枢转阴阳。
【方药】柴胡25g 枳实15g 白芍15g 甘草10g 薤白20g 三付。
1975 年 10 月 7 日,四肢已温,腹痛里急,诸症俱减。原方三付。
《医学实在易》对四逆散的解释,治阴阳气不相顺接,四逆厥冷并治痢症后重,按痢症后重,宜照法加薤白,余遵旨治之,故疗效颇速。
吴某某 男 成都立新皮鞋厂
1976 年 6 月 16 日,一年前因痢疾治疗不澈底,至今一直腹痛里急后重,大便有白色粘液,每日一、二次,有时左脇痛。脉双关弦长右关沉滑动。苔白。
【辨症】肝郁气滞脾气不运。
【治宜】调解肝脾,通畅气机。
【方药】柴胡25g 枳实15g 白芍15g 甘草10g 薤白20g。二付。
1976 年 6 月 19 日,诸症俱减。原方二付。
【分析】此案与上案用药完全一样,都有里急后重,原方加薤白,通阳通利三焦,里急后重可止,况柴胡升肝气,枳实降脾气,故肝郁气滞作痛则愈。
二、胆囊炎:
汪某某 男 成成都红光电机厂
1975 年 4 月 2 日,原有胆囊炎史,目前右脇痛,眼胀痛,双手胀痛,指头较原粗大,腿胀痛。脉弦,苔黄腻。
【辨症】肝阳不升,脾受肝木所尅故不降。
【治宜】升肝降脾。
【方药】柴胡25g 枳实15g 白芍15g 甘草10g 青皮10g 陈皮10g 生大黄6g 茯苓12g 泽泻10g 茵陈30g。二付。
吴某某 男 67 成都沙石公司退休
1980 年 3 月 12 日,原有胆囊炎,现在脇痛、背痛、肠鸣,大便不通利。脉弦长,舌偏红,苔薄白。
【辨症】肝郁气滞。
【治宜】疏肝解郁。
【方药】柴胡25g 白芍15g 枳实15g 甘草10g 当归15g 丹参15g 乳香、没药各10g,缺 生大黄6g。二付。
1980 年 3 月 17 日,右脇及背痛好转,大便较通畅,仍肠鸣现两脇胀满。脉舌同上。原方加法夏10g 黄芩10g 牡蛎30g。二付。
1980 年 3 月 22 日,双脇胀痛基本愈,大便又不通畅,经详细了解,大便有粘液里急后重,每天五、六次。脉沉微滑舌已不红,苔薄白。
【方药】四逆散全方加薤白20g 香附10g 青木香10g 焦楂15g 。二付。
1980 年 3 月 27 日,两脇胀痛痊愈,大便好转每日三次。原方二付。
三、慢性肝炎
丁某 女 40 暂住西藏军区成都第一招待所
1977 年 5 月 18 日,有慢性肝炎史,长期左脇疼痛,最近有轻微感冒。脉沉动,苔白。
【辨症】肝郁气滞。
【治宜】疏肝解郁。
【方药】柴胡25g 枳实15g 白芍15g 甘草10g 乳香、没药各10g 莪术6g 薄荷10g 连翘10g。二付。
1977 年 5 月 23 日,感冒愈,左脇只隐痛,长期失眠忘记告诉。
【方药】柴胡25g 枳实15g 白芍15g 甘草10g 乳香、没药各10g 莪术6g 吴茱萸6g 黄连6g。二付。
萧某某 女 357436 军工厂
1977 年 9 月 26 日,患慢性肝炎,CCF6 单位 T.T.阳性目前肝区痛、背痛、失眠,脉沉,苔白。
【辨症】肝气郁结。
【治宜】疏肝解郁。
【方药】柴胡25g 枳实15g 白芍15g 甘草10g 乳香、没药各10g 当归10g 丹参10g 茵陈12g。二付。
1977 年 9 月 30 日,右脇痛,背痛失眠基本愈,原小腹痛,大便不通利都好转,原方二付。此方可多服几剂,以便巩固疗效。
四、兰尾炎
杨某某 女 22 成都乐器厂
1982 年 2 月 3 日,患兰尾炎二月余,最初住院治疗,未手术,愈后出院,最近复发,右下腹压痛,反跳痛,腹软,大便秘结,外科医生介绍来诊。脉沉,苔白。
【辨症】肝郁气滞。
【治宜】疏肝理气。
【方药】柴胡25g 枳实15g 白芍15g 甘草10g 生大黄6g 乳香、没药各10g 当归15g 丹参15g。二付。
1982 年 2 月现已不痛,但走动仍痛,大便每日一次。原方二付。
王某某 女 22 金属回收公司
1982 年 3 月 9 日,因兰尾炎曾住院治疗。现住门诊观察室,经打针服药不效。目前右下腹疼痛如故。脉沉,苔白。
【辨症】肝气郁结,气机不畅。
【治宜】疏肝理气。
【方药】柴胡25g 枳实15g 白芍15g 甘草10g 当归12g 丹参10g 乳香、没药各10g。二付。
1982 年 3 月 12 日,痛大减,明日出院。原方二付。
五、血崩
陈某某 女 73 住成都科甲巷
1976 年 3 月 10 日,应邀出诊,血崩不止 20 多年发生三次,目前第四次血崩,发病已 20 天左右,在成都市第某医院,注射两种睪丸素 10 余天稍好转,但小腹两侧及腰部胀痛。脉左寸大,关尺沉弦,右寸尺不起关微弦数。苔白。
【辨症】肝郁气滞兼气虚气不统血。
【治宜】疏肝行气兼补气统血。
【方药】柴胡25g 枳实15g 白芍10g 甘草10g 黄耆30g 党参30g 炮姜6g 阿胶15g,烊冲 侧柏炭15g 生地25g,缺。二付。
1976 年 3 月 14 日,出血已止,腰腹胀减。原方二付。
《伤寒今释》陆渊雷:此方治痢疾累日,下痢不止,胸脇苦满,心下痞,塞腹中结实而痛,里急后重,治一患者,周身百节痛及胸腹胀满目闭肢厥,爪甲青黑。医治无效。七日昏沉,此得之恕火与痰相博与此方加芩连泻三焦火而愈。一贵妇年 40 病 18 年,其症头痛、头眩郁冒艰于行步,面貌细长瘦皱失其血色,两胫骨立,十年经水不行,右脐旁有疝块,脇下甚拘挛用此方加良姜、牡蛎、刘寄奴,于风市、三里、三阴交诸穴,日施灸火,其间虽有小故,始终不转方。未及期年腹脇大宽,肌间充盈,月信渐通,眩冒悉除。患某鼻渊三年,诸医以为肺虚,百治无效,其人两鼻流浊涕甚多,与此方加吴茱萸、牡蛎,鼻水自止,仅服三帖,实由肝火上薰肺部,上下之气膈塞所成耳。患者年 14,气宇闭塞,颜色青惨身体羸瘦,医以为痨祭,诊之,任脉拘急,胸中动悸,自左脇下至鸠尾妨闷余以为癖疾所为。与此方加蟞甲、茯苓妨闷去,拘急解,气宇大开,惟四肢无力对物倦怠,与千金茯苓汤,数旬痊愈。患某年年足气今年不发,但心下痞塞,任脉拘急郁闭不堪职事,与此汤加吴茱萸、茯苓腹里大和,元气颇馁,与柴芍六君汤而愈。患者心下痞塞任脉全拘急有动气,不得甜寐时吐血医滋补无效,此肝火所为与此方加黄连茯苓兼用黄连解毒散数旬渐愈。
女患脊骨六、七椎突起如复怀,胸膈亦高涨,气分郁塞,腹里拘急背亦觉强与此方加钩藤、羚羊角兼用大陷胸丸,旬日胸腹宽快,气色大旺,继服前方脊骨凹,身体复故。《伤寒贯珠集》尤在经论,四逆,四肢逆冷也,此非热厥,亦太阳初受寒邪未郁为热而便入少阴之症。少阴为三阴之枢,尤少阳为三阳之枢也。其进而入则在阴,退而出则在阳,邪气居之,有可进可退,时上时下之势,故其为病有或咳或悸或少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痢下重之症。夫邪在者,可引而散之。在内者可下而去之,其在内外之间者,则和解而分消之,分消者半从外半从内之谓也。故用柴胡之辛扬之使从外出,枳实之苦抑之使从内消,而其所以能内能外者,则其枢机之用为多。故必以芍药之酸以抑其阴,甘草之甘养其阳,曰四逆者,因其所治之病而命之名耳。而其制方大意,亦与小柴胡汤相似。四逆之柴胡枳实尤小柴胡汤之柴胡黄芩,四逆之芍药、甘草尤小柴胡之人参、甘草,且枳实兼擅涤饮之长,甘芍亦备营卫两和之任,特以病有阴阳之异,故用药亦分气血之殊,而其辅正逐邪,和解表里则两方如一方也。旧谓此为治热深发厥之药,非也,夫果热深发厥则属厥应下之之例矣,岂此药能治哉。加减法:
1、咳者加干姜、五味子,并主下痢,肺寒气逆则咳,干姜之辛散肺寒五味子酸收逆气,并主下痢者,肺与大肠为表里,上咳下痢,治则颇同。
2、悸者加桂枝,悸者寒多,心肺不通则心下悸也,桂之辛温入心通阳气。
3、小便不利者加茯苓,小便不利水聚于下,茯苓甘淡利窍渗水。
4、腹中痛者加附子,腹中痛寒胜在里也,附子辛温散寒止痛。
5、泄利下重者,加薤白,泄痢下重,寒滞于下也,薤白辛温寒通阳气《医宗金鉴》集注:李中梓曰:按少阴用药有阴阳之分,如阴寒而四逆者,非姜附不能疗,此症虽云四逆必不甚冷,或指头微温,脉不沉微乃阴中涵阳之症,惟气不宣通是以逆冷,故以柴胡凉表,芍药清中,此本肝胆之剂,而少阴用之者,为水同源也,以枳实利七冲之门,以甘草和三焦之气,气机宣通,四逆可愈。
程之曰:伤寒以阳为主,四逆有阴进之象,下之则阳益亏,陷而不出,故经谓诸热邪传经至于手足逆冷,最难辨认,若寒深于里则无烦渴之症,盖只是热邪入结于里,而阳气不得顺行于四肢也,此症当用和解,不当用寒下。方有执曰:人之四肢温和为顺,故以不温为逆,但不温和未至于厥冷,则热犹未深入也,故用柴胡以解之枳实以泻之,芍药以收之,甘草以和之也。